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银监会大幅收严了对商业银行各类业务的监管要求,期望加强对资产端情况的掌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按照目前的监管方式,想要做到穿透监管较为困难,监管层很难掌握资产端全貌。
剑指委外和多层嵌套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穿透登记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银监会各项规定尽快完善本行理财投资业务和登记工作制度,并登记底层基础资产和负债信息。包括银行理财资金购买各类资产管理计划和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签订委托投资协议的方式进行投资(下称“协议委外”)的情况。
业界认为,此次登记规范是为坐实银行理财业务穿透管理而出。“自2017年以来,为打击行业乱象,银监会大幅收严了对商业银行各类业务的监管要求,期望加强对资产端情况的掌握。”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介绍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按照目前的监管方式,想要做到穿透监管较为困难,监管层很难掌握资产端全貌。
在魏骥遥看来,要求银行做更详细的资产状况披露能使监管更易掌握市场全貌,控制风险。根据规定,理财产品需按分层登记原则,先登记首次投资的各类资产管理计划和协议委外信息,再登记其持有的所有底层基础资产和负债信息,不得省略资管计划和协议委外而直接登记底层信息。
即便这不是监管层首提分层登记,但此次结合协议委外对分层登记原则再度强调,反映出监管层对于委外穿透监管的决心强烈。特别是对于多层嵌套情况,银行也须按照逐层穿透原则登记至最底层基础资产和负债信息。
“目前来看,产品的多层嵌套,尤其是跨监管的产品嵌套透明度极差,导致监管层对最终投资者和底层资产较难摸清,使得诸多监管限制形同虚设。”魏骥遥表示,这还会使资金链条拉长,致使资金成本不断增加,流动性风险迅速集聚。
报送频率升至周度
在分层登记的基础上,《通知》还对报送频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于每周五前登记资管计划和协议委外截至上周日的底层资产情况,相比G06表要求的“月度报送”更为频繁,可见监管力度趋严。
此外,银行还需于每月前五个工作日内登记上月最后一个自然日的底层资产情况。由于穿透登记的规则升级,业界认为银行不仅将面临操作成本的提高,监管套利也将难以为继。
“银行的成本提升在于复杂的登记规则导致的工作量成倍上升,而监管套利行为也将不能继续,例如通过规则漏洞进行腾挪资本金、漏报等。”华宝证券分析师杨宇称,从客观角度看,目前银行还没有完善的系统可以与受托机构进行嫁接,来真实高频地确认产品底仓的情况,该规则对于定制类产品还存在一定可行性,但对非定制集合类资管产品来说实施难度很高。
“大多数集合式理财产品不希望频繁地披露底层资产状况,同时此次文件要求理财对接的集合式资管产品(只购买部分份额)需披露整体资产状况而非银行理财对接份额,使得当前较少产品能达到相关要求,致使这类产品规模或面临大幅下滑的情况。”在魏骥遥看来,未来集合式资管产品或需专门为银行定期提供相关数据达成报送要求,但这种做法并非所有集合式资管产品都能达成。
据悉,为减少登记过程中的监管套利行为,《通知》要求登记底层基础资产及负债时必须以整个资管计划或协议委外在登记日期的实际规模为单位,不得少登或按理财资金投资比例拆分登记。
以往,部分银行会选择个别资产进行登记以期绕开监管,抑或为逃避监管要求,故意将资管计划和协议委外登记为其他债权、货币市场工具等资产类别。“《通知》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对登记内容的相关规定,主要是为了防范"偷换"资金类型,进行资本和风险套利的行为。”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
中小行面临大幅调整
由于此次穿透登记的升级幅度和严格指数较高,市场认为新规存在一定执行难度。“从近期监管驻场的情况来看,不少地区存在银行报送数据不规范的地方,未来新规要求报送的资产数据是否真实、达标还要看监管的监督力度。”魏骥遥表示。
但就《通知》措辞来看,并未给予银行太多“还价”空间。据悉,对于登记质量较差、问题较多的机构,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将报告监管部门采取监管措施。而从业务角度,魏骥遥认为,新的登记规则下,对银行理财委外的冲击较大,且对中小银行的冲击明显高于大型银行,“大型银行由于主动管理能力较强,投资团队建设更为完善,因此对于外部机构的需求较小。而中小银行相对较弱的主动管理能力促使其对委外业务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当委外理财的监管收紧后,小型银行受到的冲击更大。”
此外,考虑到银行理财投资集合式的资管产品将受到较大影响,新规还可能造成中小银行委外业务全面暂停。“大型银行除了对接集合式资管产品外还对接了定制化的资管产品,而中小银行出于资金量和风险集中度的考虑,多数对接外部资管产品时会选择集合式资管产品,此次新规或可能造成中小银行委外业务全面暂停。”魏骥遥表示。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