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投资者选择网贷平台时往往没有参考标准。如今,这一局面有望打破。
近日,银监会官网公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下称《信披指引》),对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的基本概念、原则、披露的信息内容、披露对象、披露时间、披露频率、披露口径、披露标准等予以规范。
有业内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这份信息量巨大的《信披指引》,反向要求投资者要更多地了解风险、理解风险、接受风险。如在此期间,行业媒体和从业机构的投资人教育能够跟上,教会投资者“看懂信披内容、形成独立判断”,这将是中国网贷行业“去刚兑”的关键一步。
信披不再是形象工程
一位金融行业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信披指引》中,要求网贷平台信息披露面向“社会公众”。而“社会公众”应当包含:投资人、借款人、监管方,以及媒体和未参与投资的群体等。
该人士认为,信息披露的对象是非特定性的,面向社会各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网贷行业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让网贷行业呈现“阳光化”、透明化的运行。
同时,该人士强调,《信披指引》还要求网贷平台多渠道披露信息,这是因为网贷平台投资起点低,大多数投资人通过微信、微博或者手机APP就可以进行网贷投资,要求多渠道披露正是为了方便移动端等渠道的投资人了解相关信息。
更重要的是,《信披指引》还为特定类型的信息规定了相应的披露时间。比如每年1月10日以前需要披露两项内容——网贷平台的备案信息和组织信息;每年4月30日前披露网贷平台的审核信息。
前述金融行业人士认为,对于网贷平台来说,这意味着信息披露不再是一个“形象工程”,而是要按照要求、按照时间进行有序披露。
新联在线COO陈智诚指出,该指引首次对分支机构的信息披露做出了完整严格的披露要求,包括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员工人数等,不单对从业机构的分支机构设立经营情况提出了要求,也有利于社会公众和监管部门对于异地经营、多地办公等情况进行全面掌握。
记者注意到,《信披指引》中还要求,上述三大项信息如果有任意一项发生了变更,要在变更后10个工作日内更新披露。
盲选时代逐渐结束
一位长期关注网贷行业的观察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目前,很多平台的标的或者理财产品,在披露详细信息时往往一带而过,比如“风险可控、有稳定还款来源、资产优质”等比较制式的术语。然而,风险如何可控?项目的还款来源是什么?投资人却知之甚少。
多位投资者对记者表示,《信披指引》一出,盲选的时代有可能要终结了。在项目信息和项目风险评估中,网贷平台要披露项目的详细信息,包括项目的还款来源和还款保障措施,还要出具相应的风险评估结果。
另一个让业内人士称赞的亮点是,对于已经撮合但未到期的项目,信披仍要继续进行。陈智诚表示,《信披指引》中“已撮合未到期项目有关信息”的条目基本涵盖了一般借款人贷后管理等各环节,且具体要求比目前行业通行的做法要严格许多,这意味着网贷机构不仅要做好贷前风控审核,还要做好贷后跟踪、信息管理、格式化披露等要求,对于目前网贷全行业的贷后管理水平都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
上述金融行业人士称,《信披指引》对借款人贷前(征信)贷中(风控措施)贷后(借款人情况变化)的信息披露都做出了详尽的“严格、细致”要求。可以说,未来网贷平台上的借款人、借款标的也处在一个被“全程监督”的运行中。
看懂“信披”独立判断
对新出台的《信披指引》,从业者与投资者一致称其为“最严信披”新规。网贷平台一旦照章披露,真面目将暴露无遗。
陈智诚称,《信披指引》相当于将中国互金协会、各地监管部门、各地行业协会所发布的各类信披标准进行了一次统筹要求,并对不按《信披指引》执行的机构拥有处罚标准,自此国内的网贷机构所披露的数据有了更大的参考、分析、对比的意义与价值。
他还指出,新规对征信报告、贷后跟踪等事项的要求,将直接促使行业的资产端运营能力进行升级,网贷机构必须加强对借款人的管理及贷后跟踪,让行业目前粗放型的资产竞争情况走向精细化管理。而完整细致的借款项目信披要求,以及强制向出借人披露的要求,都将反向要求出借人要更多地了解风险、理解风险、接受风险。
陈智诚乐观预计,在此期间,如果行业媒体和从业机构的投资者教育工作能够跟上,教会投资者“看懂信披内容、形成独立判断”,这将是中国网贷行业“去刚兑”的关键一步。
前述第三方人士则表示,对于投资人来说,应当记清楚网贷平台都将在什么时间披露什么信息。
比如每年的4月30日前,网贷平台要披露自己的审核信息,审核信息包括网贷平台上一年度的审计报告。像这样有时间节点划分的信息披露,也是让投资人对网贷平台起到监督作用的一个办法。
不过,投资者、监管机构与从业者都希望《信披指引》尽快落地,到明年6月能够顺利迎来行业的阳光化。但另一方面,其中也有难题尚未解决。
投资者担心的是,如果网贷平台没有按照要求进行信息披露,或者在规定的时间点内未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或者信息披露不真实,存在虚假成分,欺骗投资人,这些情况将如何处理?如果投资者发现平台造假,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哪些监管部门,或者平台的哪个内部部门去敦促改正?这些重要问题都尚待政策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