移动支付对交通场景的争夺战正在白热化。
昨天,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签约,语音购票、刷脸进站、智能客流分析系统等多项技术首度亮相,马云出席见证。
明年初,上海全市17条轨交线路将全面推广扫码进站。即使在没有网络信号、或者支付宝账号内没有余额的情况,乘客也可以先进站乘地铁,后续再支付车费。
此前,马化腾频频为微信支付站台。11月16日,参加与广州地铁集团的签约仪式。12月1日,出席重庆长江索道签约仪式。还出席了和合肥公交、深圳巴士集团、深圳通公司的相关签约活动。
日活超4亿 出行支付市场抢夺激烈
交通支付场景争夺的大背景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数量、活跃程度增长的变缓。腾讯三季报披露,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9.8 亿,相比第二季度的9.63亿,增长缓慢,趋近饱和。
如何破解用户活跃的增长瓶颈,从社交场景、电商场景走到线下支付场景,成为微信和支付宝的共同选择。滴滴、快滴之争,ofo、摩拜之争,到现在地铁、公交之争,都是为了通过线下支付提升线上的用户数量和活跃度。
线下最活跃的场景,就是吃穿住行。相比之下,国人吃、住大多在家里,穿的交易不频繁,而出行交易最为高频。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中国公共交通每年客运量为1500亿,平均每天有超过4亿人次的出行。谁能抢占交通场景的支付,就相当于再造个数亿用户的国民应用级别的超级APP。
2013年11月,支付宝接入12306网站,交通场景开启了移动支付变局。此后,广州地铁、台湾大车队1.6万辆出租车、杭州公交和部分高速收费站、全国火车站和自助机、多家共享单车、武汉公交车、北京部分地铁、纽约80%出租车、上海磁悬浮、香港出租车等都已接入支付宝。
2016年3月开始,微信也加快了出行场景的布局,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购买广州地铁票。此后,广州部分高速收费站和部分公交、广州地铁等陆续接入支付宝。近期,合肥、深圳、重庆等地公交开始接入微信支付,马化腾更是多次站台。
拓荒和跟随 不同策略各有千秋
支付宝是基于商业场景诞生的支付方式,天生就是为了解决商业问题;微信支付基于社交场景衍生,依靠社交粘性,连接用户和商业。基因不同,策略自然不同。
支付宝作为拓荒者,在交通场景率先开拓,从12306网站到12306APP,到全国火车站窗口、自助机的接入都是遥遥领先同业。无感支付也是如此,2017年6月,支付宝上线停车场无感支付,2017年11月,微信宣布在广州推出“无感支付”停车场。
拓荒、引领策略,先发优势明显,而且对行业理解的深,融入程度也高;缺点是创新改造难、投入成本大,甚至会有很多试错、埋没成本。
微信支付在交通场景的拓展,采用的是腾讯一贯的跟随策略。开拓成本低,市场接受快,缺点是容易丧失一时的先发优势。不过对于腾讯来说,社交带来的用户高粘性弥补了后发制人的局限。
多维创新和流量连接 让出行更简单
上海申通地铁的签约仪式上,阿里和蚂蚁金服展示的不只是刷码进站,不只是无感支付,更是多维的创新能力。
未来,依靠人脸识别,连手机都不用掏,仅靠刷脸,就可以直接进站。
多模态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利用模糊查询,只需通过语音对售票机说出目的地,如“我要去东方明珠”,售票机会自动推荐坐到哪一站,就可以用支付宝或扫脸付款。
智能客流分析技术基于视频识别技术,替代肉眼,观察车站的客流速度、密度、拥挤指数等,帮助地铁工作人员进行客流疏导、应急调度、危险防范等,保障乘客安全。
马化腾为微信支付站台,我们看到的都是其在地铁、公交体验乘车码。乘车码,作为微信用户与乘车服务的连接器,将微信巨大的流量延伸到线下的出行领域。当然,线下出行支付习惯的改变,也将反哺微信支付线上的活跃。
无论是支付宝和其生态的多维创新,还是微信支付的流量连接,对于用户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因为都在让出行变得更为简单,更为便利。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