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这支付场,酒过三巡你在轻轻唱——
一杯敬合规,一杯敬消亡;
一杯敬对手,一杯敬监管。
作为一切金融交易的先决条件,支付衍生出了众多商业模式——这是近几年已被验证的事情。但银行在看似以第三方支付唱主角的舞台上其实也并没有闲着,戴着脚镣在红线内跳舞(央行直到2016年8月才承认二维码支付合法性,此前银行和银联均不能推出该功能),不断密谋各种移动支付手段。
今天被大肆宣传的农行刷脸取款,其实早在2015年这个时候,就已经被招行试点首推;而同年更早时候,银行已经推出了手机预约无卡取款。
即使是最近被第三方支付巨头炒得火热的“无现金”概念,银行也没落下太久:已有股份行推出自动识别特殊信息载体的免密支付,做到了无卡、无码(非扫码支付)、无现金。
在此用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来勾勒出银行推移动支付的野心、挫败和取巧。
野心:无卡、无码、无现金
如果条形码、二维码等储存商品信息的图形可以被当做支付依据,那么,具有特殊职能的一连串数字可不可以?
银行里最先给出肯定答案的是民生银行。
上周民生银行和银联合作,在深圳机场试点无感停车缴费。“无感”的意思是,车主在进出机场停车场时,不需要像以往一样掏出手机扫码,也不需要递现金,而是坐在车里什么都不用做,即可完成付费。
背后的技术是车牌识别和银行卡快捷支付叠加,将银行卡账户和车牌信息打通。逻辑很好理解:车牌是具有法律效应的,搭载了车辆的登记号码、登记地区和车主基本资料,相当于一个交通管理局的账户。当我们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车牌进行识别,就等于识别这个虚拟账户的信息,为车辆和车主“核身”。而一旦确认身份无误,就可以自动从车主此前绑定的银行卡内划除相关费用。
其实相关技术早就较为成熟了,我们在一些银行APP内绑定银行卡时,手机对银行卡拍照进而识别数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倒推整个“无感”支付的流程,用户只需要在相关APP上添加车牌信息、开通自动缴费,绑定银行卡及输入个人信息(输入手机号码、银行卡号、姓名、身份证),最后就可以完成这个免密支付。
民生银行是银行业中这么做的首家,但放眼整个支付领域,最早开启车牌识别支付的是支付宝,支付宝将其称为“空付”,于今年6月在上海虹桥停车场落地。银行不到三个月就紧随而上,总之,付现和扫码支付似乎要从车主的缴费方式里慢慢退出了。
这不仅仅是便民,这背后是各种大数据搭配识别身份进而允许支付、允许金融交易发生的野心。
挫折:扫码取现?要注意账户信用对等
地处西北边陲的兰州银行,因为“扫码取现”一日被叫停最近大火了一把。
扫码支付,就是在ATM上,对“微信”和“支付宝”账户里的余额进行提现。为什么银行会愿意拿自身的头寸,去满足用户非该行账户的提现需求?答案很简单,APP获客。
但需要注意的是,两大支付公司均否认和兰州银行的合作,所以,兰州银行这项业务的后台是没有直接连通用户的微信和支付宝账户的。那如何做到账户的提现?反推一下扫码取现的工作原理,记者认为极有可能是:银行在ATM上生成的二维码,其实同时是一个收款依据。
就像平常你去购物一样,付款时商家出示给你的二维码。用户扫描二维码其实是一个付款行为,银行在收到客户的钱后,再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把现金经由ATM机吐给你。
简单的做法加“变通”的逻辑,就构成了创新。
但这个做法最致命的一点是,兰州银行忽略了最关键的账户对等性——支付账户与银行账户的信用等级是完全不一样的。
尽管在扫码取现被叫停当日,分析已经铺天盖地,但我们再高度概括一遍:支付账户余额的本质是预付价值,该余额资金虽然所有权归属于客户,却未以客户本人名义存放在银行,而是支付机构以其自身名义存放在银行,并实际由支付机构支配与控制。支付账户里的余额仅代表支付机构的企业信用,不是客户自身的合法应用。
兰州银行在用自己的真金白银,上一堂关于账户信用对等的风险教育课。
而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如果要回到APP获客这个出发点,为什么一定要以扫码取现金的形式?随着移动支付账户使用场景的丰富,“去现金”成了大流,银行把自身APP打造成一个应用场景丰富的功能平台才是符合逻辑的,为什么要逆流?还有,难道兰州银行没有想到这还有可能滋生商户或个人洗钱的风险吗?
当然,兰州银行在此前的几年做过非常多有益移动获客探索,相信下一回的创新,会吸取前路经验,一蹴而就。
取巧:互联网借记卡,银行得零售活期用户
银行与互联网巨头一起倒腾联名卡并真不算啥新鲜事,实质就是客户专属权益定制。而目的也真的不难理解,交叉导流,客户留存。
最近的做法,应该就是兴业和京东一起谋划的“小金卡”,跟之前的联名卡多为信用卡最大不同的是,它是借记卡,可以储蓄,然后设置了自动理财功能。除此以外,一些专属权益定制,之前的卡都能实现。
兴业借力借得很聪明:通过这个特定的合作形式,兴业几乎不用做什么,就可以得到一堆零售活期用户。当然,这堆用户给它贡献的AUM并不大,因为人均的账面余额是1000元。高于1000元的部分,之前的报道也说了,被自动转入小金库了。
而小金库是种怎么样的存在?其实就是一只(或若干只)货币基金。就跟正在测试微信“零钱通”一样,用户的钱被转入货币基金后,可以实时赎回,实时消费,还不影响取现。当然,这背后麻烦的是京东,笔者猜测京东金金融应该要跟相关基金公司有一个合作,由京东金融进行客户赎回的垫付。
而可以自动理财、随时赎回消费的储蓄卡,确实很方便,但并不是兴业和京东的首创。
早在14年,中信银行就已经联手嘉实、信诚两大基金推出了“薪金煲”货基,支持ATM机直接取现、刷卡消费、跨行转账,重点是——完成以上所有步骤,却让用户感觉随时“赎回”到账,用户体验在当时属于银行系的突破性进展。
但历史是残酷的,同样的产物,中信在当时未能掀起太大水花,而在互联网金融趋势明朗、银行愈发重视金融科技的眼下,兴业和京东的合作一落地就收获掌声无数。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