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市场尚处于升温阶段,但中国资本出海并购优质金融资产的趋势已备受各方关注。
6月7日,中信银行联合中国烟草总公司下属中国双维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哈萨克斯坦人民银行(Halyk bank)全资子行阿尔金银行(Altyn bank)60%股份。
事实上,5月以来,中国资本对海外银行并购频频。先是有海航集团通过多次收购股票,跃居德意志银行第一大股东。而后,吉利集团通过收购丹麦盛宝银行创始人及一些小股东的股份,有望在盛宝集团持股达30%左右。
“海外中小银行有投资机会,应该会成为首选。”多位金融专家和并购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虽然收购海外银行耗资高、难度系数大,在市场上属于小众投资标的,但2016年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进行全球金融资产的布局。
6月11日,中南财经大学副教授、金融学院金融学系主任冀志斌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银行股权收购热度在降温,资本‘出海’全球化金融资产配置正在升温。但要注意的是,海外收购风险比国内并购大很多,企业或机构需要注意政策风险、制度风险等。”
金融与产业资本同时瞄准银行资产
6月8日,中信银行公告称,其董事会已经全票审议通过《关于收购阿尔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相关事宜的议案》。
中信银行对外公开的资料显示,6月7日,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烟草总公司下属中国双维投资有限公司在阿斯塔纳与哈萨克斯坦人民银行(Halyk bank)签署了股权交易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中方收购哈萨克斯坦人民银行全资子行阿尔金银行(Altyn bank)60%股份的交易框架协议和股东协议,哈萨克斯坦人民银行还签署并向中方投资人提供了陈述保证契据。协议签署后,双方将立即启动两国国内监管报批手续。
“银行‘出海’进行扩张此前较多,中信银行的步伐较快。”近日,有并购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
不过,在银行业人士看来,产业资本和机构投资者“出海”收购银行资产却是新近出现的现象。
今年5月2日,有监管文件显示,海航集团目前已累计购入德意志银行(简称“德银”)20.6亿股发行股票中的2.047亿股,持股份额达到9.90%,跃居为德银第一大股东。而海航集团对德银的收购始于今年2月。
德银公告显示,海航通过旗下奥地利资管公司入股德银,取得3.04%的投票权,账面价值约7.5亿欧元。一个月后,海航进一步增持,持股比例升至4.76%。
丹麦盛宝银行则于5月5日宣布,中国吉利集团通过收购该银行创始人及一些小股东的股份,有望在盛宝集团持股达30%左右。盛宝银行在声明中说,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拉尔斯·克里斯蒂安森收到收购要约,同意将其持有的全部25.71%股份出售给中国吉利集团。此外,吉利还将收购该银行其他小股东股份。
尽管盛宝银行和阿尔金银行的收购方案尚需等待监管审核结果,但中国的银行和产业资本、投资机构对海外银行的兴趣已越发明显,且在同步进行之中。
大银行投资门槛高,中小银行更易控股
有行业分析人士称,金融业有着天然的扩张需求,且几乎不存在明显的技术操作门槛,银行等需要不断扩张,才可能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这就促使中国金融业一度在海外市场上多次布局。
在海外金融资产收购潮中,银行业为“先行者”。2006年,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签署协议,以97.1亿港元收购其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开启国有银行海外市场“买买买”的步伐。
工商银行在当年12月买入印尼的Halim银行90%股权;2008年,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耗资约54.6亿美元。此后,工商银行又先后买入美国东亚银行80%股权、阿根廷标准银行80%股权、标准银行公众公司60%股权、土耳其银行Tekstil Bankasi A.S.75.5%股权;民生银行则在2007年、2008年先后两次入股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UCBH),合计持股9.9%。交通银行则于2016年完成巴西BBM银行80%股权收购。民生银行也在2016年传出收购葡萄牙第三大银行Novo Banco的意图。
产业资本和机构则为新一波海外金融资产收购“入局者”。在去年11月底,复星集团斥资1.75亿欧元购得葡萄牙最大上市银行千禧银行(Millennium BCP)16.7%股份,并表示“有强烈兴趣”将其持股比例增至30%。出手海外收购的中国企业还有:海通证券在2015年以3.79亿欧元,收购圣灵投资银行全部股权;安邦保险集团参与竞购德国北方银行有限公司(HSH Nordbank)股权收购。
“这几起并购海外银行资产的案例中,海航集团取得德意志银行管理权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海外大银行资产要么是难以进入买到,要么是买到后像海航集团进行参股但不一定能介入管理。以德银和德国北方银行为例,其确实处于‘多事之秋’之中。而另一类如盛宝银行以及阿尔金银行等,其规模和体量上并不算大。”近日,有并购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分析。
该人士认为,金融资产与产业资产不同之处,在于银行特别是大中型银行等掌握了国家的金融甚至经济的核心信息,在各方核审上确实面临着较大的难度。“有资产重组或经营困境的大型银行有一定的机会。另外就是中小型银行机会较大,容易控股。”
“世界银行系统分为总分行制和单一银行制,国外那些网点多、辐射广、成熟的大中型银行,确实并不一定愿意中国资本进入。”冀志斌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但‘小而美’的银行也有不少,银行有着做大的天然属性,多数时候都需要引进战略投资者,中资是市场上较有实力的投资方。”
海外金融并购或继续升温
不过,海外投资银行并非像想象中那么容易。有并购人士指出,一方面,在大量资金有“出海”意愿的背景下,投资的方向和用途或将受到监管规范。另一方面,多国的政策、制度、风控和监管要求等,会使得海外收购银行股权操作时间和难度系数不小。
“如果收购计划搁浅或遇阻,确实会面临着成本损失和耗资。”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敢于做金融资产跨国收购的一般是‘财大气粗’的集团公司,大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这个实力。”
在冀志斌看来,既然已有“先驱者”,后续海外银行股权的投资包括金融资产的收购还将会继续升温。“‘中国经历了海外投资矿产、土地的第一阶段;海外投资制造业、服务业和拓展产业链的第二阶段,势必会进入海外投资金融业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对于人才、技术、资本的要求更高。”
有金融专家指出,中国资本将银行资产作为收购标的较为明智。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属于轻资产行业,也属于优质资产,因此如果一旦发现投资决策有误,转手、止损的成本都相对较低,这样一来面临的风险相比较工厂等实业企业来说更小。
沈萌则建议,投资者需从三个维度进行海外银行资产衡量:第一是标的银行的资产规模与网点分布,越优质越好;第二是标的银行的资产质量,不一定是盈利能力,主要表现在坏账率、风控体系的完善;第三是标的银行与买入方最好有一定的协同效应。
“当地银行业的整体生态水平比较重要,除了财务投资、产业投资方面,当地银行业处于高成长期的投资价值,比当地银行业已经发展成熟价值要高;对于欧洲金融业竞争充分的国家,进行差异化、低成本方面的革新也有其成长空间。”冀志斌表示,“目前中国企业或是出于金融资产投资盈利或是出于风险分散化投资进行海外金融股权布局,海外一些成长性的银行确实是不错的资产,值得投资者关注。”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