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国际经验

    来源:期货日报 2017-05-23 08:48:21 利率市场化 银行 银行动态
         来源:期货日报     2017-05-23 08:48:21

    核心提示由于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较为完善且金融市场发达,因此英格兰银行推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较为成功,英国最终于1981年顺利完成了利率市场化。

      需要加强与证券期货业、基金业等的合作,共同开发出顺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产品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国际经验

      A 英国的经验

      英国从1971年5月开始进行了为期10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由于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较为完善且金融市场发达,因此英格兰银行推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较为成功,英国最终于1981年顺利完成了利率市场化。

      从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英国的银行业利差水平逐渐收窄,怎样才能在满足监管部门业务指标的同时做大做强成为其商业银行的目标,整体来说,英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第一,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抵抗风险、做大做强的潜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作为老牌发达国家,英国的资本市场较为发达,从业人员素质也较高,对资本市场的利用程度也比较深。因此,商业银行普遍从国内外证券、债券市场直接融资获得低廉成本的资金,源源不断的资金一方面满足了监管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发展潜力。例如,自1991年起在英国伦敦进行IPO后,汇丰银行又陆续前往纽约、巴黎等地的交易所公开发行了新股。通过上市融资,银行获得了快速发展所急缺的资金,同时,上市提高了银行的知名度和信息透明度,有助于商业银行融入当地市场,进一步扩大了汇丰银行的经营区域,增加了营业收入。另外,信息的透明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更方便地进行债券融资、可转换优先股融资等。随着商业银行资金实力大增,其抵抗风险、做大做强的潜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二,积极进军新兴市场国家。英国资本市场规模有限,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有限,面对不断收窄的利差,英国各大银行迫切需要拓展新的疆土来保证利润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普遍不发达,且利差较大,如果商业银行能顺利在新兴市场国家进行业务拓展,那么新兴市场国家的利差优势也能给其带来不菲的收益。以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为例,由于其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拓展力度比劳埃德、巴克莱银行(主要专注于欧洲业务)较大,因而前者净利差也明显高于后者。

      第三,大力拓展中间收入。英国商业银行没有明确的中间收入管理部门,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并将重视程度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英国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一方面不断开发出新产品以满足客户群体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增加前台客户经理的数量,希望给予客户更贴心的服务。

      B 美国的经验

      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美国20世纪30年代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所确定的“Q条例”,是美国利率管制的开端。利率管制在随后20多年使得美国银行业由无序恶性竞争步入正轨并带动美国经济不断发展。与蓬勃发展的经济相对应的是市场资金需求的不断提高,这带来了市场利率的快速上升。同时,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通货膨胀率开始不断走高。1970年美国CPI同比增长5.90%,而GDP增长幅度仅为5.5%。由于存在利率管制,市场均衡利率远高于管制利率,“Q条例”对银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始变成了制约。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规避利率管制的金融工具的快速增长,也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形成了冲击。1980年3月,美国颁布了《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标志着美国正式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最终于1986年实现利率自由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美国银行业的影响

      从1980年开始的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使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收窄,其中贷款利率的下降幅度较为明显,从1908的15.27%下降至1986年的8.33%,到了1992年,贷款利率更是跌至6.25%。而与此同时,存款利率的波动却没有这么剧烈。从存款结构上看,利率市场化后活期存款的占比下降,加之整体上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有所提升,这就带来了利差的收窄,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大幅增加。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国际经验

    表为美国贷款利率、实际利率以及CPI

      面对激烈的市场动荡和竞争,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银行开始大面积出现倒闭。从1977年的6家银行倒闭,到1986年利率市场化宣告完成时的204家,再到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第三年即1989年又倒闭了534家达到最大,远远大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的数量。但正是银行的不断倒闭,加速了美国银行业的洗牌,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得到提高。

      事实上,从1970年至1990年,美国的银行业数量下降了8.6%,但总资产为原来的6倍;前10大银行资产占比上升4.6%,前50大银行资产占比上升11.2%。而与此同时美国的GDP增长幅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美国的GDP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超过10%幅度的增长减缓至1986年的7.6%,进入90年代后美国经济则是保持中高速增长。整体而言,利率市场化后美国的市场经济活力得到更好的激发,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健地发展。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国际经验

    表为美国银行倒闭数量和GDP增长率

      利率市场化下美国银行业的应对措施

      第一,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美国的科技、金融实力非凡。面对来势汹汹的利率市场化潮流,美国银行业积极应用当时爆发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应该说,美国银行业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层出不穷的创新产品一直引领世界潮流。产品创新带来了中间业务收入的不断提高,从数据上看,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收入占比增长迅速,从刚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的1970年的18.82%增加到1986年的28%,到1995年的34.80%,增长了大约20%。从1996年开始至2014年非利息收入占比就基本稳定在35%至45%。

      第二,积极推动战略转型,商业银行通过兼并重组向全能型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银行客户已从最初的存贷款业务需求扩展到一站式投行服务、有利于风险管理的创新产品服务、公司理财服务。而这些品类繁多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却是传统商业银行的短板。正因为如此,美国的大型商业银行纷纷走上了兼并重组的道路,希望以此产生规模效益,在技术上形成内部互补,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并降低边际成本。并购后,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营范围上都会得到较大的扩张,有利于银行参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竞争,进入更大范围的经营领域,提供更多的创新金融产品,增加抗风险能力。

      例如,为了增加自身业务的体量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更齐全更优质的服务,花旗集团通过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推动公司的战略转型,并迅速占领市场。1998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这次合并创造了当时世界最大的金融兼并纪录。花旗银行的专长在于消费金融,是当时全球信用卡发行量最大的银行;而旅行者集团的专长在于投资、保险、资产管理。2000年9月,花旗银行又进行了一次新的收购——出资31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上市财务公司第一联合资产公司,使花旗银行成为更大的金融超级企业。与全能型银行发展相伴随的,是花旗银行收入多元化更加明显。2002—2006年花旗银行的各项业务占比中,六大主要业务保持在70%—80%,而其中的贷款利息和手续费收入保持在40%。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国际经验

    图为花旗银行2002—2006年的主要收入占比情况

      第三,走特色道路,差异化经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美国的银行家们意识到,若想在同质化经营比较严重的银行业内脱颖而出,就必须坚持走特色道路,进行差异化经营,其中以富国银行为代表的社区银行特色经营最为成功。富国银行的国际化扩张步伐缓慢,但丝毫不影响其成为全美第一大商业银行。目前,有三分之一的美国家庭成为了富国银行的客户。从经营数据上看,近年来,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部门的收入和利润都占到公司总量的六成左右。

      从网点设置上,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网点距离社区居民的住宅很近,这就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的居民办理业务;从市场口碑的建设上,富国银行举行员工志愿者服务活动,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为银行网点周边的公共设施进行了修建,这就极大地笼络了客户的心,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从商业模式上,其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的CRM平台,用心做好零售业务。由于零售业务和小微企业业务中,客户的议价能力较低,富国银行借此获得了传统息差业务中比较难得的高利差。在美国完成利率市场化后大部分年份富国银行的净息差都保持在5%以上,显著大于1986年之前不到5%的净息差,同时,富国银行的净息差也获得了超越同业约1%的息差水平,非常难得。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国际经验

    图为富国银行净息差

      C 启示

      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经济运行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实际上,任何模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都会对市场经济运行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引发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给银行系统的稳定性构成直接威胁。因此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应该在合适时机稳健地推动利率市场化,不能急于求成。同时,监管部门应当从制度上设置高质量的监管标准,这样才能遏制改革过程中不稳定因素的持续发酵,保证整体经济的平稳运行,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朝着既定的方向进行下去。

      从商业银行经营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英国、美国银行业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竞争加剧,行业集中度提升

      从管制的低利率到市场出清的均衡高利率,中小银行在面对利率风险时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自身实力较差,在与大型商业银行的竞争中极易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直接倒闭,这是中小银行在传统的息差收入下降后面对的直接风险。另外,商业银行为了保持盈利,大规模增加贷款业务,使得潜在的风险加大,其最终破产倒闭清算的概率也大大提高。

      以客户为中心,发力非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具有占用资金少、效益高的特点,因此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提振作用。商业银行在原来的传统业务结构上深挖中间收入的潜力难度较大,因此部分银行走上了横向的或纵向的兼并重组道路。应该说,兼并重组能直接增加数量可观的新客户群体,同时也给旧客户带来了更多样化的服务。

      美国花旗银行在不断的并购过程中增加了各种新的业务品种,这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中间收入水平。

      英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强,虽然不曾设立专门的中间收入管理部门,但实际运营中,商业银行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金融创新水到渠成

      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产品和服务,产品吸引客户,服务留住客户。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客户对资金的避险需求、理财需求也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与证券期货业、基金业、信托业以及保险业等的合作,共同开发出顺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产品。

      金融创新一方面是金融理论的不断深入,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美国高盛为例,高盛在全球有3万名员工,但其中三分之一都属于科技部。作为一个金融企业,拥有这么多的IT人员是非常令人震撼的。强大的科技人员为公司的金融产品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全能型银行与特色银行各有千秋

      欧美国家普遍实行市场经济,充分的市场竞争使得综合实力不强的企业要么破产要么被大企业收购,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也是如此,但欧美银行的并购重组过程中,强强联合的案例更多。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重组,正是强强联合的实际案例。通过一系列的兼并,商业银行给公司的客户带来了品类繁多的产品,提供了更好更多的服务。

      随着银行的经营业务不断扩大,银行的业绩也一路攀升。同时,一些大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了非常有竞争力的业务特色,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稳扎稳打,深耕小微企业客户和零售业务,获得了超越同行的利差水平,业绩也非常良好。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的发展经验表明,全能型银行和特色银行均能较好地适应激烈的金融竞争。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