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一个穷人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有钱?

    说钱 来源:微信公众号 2017-01-22 09:01:46 有钱 穷人 江湖
    说钱     来源:微信公众号     2017-01-22 09:01:46

    核心提示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这是我曾经在《阶段性胜利》一文中提出的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

      2010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这一年,他在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

      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这是我曾经在《阶段性胜利》一文中提出的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有另一种情况的存在:过去是穷光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地一路奋斗,终于成功地脱离了穷人阶级。

      这种逆袭故事今天在网上俯拾皆是,为广大尚未脱贫的网友喜闻乐见。

      但这一过程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务状况跨越某一个门槛。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对于这一过程尤其好奇。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对于这一过程尤其好奇。

      它反映出的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对负面图式的长期认同——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

      这真是不可思议!

      如果你曾经尝试改变一位减肥者,让她相信自己「已经很瘦了」,你就知道这有多难。

      我现在要写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位完成了双重转型的「逆袭者」。

      他是第二位与我约谈的网友,男性,35岁,谈话目的是「愿意公开自己的人生经历,让更多人从中吸取正能量」。

      他同意我将这一段谈话内容登出。文野是他本人要求的化名。

      我们在一家咖啡馆见面,谈了一个多小时。大部分时间是文先生讲述他不平凡的奋斗历史,老实说,有点沉闷。

      作为亲历者本身,自然每一处转折都觉惊心动魄,但网上同类的故事实在已有些泛滥,文先生的经历并没有多少特异之处,听来颇觉审美疲劳。

      说句抱歉的话:一听开头,大致就能想到结尾。

      刚到北京时如何,后来如何,现在又如何,无非是虎落平阳,咬牙坚持,绝处逢生,时来运转诸般桥段。

      ——这段谈话是年前的事,到我写文章的这个时候,已经有许多细节没印象了。

      真正让我感到兴趣的,是他在2010年发生的那场转变。

      他在前一年买了房,花光了他多年来的全部积蓄,背负了少量的公积金贷款。那时他当然已经不是一个穷人。

      但他打完款,看到自己重返三位数的账面余额时,仍然感到如坠深渊的眩晕。

      这种眩晕,我很熟悉,是深烙在一个穷人心底的恐慌。

      「我买第一套房的时候,朋友都祝贺我,说行啊,这下你不用愁了,房子都买下了。我心想:屁!你他妈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看我没钱了,还说风凉话。」

      而到2011年,他就辞了职,用房子抵押了一笔钱,跟人合伙创业。

      而到2011年,他就辞了职,用房子抵押了一笔钱,跟人合伙创业。

      「那时候老大也就几个月,老婆有点产后抑郁,心理压力大,不敢跟我说,半夜偷偷抹眼泪。

      丈母娘都来劝我,说这样对奶水不好,让我缓两年。

      我就跟老婆谈了一次,算了一笔账。

      我说现在这份工作辞了,但是这个薪资水平的,我随时都能再找。

      一年旱涝保收,这个数总是没问题的。所以投入这笔钱你怕什么?

      大不了我回头工作三年补回来就是,这风险我承担得起。

      千金散尽还复来,我心里不是没数。」

      具体数字我记得不清楚了,大概是年薪三四十万,投资了一百来万吧。

      这番话让我极为震惊。

      我想,我听到的恐怕是这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中,最不平凡的一段!

      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一次置业,一次创业,在钱上的态度就有了天壤之别。

      一个穷到骨子里的穷人,过了短短两年,就敢于一掷千金,胸有成竹。

      ——这得中了多大的彩票才培养出这样的底气?

      我来了兴趣,问他那两年发生了什么。

      我来了兴趣,问他那两年发生了什么。

      他说就是老婆怀孕,生孩子。事业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也没有飞来横财。

      「但是你好像一下子有信心了很多?」我问。

      文野思忖片刻:「有吗?可能吧。我就是觉得自己其实挺能挣的。」

      「觉得」这个词用得很贴切。

      我是一个穷人呢还是一个富人?这不完全是一道客观的数学命题,倒不如说更接近于一种主观感受。

      有的人年收入超过百万,还觉得离财务自由遥遥无期;也有人明明还欠着(投资人)一屁股债,却自我感觉坐拥金山银山。

      这个世界上不乏存款百万的穷鬼,也有住出租屋吃盒饭的霸道总裁。

      ——与我们通常想象的不同,一个人并不会随着他财富或收入能力的简单增长,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将「屌丝」的帽子扔掉,换上「高帅富」的金字招牌。

      感受的转变另有玄机。

      我问他「挺能挣」的感觉是怎么出来的。

      「明摆着的事实啊:我那时候一个月的薪水就有两万多,还不算项目提成。在当时就算是很能挣了。这都是我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文野显然没理解我的意思。

      「问题是,09年你买房的时候,收入差不多也有那个数量级,对吧?」

      文野点头:「低个百分之十的样子,差不多。」

      「但那时候你还很心虚,看到存款没了会很焦虑。你没觉得自己能挣。」

      文野回忆09年(包括之前)的心态。

      没错,那时他还是一个穷人。收入虽然也不低,但是钱都存进银行里,多花掉一点都心疼。

      只有在看到账面的数字增长时,才会感到沉甸甸的一阵安心。

      「可能因为那时没买房吧,心里没底。」他说。

      但我认为不止是如此。

      就拿买房这事来说,那时有很好的机会,他只要申请多一点的贷款就可以早一年买房,但他没有行动,白白让房价涨了不少(换作现在,他绝不会错过08年的时机)。

      就拿买房这事来说,那时有很好的机会,他只要申请多一点的贷款就可以早一年买房,但他没有行动,白白让房价涨了不少(换作现在,他绝不会错过08年的时机)。

      嘴上说存钱是为买房——道理上也确实如此——但从行动来看,已经具有了购房实力,却还是一拖再拖,攒了又攒。

      我觉得,这就不能说因为没买房而心里没底了,倒是因为心里没底才不敢买房。说到底,还是「穷」。

      这么说起来,文野也感慨:「还好09年出手,要是再拖一年,就买不起了。当时就是头脑一热豁出去了,房价开始上涨了,不买不行。这样逼了自己一把。」

      他想起来了,刚买房的那一段,日子很不好过。每天都在担惊受怕。

      怕什么呢?文野笑着摇头:「都是一些很蠢的想法,没有逻辑。」

      但对于这些「没有逻辑」的想法,我格外有兴趣。

      按照认知治疗的理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没有逻辑」的假设和信念中,区别只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意识到,可以不必受其摆布?

      在我的再三要求下,文先生颇为不好意思地说:

      「我那时候就觉得,手头要是没有五位数的存款,就会遇到什么危险一样。」

      他端起咖啡,自嘲地笑,努力掩饰住自己的尴尬。

      我没有笑。我觉得这个想法一点也不蠢:

      就在几年前,我自己也会这么想!我也是穷人出身。

      我猜很多穷过的人,都曾经有过类似心态。

      仿佛身家性命都系在那个数字上,稍一牵动就心惊肉跳。

      不敢消费,也不敢投资。当然,理智上知道那不是真的。但由不得理智做主。

      「我明白这种想法。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靠杂七杂八的兼职养活自己。钱挣得不少,但总是不敢花。我会担心:

      万一存款花完了,又找不到新的工作,那岂不是会饿死?安全起见,我必须留足三个月的生活费才行。那是我给自己的缓冲期。」

      文野眼睛一亮:「没错!对我来说起码半年!」

      我们哈哈大笑。突如其来的共鸣让文野放松了不少,好像遇到了同类。

      在彼此的启发和附和下,我们又找到更多相似的,穷人特有的,「没有逻辑」的信念:

      「每个月都有花钱计划,一旦超出计划一点就感觉要完蛋。」

      「挣到钱总觉得是这段时间运气好,总担心以后不可能这么顺。」

      「所以也不敢贷款。万一哪年断供了怎么办?」

      这时候我才隐约地接触到那个原来的他。

      那个二十出头闯北京,不舍得租房,只得在单位里沙发上过夜的穷光蛋。

      从一见面开始,文先生就是一个神采奕奕的商务人士,笑容温和,待人得体,举手投足中满是自信。这是一个被命运眷顾的人。

      虽然他反复提到过去的落魄,但直观感觉上,我还是无法把他和「穷人」联系起来。

      他现在完全理解了我说的转变是怎么回事。他说:多亏了那一年买房。

      他现在完全理解了我说的转变是怎么回事。他说:多亏了那一年买房。

      「你才会真正发现以前担心的东西,根本是不存在的。」

      有一个寓言说:一只鸟从小被关在笼子里长大,后来就算出了笼子也不会飞。

      因为在它的头脑中,已然有了一只看不见的「笼子」。

      照这个比喻,这只鸟当真想飞起来,就必须先尝试着突破「笼子」的屏障。

      拿自己的身体,甘冒风险,小心翼翼地,闯荡想象中的禁区所在。舍此别无他途。在认知治疗中,这叫做行为实验。

      所谓行为实验,就是在生活中,把我们原先坚持的信念变成一个假设,再尝试以实验证实或是推翻。

      譬如有人以为:我做事必须一丝不苟,别人才会喜欢。

      ——真的么?

      不妨做一个实验:故意犯一次错,看看结局如何?一试之下,许多不合理的信念自然就会土崩瓦解。

      这道理说来简单,实践起来却极为不易。

      首先,实验设计必须温和,小步试探,就像整个人跳进温泉之前,需要先拿手试一下水温。

      其次,实验设计要有针对性,找准心里最真实的恐惧,针锋相对地发起挑战。

      令狐冲破冲虚道长的剑招,认为「要找出破绽,只能直击最强的一点」,颇有相通之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实验必须亲身尝试,亲力为之。

      他人的经验无法替代。

      哪怕信誓旦旦地保证:「这件事大家都试过了,结果千真万确!」甚至理智上已经洗脑成功:「我知道这个信念错了,就不用再试一遍。」

      ——

      从行为改变的角度看,全都是无意义的。令狐冲那时不能冒着绞断手臂的风险,直刺剑圈中心,就不能产生切身的感悟。

      所以文野是在情急之下,开启了一场「失去存款会怎样」的实验。

      像是被猝不及防地扔到一个陌生地带。好在他发现自己担心的事一件也没发生。

      最严重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已经岌岌可危了。他的存款一度跌到过三位数。

      但还好,等到发薪日他就活了过来,什么危险也没有遇到。

      ——说来可笑,就这么点破事,折腾了他三十年,本质上荒谬得让人失望。

      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对于金钱的感觉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挺能挣」,开始客观地评估自己的经济能力,开始买一些自己原来不会买的东西。

      一次又一次地,他还会因为存款上的波动而困扰,但程度已经越来越轻,而愉悦的感觉日渐增强。

      他逐渐开始觉得,钱本该是一个流动着的东西,唯有运转起来才能产生价值,存款太多反倒说明不能物尽其用。

      行为实验一旦开始,哪怕只是最温和的一小步,也会逐步自我强化,构成一个正反馈的循环。

      行为实验一旦开始,哪怕只是最温和的一小步,也会逐步自我强化,构成一个正反馈的循环。

      文野的例子刚好说明了这一点。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已经很难理解自己最初究竟在焦虑什么。

      他最后一次逼自己,是2010年底买车(北京实行摇号前夕),财务状况再度陷入冰点。

      但他已经有过一次经验了,这一回很快就振作起来。

      这让他更加明确了对钱的态度。之后不久他就创了业,后来又贷款买了一套房。

      他创业了两回,中间又工作了一年。现在他仍然没多少钱——以存款和现金流而论。

      「有吃饭的钱就够了,买东西刷信用卡」。

      他有两套房,有自己的公司,还在不同的项目里拥有不少股份,其余的资产则以股票、信托、比特币等形式存在。

      「没统计过值多少钱,算个总数也没意思。」

      我问他:「一千万应该是有的吧?」

      他笑笑:「光两套房子就一千万了。」

      对于一个依靠存款的人,这是无法想象的数字。

      我当然不是说,文先生的发家全是因为产生了心理上的突变。

      在这篇文章里,我没有写到他的勤劳、坚强、隐忍、智慧、诚实、以及经验技术,包括这个时代提供的各种机遇。

      这些才是他赚钱的根本。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赚到的只是客观的钱。

      一个占有大量金钱的人,却未必一定能「有」钱。

      我看过一篇报道,说中了彩票的穷人很多,能改变一生财运的很少。因为他们没「有」钱。

      这里的「有」不是占有,而是掌握,是如臂使指的灵活运用。把钱变成工具,变成盟友,变成帮忙赚钱的奴仆。

      穷人永远被金钱驱使,而有钱人则可以驱使金钱。在我看来,这中间的分界线,不只是挣钱多少,也在于这个人和金钱的关系。

      回到文章题目里的问题:一个穷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钱的呢?

      我的回答是:从他和金钱的关系开始转变的时候。

      对文先生来说,就是他咬牙买房的时候。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钱。

    责任编辑:陈爱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