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农行张秀萍:金融科技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与转型

    张秀萍 来源:金融电子化 2017-05-10 11:50:46 金融科技 农行 银行动态
    张秀萍     来源:金融电子化     2017-05-10 11:50:46

    核心提示自互联网金融概念诞生之日,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即踏上了从封闭向开放、从独享向共赢的创新转型之路。新兴科技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已成为促进银行业特别是零售银行业务全面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

      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FinTech)的飞速发展前所未有地冲击着金融服务业的意识和形态。金融科技时代,银行业的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将产生怎样的变化?2016年,毕马威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到2030年银行及其服务可能会“消失”,类似于Siri的人工助手将接管客户的生活与金融服务。如此一来,传统银行的多数部门或将消失,而专业服务则将获得更大发展。自互联网金融概念诞生之日,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即踏上了从封闭向开放、从独享向共赢的创新转型之路。新兴科技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已成为促进银行业特别是零售银行业务全面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

      面对金融新需求,传统物理网点的数量优势和服务方式已无力吸引新生代客户,商业银行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强金融新供给,对接不同市场主体的金融新需求,借金融科技之力,重塑银行服务之形。

    农行张秀萍:金融科技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与转型

    文 \ 中国农业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 张秀萍

      商业银行一直关注科技发展与应用,从利用IT系统提高运营效率到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体系。目前,银行业进入金融科技时代,以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金融科技被相继列入我国信息化发展规划,成为国内金融业开展自主创新、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金融科技时代已经到来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开展金融创新,核心目的是通过新技术手段和方式,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服务效率。创新的成果既可以是具体产品,也可以是新的服务模式和操作流程。

      金融科技起源于美国,近几年在中国快速发展。从投资额看,据毕马威统计,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金融科技风投金额49亿美元,中国达到24亿美元,占比将近一半。从业务领域看,中国金融科技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通讯等方面已逐步从实验室模型发展到业务试点阶段,移动支付、网络借贷、数字货币、众筹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为推动中国普惠金融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从参与方看,既有工农中建等商业银行,也有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还包括万达、万向等传统企业各方纷纷开展对金融科技的应用研究,并从产品创新、风险防范、客户营销、管理升级等方面推进业务落地,成效显著。从监管层面看,基于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新技术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当前金融服务事实上已形成了跨行业、跨业态、跨市场的新态势,这些现象正在逐渐加剧潜在金融风险,分而治之、自上而下监管模式的局限性已经显现。

      金融科技正在改变银行

      著名互联网思想学者凯文·凯利在其著作《失控》中描述了未来“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的社会运作模式,该规律已在共享经济、智能生产等多个领域获得证实。金融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支撑,必将遵循这一发展规律,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正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1.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较为成熟

      作为金融科技的基础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渐趋成熟。目前,商业银行基本建成了公有云、专有云、混合云并存的行业云架构体系。大数据已经完成了从数据仓库向异构数据库的转变,数据来源逐步由内部数据转向内外部数据融合、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融合的方向,应用场景扩展到风险控制、运营管理、客户服务、销售支持、产品创新等细分领域。

      商业银行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将面临三大趋势。一是开放式云服务平台将成为主流,有望形成多方合作、共建共享的云生态。二是数据来源将极大丰富。以人、物、事件为主体的信息和数据,甚至包括虚拟现实场景中的各类信息,将不断扩充大数据的维度与深度。三是大数据应用将向事件预测和自动挖掘方向发展,会在用户实时感知、风险预测与防范、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深入发展。

      2.人工智能应用初露锋芒

      人工智能涵盖范畴很广,与金融科技最相关的是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知识图谱等。当前人工智能应用处于初级阶段,能够代替人工完成部分分析工作,银行应用包括图像识别与监控、智能客服、语音信息挖据和远程智投授权等,对提升银行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起到了显著作用。

      未来,商业银行将在金融预测反欺诈、融资授信决策和智能投资顾问等方面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普及。比如,知识图谱解决信息获取与信息碎片问题,通过量化交易技术和智能挖掘提高预测风险和反欺诈能力;利用云计算能力,辅以海量大数据,可以训练机器产出针对个人风险偏好、资产状况的个性化资产投资组合建议。人工智能甚至被认为是金融科技的最终应用。

      3.区块链将深刻改变金融业态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分布式和共识信任机制完全符合凯文·凯利对未来社会的预言。全球范围内,区块链受到了多行业的重视,它很可能成为银行未来融入商业活动的最佳基础技术。站在金融行业角度,区块链的发展潜力包括降低系统信任风险、提升业务审计系统的潜力、降低金融运营成本、改善金融机构间协同服务能力、完善征信管理体系和助力金融监管及合规性检查等多个方面。区块链不再局限于数字货币,而是在跨境清算、积分管理、供应链管理、资产托管、数字票据等多个金融领域发挥作用。虽然,目前区块链技术还难以应对高并发、高时效、大流量的金融应用场景,但是随着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商业推进,技术瓶颈一定会得到解决,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指日可待。

      另外,包括物联网、生物识别、增强现实技术在内的其他金融科技同样对银行的IT系统、产品体系和服务支撑影响深刻。目前,农行推出了“刷脸取款”,系统通过比对现场抓拍的照片与可信照片源,验证客户手机或身份证号码、交易密码而实现的一种自助取款,客户无需携带银行卡即能做到“随时随地,即刷即取”。工商银行基于物联网技术研发了“实物现金运营管理系统”用于现金箱出入库精确控制、民生银行推出了虹膜支付业务、南京银行探索将增强现实技术(AR)与网点建设结合。可见,各类金融科技逐步构建了从前端应用到后台系统、从企业内部到外部,相互补充与协同的银行科技支撑体系。

      把握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应顺势而为

      随着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实践与思考,“前台智能化、中台网络化、后台信息化”已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提升科技能力、改善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应把握趋势、积极创新。

      1.银行产品和服务进一步走出去

      在对公业务方面,传统银行的服务往往从某一个具体企业切入。未来,由于智能生产方式的推进,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都将以多方协作方式进行,企业边界进一步模糊。银行的金融服务作为生产要素也会融入产业协同的价值体系中。银行应考虑以智能生产的产业变革为契机,将金融产品嵌入到生产活动的设计、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相关环节,逐步实践以智能生产的大数据预测行业趋势,化解产业链的复杂性风险,向生产链上的大小企业提供融智融资服务。

      在零售业务方面,随着客户对科技手段的掌握,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融入生活场景的一个“需求”。伴随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普及,人类生活将进入“在场”模式,金融服务也将融入“在场”情景,在无形中提供金融需求,实现金融服务简单、有能力、智能化、个性化的理想。

      2.大数据应成为银行的重要生产要素

      随着中台网络化和后台信息化基础夯实,数据的全息化、持续化和无差异化将大大提升银行大数据质量。商业银行应该注重从物联网、智能生产、智能终端等外部环境获取信息,形成多维度、多主体大数据资源,有效化解交易环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只有将大数据提升为重要生产要素,才能推动金融决策更加科学高效,挖掘并释放传统金融结构的升级潜能。

      3.与时俱进把握新科技、新市场

      紧密跟踪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和创新动向,做好技术与市场预研。建设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形成一整套涵盖“创意收集、创新筛选、概念开发、原型设计与论证”的工作流程,成为网络金融产品创意孵化和模拟试错的平台。创新新型产品研发机制,实现产品的快速研发和按需定制,提升客户体验和市场响应能力。

      4.以商业模式创新重构企业竞争优势

      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将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唯有商业模式创新才能构建企业竞争优势。金融科技改变了外界对银行的期望,银行应加快转变自身市场定位,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将思维方式从价值链模式转向立体生态模式。金融科技为银行产品的灵活性、多样性、融合性、高效性提供了有效支撑。银行在商业活动中可以担当更为丰富的角色,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源泉。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