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银行业洗牌拼的是定力

    来源:央行观察 2017-03-08 10:08:04 洗牌 银行业 银行动态
         来源:央行观察     2017-03-08 10:08:04

    核心提示银行应该坚守本源,坚持常识,回归金融的本质,在各种各样的机会诱惑和战略歧途面前,保持定力、不忘初心。

      银行应该坚守本源,坚持常识,回归金融的本质,在各种各样的机会诱惑和战略歧途面前,保持定力、不忘初心。

      文 \ 王礼 曹飞

      王礼系央行观察专栏作家,《富国之道:富国银行董事长写给股东的信》译者。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蒋招宾先生对此文亦有贡献

      一

      2月21日,“大家”微信公众号在刊头推出了专栏作家马立明先生的一篇文章:《放心吧,你不具备在互联网中暴富的能力》,可能是标题过于犀利,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即广为转发,却又被迅速删除。第二天(2月22日),“大家”在底栏再次低调发布了这篇文章,标题被修改为《世界将惩罚缺乏定力的人们》。虽然换了个马甲,内容却并无二致。论述的都是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网浪潮和科技威胁,很多人担心“船要沉了”、所在的“行业要消失了”,“饭碗不保了”。不赚钱的人很焦虑,觉得自己被时代抛弃了;赚钱的也很焦虑,觉得自己就要错过下一个风口。

      马立明所指出的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大环境,这其中,银行业的“小环境”更加是一副水深火热、烈火浓烟的景象,以上类似的论调在银行业中比比皆是、触目惊心。打开微信,你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评论:“危机逼近!银行最担心的事情就要发生了”,“中国银行业危机有多严重”,“刚刚,有一家大银行又要崩盘了!!!银行业的危机真要来了?”,“银行现从业危机,四大行裁员超2万”;各种论坛,各色专家高谈阔论,大数据,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云计算,说的人云山雾罩,听的人云里雾里;内部会议,领导们或苦口婆心,或疾言厉色,论点大致是:“好日子到头了”,“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云云,在一片风声鹤唳之中,银行人压力山大、慌不择路。

      而现实的情况是:截至2016年底,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达到232万亿元,相当于中国信托业总资产(18.91万亿元)的12.3倍、中国保险业总资产(14.96万亿)的15.51倍、中国证券业总资产(5.79万亿)的40.07倍,更值得一提的是,银行业在整个中国金融业中的地位还在不断提升,银行系基金、银行系保险、银行系租赁、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系券商......随着债转股、投贷联动、理财业务分拆专营等新政策的出台,银行业的版图还在快速延伸。

      折算成美元,2016年底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达到33万亿美元,欧元区为31万亿,美国为16万亿,日本为7万亿,以资产规模计,中国银行体系已经独步天下。

      不会有哪一个行业,像中国银行业这样拥有如此大的资产、如此高的利润,却惶惶不可终日;

      也不会有哪一个行业,像中国银行业这样拥有如此大的地盘,如此高的增速,却天天醉心于弯道超车,实现更快更猛的增长;

      更不会有哪一个行业,像中国银行业这样坐拥一座金山,富可敌国,却依然对资本和存款感到异常的饥渴。

      二

      企业做大做强的抱负和使命感与生俱来,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里的银行业,这既有大则不倒、规模经济的行业特性使然,也有国人热衷充面子、排座次的文化习性使然,几年前,某个沙龙,面对外籍专家的提问:“你们银行资产收益率、资本回报率多高?”,一席的多家银行行长一脸迷茫——“不对呀,平时我们不都是讨论资产多少,存款多少吗,这指标,我真记不清楚了”。

      做大规模的方式大致有二:一是充水,二是弯道超车。充水不用说,大家心照不宣,含羞一笑,银行高管人中龙凤,对此更是驾轻就熟,过去低级一点的手法是“买”同业存款、冲时点,现在高级一点的手法是做投资、扩同业,或者大肆高息引入结构性存款,美其名曰“推动向大资管业务转型”。或者“提升主动负债能力”,这其中当然有像招行这样的实打实的转型,但同时也充斥着许多纯粹为做规模而做规模者。这种吃兴奋剂、膨大剂的方式终归是不可持续,于是一群有情怀、有使命感的银行家想到了通过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去弯道超车。

      马立明先生说:放心吧,你不具备在互联网中暴富的能力。

      对于传统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而言,也可以套这句话,放心吧,你不具备在互联网中一飞冲天、或者说弯道超车的能力。

      首先,没有一家银行是通过互联网做大做强的。很多人称颂富国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弯道超车”,实际上富国银行的规模裂变是因为在危机中捷足先登,灵蛇吞象,收购了规模比它更大的美联银行,不仅是富国银行,除了国内四大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外,称雄全球金融舞台的那些国际大行,如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等,无不是通过兼并重组实现华丽转身的。反观国外一些以互联网金融为卖点的直销银行、网络银行,要么规模小得可怜,要么也难逃被传统大行收购的命运。

      其次,既有的竞争格局已不足以支撑银行迅速做大。几年前银行业特别红火,“赚钱赚得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某银行高管语)的时候,很多人抨击中国的银行业搞垄断,事实上,中国的银行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而且是严重过剩了,如果不是依托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海量存款和贷款业务,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率要打个对折以上,发展要困难得多,可以说,现有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更多的银行,也无法支撑众多银行像过去的黄金十年那样保持普遍高速增长。

      再次,由于金融行业对于社会经济稳定性的独特影响力,注定其无法像互联网企业那样去运营。保罗·格雷厄姆曾经说过:“互联网企业就像蚊子一样,群体前景光明,个体九死一生”。传统银行这种大象,如何随蚊子起舞?试问谁敢把钱交给一个九死一生的银行?

      马立明说的放心其实是个委婉的说法,确切的表述应该是“死心。”

      死心吧,传统中小银行,你不具备在互联网热潮中弯道超车的能力和机会。

      三

      有人说:银行的互联网转型不是为了弯道超车,而是为了防止被颠覆,不是为了攻,而是为了守。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银行更像是被打乱了方寸、打乱了节奏。

      其实,外界对银行业的看衰和银行人对未来的恐慌由来已久,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上银行业评论家一直在预测银行业的消亡。远者如上世纪比尔盖茨的著名论断——“传统银行是21世纪的恐龙”,近者如马云的“如果银行不做出改变,我们就来改变银行”。两位不世出的天才人物对这个行业未来的悲观预测为银行人的前途和职业憧憬蒙上了阴影。

      而长久以来中国银行业更像是一个深度“焦虑症”患者,从早期四大行技术性破产;到中期的入世“狼来了”,一个至今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的南京爱立信事件简直就成了当年中国银行业的集体挽歌;再到当前的互联网冲击、金融科技革命,各类媒体指点江山,各色专家高谈阔论,从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到当下最前沿的区块链,真正是说者云山雾罩,听者胆战心惊。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或主动,或被动的抛弃旧风险,并及时为自己寻找几个新的风险与恐惧之源。

      把这些问题撕掰清楚可以写上厚厚的几本书(实际上这方面的书籍已经是汗牛充栋),基本的逻辑其实只有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

      第一,在高歌猛进、繁花似锦的黄金十年之后,中国银行业当前的增长乏力和不良高企主要是受到经济周期(L型经济走势)的影响。那些历经百年的国际大行早已熟稔驾驭经济周期的本领,只有尚未经历一个完整周期的国内中小银行才对当前的困难局面感到忧心忡忡。

      第二,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困难并不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这既可以从互联网金融所占的金融市场份额来看,也可以从当前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生存状况来看,银行业日子是不好过,但面对的还是发展层面的问题;形形色色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日子不好过,他们担忧的则是生存的问题,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第三,因为生搬硬套,不加思考,很多银行人都在跟着互联网机构的节奏起舞,把互联网金融的烦恼背到了自己身上。比如,互联网金融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获客问题,对于银行业而言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工商银行有近5亿客户,你会觉得它最严峻的挑战会是扩大获客吗?再比如,关于客户黏性的问题,是银行的客户黏性低,还是那些P2P,或者余额宝的客户黏性低呢?又比如,大数据风控的问题,真正依靠所谓的场景掌握的数据来做的小微贷款模式既没有做成很大的量,也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阿斯顿咨询公司董事会主席保罗·艾伦曾经说过:“我为一些银行业学者们(更不用说银行家本身)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悲观情绪感到震惊。事实上,银行家掌握着很多比较优势:独一无二的网络覆盖优势,由分支机构、ATM和忠诚的并经过良好培训的销售人员组成的网络,使得银行业务逐渐成为了一种零售业务;复杂的支付、交易处理程序以及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的技术和技巧;出众的信用实力;以及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顾客、小企业主这样的人群所保持的强大忠诚度和行为惯性”,“银行可以成为胜利者。它们可以应对和战胜挑战。”

      第四,比互联网冲击更可怕的,是抵御互联网冲击的应对方式。记者问褚时健怎样看待互联网思维。褚时健回答说:“电子销售现在挺火,但我晓得,如果这时候头脑一昏,质量下去了,很快就会垮”。褚时健的话说得很直白很清楚。无论是互联网或是金融科技,本质上都是一种工具。因为担心互联网金融冲击,从设立直销银行到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大大小小的银行不惜血本、砸下重金,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赵建预计每年各家银行投入到其中的费用占到总成本的八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仅仅是投资打水漂还不足堪忧,真正的风险在于一些银行逐渐偏离了战略的主航向。因为担心获客能力不足或客户黏性下降,搞一大堆的“社区银行”;因为担心错过所谓“小微金融”“长尾客户”的蓝海,诸如联保贷款等一系列的所谓金融创新留下一地鸡毛;因为担心被颠覆被冲击,注意力偏移,五心不定的银行最终只会是输个干干净净。

      四

      在完成《富国之道:富国银行董事长写给股东的信》的出版并且销量尚属可观(一年内销量近2万册)之后,有位大牌出版社的编辑问我:与互联网金融热相比,富国银行的模式究竟有哪些卖点和吸引力?

      喧嚣过后,互联网热潮,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热潮在退烧,而富国银行作为百年银行,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弯道超车、逆势而起的励志传奇对当前迷茫中的中国银行业而言,具有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许多银行奉富国银行为圭臬,比如邮储银行上市讲故事就是把自己定位为“中国版的富国银行”。那么,富国银行的成功诀窍到底是什么?应该要澄清的是,像富国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这样的国际标杆银行非常重视金融科技和“面向未来的投资”,它们是金融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国际弄潮儿和引领者,但最核心的成功诀窍还是其强大的战略定力。

      比如,富国银行坚持风险控制的定力。为什么富国银行能够在2008年席卷美国的金融危机中岿然不动,富国银行时任董事长约翰·斯坦普总结道:

      “当整个行业都在过度冒险时候,我们执行了严格的信贷原则。与许多竞争对手不一样,我们坚持负责任的信贷原则,抵押贷款没有执行浮动利率,更没有发放负值摊还浮动利率贷款,而只在极少数情况下发放了一点低于信用评分、无收入证明以及信贷资料不全甚至没有的抵押贷款。因为我们对信贷的审慎原则不容许我们大量发放信用贷款和负摊还浮动利率贷款,从2004年到2006年,我们失去了抵押贷款2到4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换算成贷款金额的话,光是2006年,我们失去的抵押贷款规模就在600亿美元到1200亿美元之间。很高兴我们做到了这一点,这类贷款对于借款人来说,在经济上是不够谨慎和正确的。

      与许多竞争对手不同,我们没有参与任何重大的债务抵押债券和结构性投资工具去持有表外资产、重大的套保基金融资和衍生品交易,没有通过表外渠道承销没有契约或契约履约程度低的大额高杠杆贷款,没有为私人股权企业公司杠杆收购行为出具履约保函”。

      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的花旗银行,其董事长在反省危机前的错误决策时说了一段引人深思的话:“我知道这样不对,但即使明知道前面是悬崖,我们也停不下来”。相形之下,富国银行的定力可谓惊人,宁可市场份额流失也不放弃信贷原则,正是因为牢牢锚住了风控,一百年不动摇,富国银行才得以跨越这无涯的时光之海,历经百年而不倒。

      更鲜明的例子是富国银行核心增长战略——交叉销售。包括摩根大通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在内的几乎每一家国际大行都在推进交叉销售,近年来,国内很多银行都在学习交叉销售,富国银行是怎么做到一马当先的呢?请看富国银行的交叉销售增长图:

    银行业洗牌拼的是定力

      有图有真相,以下一段生动的注解,源自约翰·斯坦普的现身说法:

      如果有人告诉你,很轻易就能从现有客户中赢得更多的金融服务机会,你不要相信。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在这里钻研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不管含金量如何,我们被赞誉为“交叉销售之王”,为了得到这个称号,你必须做一千件正确的事,它需要花长时间的准备、巨大的投资在系统和培训上,需要正确的员工导向和认知,需要花时间去弄懂客户的财务目标,然后再向他们提供正确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帮助他们获得财务成功。你不能寄希望于一年半载在存量客户的深度开发上取得大的进展。这是为什么许多银行放弃了这个目标,坏消息是做起来很难,好消息也是做起来很难,因为一旦你做到了,它就是你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如果做起来容易,每个人都会去做的。

      三十年磨一剑,这就是富国银行赖以成名的不懈定力。

      有人说,富国银行不是因交叉销售而出现丑闻吗?仔细审视,我们会发现富国银行的“账户门”事件正是由于丢弃了其引以为傲的坚持“客户至上”、“员工是最大财富”、“高道德标准”的定力与初心。(请见本人微信文章“富国银行的成也初心失也初心”)。

      可以说,在银行要不要定力的问题上,富国银行就好像一个演技精湛的超级影帝,在出演了160部(年)正面角色后,难得的反串了一把反面角色,戏里戏外,都在说明一个道理:银行比的是耐性、定力和守住初心。

      不是都很崇拜巴菲特吗?富国银行的股票才是巴菲特的“真爱”,迄今,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已近30年,目前持有富国银行股票的近10%,为什么他会这么坚定的看好和持有富国银行股票呢?以下摘自《财富》杂志对巴菲特的专访:

      记者:富国银行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巴菲特:很难想象像富国银行这样一家大型企业还可以保持其独特之处,人们会认为当富国银行增长到一定的规模时,就会变得和其它银行一样。然而,富国银行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尽管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他们从没有因为其它银行都在做某件事就觉得自己也应该跟风,往往就是大家在说“别人都在做,我们为什么不做呢”时,银行开始陷入困境。

      记者:所有聪明的分析师都认为,没有哪一家大型银行可以靠现行的模式存活下来,富国银行也难以幸免。针对这样的分析,你有何意见?

      巴菲特:大约在20年前,他们就说过同样的话。其实,只要不做蠢事,银行业是一个很好的行业。银行业能以极低的成本得到资金,无须去做蠢事(就能赚钱)。然而,银行业周期性地做蠢事,且一窝蜂地做蠢事。

      五

      言及至此,并不是说银行不应该“触网”,不应该强化科技支撑,关键是强调银行应该坚守本源,坚持常识,回归金融的本质;也不是单就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立论,而是强调在各种各样的机会诱惑和战略歧途面前,银行业都应该要保持定力、不忘初心。

      如今的互联网金融,以及早些时候的“社区银行”、小微金融,其实或多或少都与上面所讲的例子类似,每个中小银行都期望可以找到一种多快好省的方式,通过某一场运动,快速实现由小农经济向人民公社的过渡。好在船小好调头,发现苗头不对,能够做到及时刹车。但是每次都无法平静太久,好在现在媒体发达,上网搜搜就可以继续上路。媒体、咨询公司、行业专家、公司高层乃至各级业务人员都从这一系列的热点变幻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国内银行拜师后总想第一时间就学会少林七十二绝技,最好半年内下山打遍一方无敌手,学个一招半式就琢磨着再投名师。殊不知天下武功源出一门本无二致,扎稳马步,练好基本功才是学到真功夫的根本所在。

      中小银行体量小、底子薄,更不能像中国足球那样,一会学巴西一会学德国,一会防守反击一会全攻全守,其实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可能是对的,只是要看是谁在用,在什么时候用,面对的对手情况又是如何。中小银行只要依据自身发展定位选择一到两个方面,长久坚定地走下去,总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央行观察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