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资产负债表失衡与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许可 来源:银行家 2017-10-12 07:53:21 利率 风险 银行动态
    许可     来源:银行家     2017-10-12 07:53:21

    核心提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是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是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管理水平还难以达到要求,资产负债结构存在失衡现象,导致利率风险加大。本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失衡的表现,及其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影响,提出了商业银行适应新市场环境下的利率风险管理对策,以提升商业银行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失衡的表现及其演变

      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推出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银行业在这场信贷盛宴中大干快上,为突破资本、存贷比等监管限制,开展了广泛的银信合作,打开了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潘多拉盒子”。基于资产负债结构的大幅变化,银行业流动性覆盖率受到较大压力。

      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的占比在下降。从资产结构上看,贷款仍然是商业银行资产端份额最大的部分,但是贷款规模占比却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过程。从2010年开始,央行为了遏制资金泛滥和缓解日渐加大的通胀压力,对银行整体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叠加上调部分银行准备金率,紧缩的货币政策下银行贷款规模持续下行。2015年去杠杆政策实施以来,贷款规模处于下行通道。从负债结构上看,存款规模在总负债中的占比从2011年开始便进入下行通道,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三季度的84.65%降至2016年底的71.68%。

      “非标”和同业业务盛行,资产与负债存在期限错配风险。为防范风险,监管机构2010~2011年连续出台了针对银信合作的监管文件,强制要求银信合作资产回表。为应对监管,银行与信托公司将原来的银信合作产品正式装入信托SPV,使其成为规范的信托产品,此即金融市场所称的“非标”。由于负债端高度依赖短期同业市场,而资产端高比例投资于长期限的贷款与非标,流动性很低,资产与负债两端存在明显的期限错配,因此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流动性变得非常脆弱,系统性风险越来越大。

      相关监管正在加强,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监管机构逐渐注意到这一风险,开始加强对银行表外理财配置非标的管理,2013年“8号文”出台,限制表外理财投资非标资产,非标开始回表。同时,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总规模控制下,银行偏向于压缩同业资产来适应监管,部分商业银行开始缩表。2017年4月,中信银行总资产5.75万亿元,比上年末下降3.02%,受到MPA中对相关项目的考核及“去杠杆”的影响,同业负债规模占比逐渐回落。在同业负债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同业存单成为银行短期内吸收资金支持或扩张资产规模的重要工具。为满足监管要求和接续资金支持存续资产,银行不惜主动提升同业存单报价,推动了同业存单价格的持续上行。商业银行债和同业存单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应收债券规模的攀升,对利率波动产生较大影响。

      资产负债表失衡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造成冲击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是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还难以达到要求,多数银行中长期资产与负债匹配失衡,面临着较大的中长期利率风险。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导致重定价利率风险加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用短期资金匹配中长期资产,造成存贷款期限错配的结构失衡,无法按资源优化和经营效率原则进行信贷资金的增量配置,导致贷款增量配置扭曲,进而引起存量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数量上存在明显的错配现象,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数量不匹配的情况十分明显,造成银行整体上生息负债大于生息资产,存在负利率敏感性缺口。虽然利率下降周期对银行有利,但长期来看,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敏感性负债的规模越大,利率波动对其收益的影响也就越大,从而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重定价利率风险。

      而且,银行间的结构性差异较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扩张增速存在差异。2011年一季度至2016年三季度,中小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始终保持在17%之上,高于同期大型银行总资产增速。

      债券持有比重较高,收益率曲线风险加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的长期债券,而不同期限组合的负债结构的利率波动情况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例如,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非平行移动说明了不同期限债券的价格波动不同,不同商业银行持有债券组合的期限结构不同,则债券组合升值或者缩水的幅度不同,从而整个组合的价值也处在波动中。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的变动使得银行资金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银行对其他金融企业债权占比由2010年1月的14.54%增长至2017年4月的24.36%,而同期对非金融企业及居民的债权占比则由54.16%下降至51.27%。

      资产负债息差非对称变化,利率基差和期限选择权风险加大

      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过程将导致资产负债业务的利差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阶段。以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为例。初期,存款利率大幅上升,息差呈现迅速收窄的趋势,这种非对称的利率变动,导致商业银行利率基差风险加大。中期,由于银行主动调整其存贷款结构,改革并完善其内部管理机制,实现了融资来源的多元化,使商业银行的息差空间逐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贷款业务的利率变动水平将超过负债业务,贷款客户可能为减少利息支出而提前还贷,存款客户由于存款利率较低而提前支取,银行将面临更多的利率期限选择风险。后期,息差稳定,利率风险减弱。

      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增加了管控资产负债表的难度

      利率市场化将是一柄“双刃剑”,在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同时,给予银行更多经营自主权,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机遇。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全面审视其管理架构与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对其利率风险防控能力也将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我国实施了长期利率管制政策,使得商业银行更加习惯于在固定利差环境下,通过增加生息资产规模来实现收益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利率风险管控的主动性不强。同时,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健全,导致银行可用于对冲利率风险的交易工具有限,主动调整利率风险的政策空间较小,导致其对资产和负债方面的利率变动引起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等的影响关注较少。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优秀银行的相对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不同风险管控能力银行之间的盈利能力差距加大,促使商业银行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价格管理纳入衡量经营成果的标准体系。贷款规模的增长不再表示其资金收益的提高,银行为获取持续的利差空间,将必须加强其对客户的分层管理,通过风险识别和差别化定价,严控资产负债业务的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利率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利率风险管理的关键。目前,由于长期利率管制,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利率定价及风险管理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组合、投资组合和借入资金等经营策略使用较少,对缺口管理、持续期模型管理和模拟模型管理等西方商业银行采用的管理工具的使用水平也不高。我们建议,以资产负债管理为关键抓手,建立银行内部利率集中管理模式。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严格执行风控程序

      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利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将利率风险管理作为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不断在企业文化中增强全行的利率风险意识。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技术人员来负责全行利率风险的监测和管理。改变职能分散、专业性不强和不恰当的机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管理缺位或职能重叠的现状。

      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成立专门的职能机构。一方面,这些专门的职能机构要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产业发展改革及国内外时事来主动准确预测利率变动趋势;另一方面,要进行利率风险的控制分析,评估商业银行所能承受的利率风险,确定利率变动的影响程度,并通过资产负债的调整来控制利率风险。

      提高缺口管理水平,改善资产负债失衡状况

      当前我国缺口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状况,缺口管理水平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商业银行要提高缺口管理能力,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和宏观经济情况,按照本行的经营战略,适时科学地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商业银行在所处市场条件下实现净利息收入和净资产价值最大化。为改善资产负债失衡状况,可以从计划期、利率管制机制和风险预警系统三个方面出发,提高缺口管理水平。

      第一,选择适当的计划期。资产或负债的利率调整期限决定了利率调整是否与计划期内利率相关,计划期的设定应根据银行管理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将缺口数值的大小与正负控制在最有利的范围内。因此,选择适当的计划期对于商业银行进行缺口管理尤为重要。

      第二,建立高效的利率管理机制,科学预测利率走势,并合理调整资金缺口。因此,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国内形势和国际汇率动态,分析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等利率变化情况,利用先进方法对利率水平和结构进行科学预测。

      第三,建立利率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建立多维度的利率风险监测和分析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利率风险指标的监测和分析,通过模拟多重情况下的压力测试,分析利率风险对银行损益和股东价值的影响,对利率变动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同时,银行可以通过对利率变动的预测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规避利率风险。

      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建立内部利率集中管理模式

      要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必须适时着手重整管理架构,由目前单一以分行为核算主体的管理体制,逐步平稳过渡到以业务线为核算主体的纵向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内部利率定价体系,完全实现市场风险集中管理。这样就可以提供一套完整的分产品、分客户、分部门的绩效报告,为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商业银行务必要构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FTP)。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一般参考市场利率,反映了即期的市场资金价格,是市场利率风险的最好体现。因此,银行可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来指导分支机构对外报价。此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FTP来引导分支机构将资源配置在有利于其综合效益最大的项目上,实现全行经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因此,在银行内部,通过建立FTP定价管理信息系统,对每笔进出资金业务进行合理定价,剥离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通过FTP工具实现风险的集中化。这样,总行利率风险专职管理部门就能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以调整定价政策、资产负债结构和利率衍生工具对冲等方式,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

      此外,还应加强信息技术和数据支持。目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都没有建立专门的利率定价管理和利率风险监测分析系统,使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很难采集,信息加工数据量大,准确度和精度也相对不高,这势必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对风险的预测控制能力。

      实施“交叉销售”,提高盈利能力和利率风险承压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尽量开展“交叉销售”,以帮助客户实现自身收入增长为目标,加强对客户多种潜在金融需求的数据挖掘,分析并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有效提高银行中间业务和零售渠道的收益水平。

      利率市场化所引起的利率风险压力可能导致中小商业银行利差大幅缩水,银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然而,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全面系统地推进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发展,在短期内存在较大难度。

      因此,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和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现状来看,只有通过精耕细作,在负债端,通过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在资产端,通过“精准营销”和“交叉营销”等模式,提高收益率水平。收益水平的提升,将大大提高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承受利率风险的能力,减少由于息差水平大幅降低带来的冲击。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哈尔滨银行)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