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0月,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中国电子银行网(微信公众号:cfca-cebnet)联合全国70余家银行发起“2016金融科技引领银行未来”征文活动。以下为热心网友通过网络渠道投来的稿件。
作者单位:中国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
十年前,银行是让人想起就头疼的地方,无论是办卡、转账还是理财、缴费等,都意味着复杂的流程、众多的单据以及漫长的等待。十年后的今天,随着互联网普及、科技水平的飞跃发展,多数银行网点已经不见了往日的排队与拥挤,多种多样的电子渠道、智能服务逐渐打破了人们接受金融服务的种种壁垒,原来的早8点到晚8点被7*24小时取代,单一的柜台渠道演化为柜台、网银、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直销银行等多种渠道,银行卡也在逐渐向电子化、虚拟化转变。电子银行乃至互联网金融在银行服务体系中的地位持续提升,但这一切才仅仅是起步,随着互联网+、普惠金融等理念的生根发芽,电子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未来的路在何方?笔者希望逐层剖析。
一、互联网时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基础理论是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早期社会,生产工具种类少、功能单一,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以手工业为主的农业化生产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使用工具的能力逐渐提升,生产力水平同步缓慢发展,直到18世纪中叶,工业化革命引领人类社会进入崭新的时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化生产迅速取代手工为主的劳作模式,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生产效率得以大幅提高,传统的农耕时代被工业化时代取代,人类社会由此跨入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20世纪40年代,以计算机诞生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浪潮来袭,科学技术的革命式飞跃再次带领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它的重大意义在于使人类的生产工具从体力向脑力转变,社会各领域信息收集、处理的速度与准确度发生质的飞跃,推动人类向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大踏步迈进。
此后仅仅约半个世纪,20世纪末人类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来临,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将生产力水平与人类文明再次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互联网时代的最大变革在于资源与信息前所未有的公开与共享,突然之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载体,不再局限于原来固定的信息传送方式,彻底颠覆了政府管理、商业运行及人们的生活、思维模式。电子商务、O2O、区块链、互联网+等都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生产模式,轻型化、信息化、共享化的发展理念正在逐步改变传统依靠农业、重工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发展结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
由此可见,互联网革命浪潮势不可挡,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及各行业带来全新的改变,在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的过程中,继续推动生产力提升及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人类社会继续迈向下一个科技高峰。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传统依靠网点规模取胜的时代正在远去,在顺应发展的同时,更要努力抢占市场先机,走出特色化道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抢得一席之地。
二、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业态—共享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有7亿网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要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不难看出,互联网已成为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领域之一。对于各类机构来说,要想适应经济新常态,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首先需要分析互联网时代具备的特点。
互联网时代的最大变革就是信息共享,微信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微信将每个人都变成一个自媒体,都在向外界传递信息并接受信息,使原来信息传播体与接受体分离的模式发生根本变化,超过5亿的客户群很大程度上瓜分了传统纸媒的天下,传媒行业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源于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快速分享与广泛共享,全民化、多元化、互动化成为信息承载与传播的新特点。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各种生产、生活资料也随之共享,社会作业模式相应变化,经济发展结构逐渐转型,共享经济渐成气候。总结起来,共享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从人的角度而言,因为众多信息与资源都是公开与共享的,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掌握程度几乎是相同的,从前基于对生产资料不同拥有程度产生的等级与特权基本消失,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趋于平等;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水平高度发达,一个人基本无法在技能上实现大而全,个体只能在某一领域精细化发展,专业分工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要想实现生产与发展,合作成为异常重要的条件。从物的层面而言,互联网时代以前,拥有所有权基本意味着拥有一切与之相关的孳息与价值,这也是农业化生产时代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地位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但这一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部重新洗牌,因为诸多信息与资源都是公开与共享的,人们对于信息、资源所有权的关注趋于淡化,通过合作、共享获得使用权正在成为关注的重点,因为不再只是所有者能够获得附加的孳息与价值,使用者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价值回报,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带来的是利益与价值的分享,“使用比拥有更重要”的新物权理念逐渐向各行业渗透。就社会层面而言,在上述生产关系转型过程中,“无形的手”——市场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显现,社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市场供需趋向于深度平衡,促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逐步向小康水平迈进。
在共享经济渐成气候的过程中,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寻求转变,探索适合的发展道路,例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Uber、Airbnb等令人鼓舞的案例,悄然间冲击甚至改变了行业发展格局,文化、教育等产业也纷纷借助信息科技的进步及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共享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多的人使用并收获共享的价值,可以说共享经济推动生产力水平提升、社会发展的价值愈发凸显。
三、商业银行在共享经济时代的选择—开放金融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依靠信用中介职能“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在互联网时代,“去中介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结合与之相伴的严格监管、利率市场化、客户行为习惯转变等趋势,商业银行在共享经济时代何去何从呢?
顺应共享经济时代发展,商业银行的选择之一是打造开放金融。何为开放金融?开放金融首先是一种理念,其次是一种技术手段,最终通过经营方式转变得以实现,具体而言“开放”是一个纽带,连接着两个开放端:一端是银行基于经营牌照拥有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以及其他生活类服务,通过强大科技力量支持的金融服务开放平台,将银行体系内的产品、功能与服务进行集中管理与共享;另一端是向客户开放,原本银行只服务本行客户的理念已经逐渐被服务广泛的互联网世界客户所取代。渠道与场景是将开放与共享理念转化为生产力最重要的手段,渠道既包括银行自有渠道,网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也包括合作渠道,例如:银行体系外进行合作的互联网平台等。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生活场景,将银行的金融产品附着于百姓的生活需求上,例如:基于房屋交易的资金托管、基于消费的融资服务、基于子女留学的出国金融服务等。上述内容形成了一个融会贯通的体系,银行通过开放的经营理念,基于自建与合作模式,将自有与整合的资源进行输出与共享,广泛的互联网客户从中受益。笔者认为,这是商业银行适应共享经济时代转型的一条适合路径。
各商业银行已深刻认识到开放金融的意义与价值,并纷纷开始布局,有的已经取得一定规模。例如:银行系电商正在不断涌现,其中以工商银行融e购最具代表性,其商业模式与淘宝、京东等基本相同,一端连接着数亿网民,不仅仅工行客户可以登录与购买,非工行客户也可享受“融e购”服务;另一端连接着定位为“名商、名品、名店”的众多店铺与商品资源,“融e购”商城承担的正是双向开放式共享平台的作用,对相应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等进行高效整合与分配。同时作为银行系电商,“融e购”商城具备天然优势将工行支付结算、融资、理财等多种金融服务通过适合的场景融入其中,达到通过非金融服务促进金融服务发展的目的。公开数据显示,“融e购”商城上线14个月时间,注册用户达1600万户,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000亿元。
直销银行已成为近年商业银行的重要选择,2012年进入中国至今,国内先后50余家商业银行推出直销银行。直销银行模式以自身的开放平台为依托,一端集中整合银行自有理财产品、融资服务及代理的产品、服务等;另一端完全开放给互联网客户,在进行身份核实后可以享受到安全、便捷的全流程空中金融服务,彻底摆脱了时间、地点及实体银行卡的局限,真正实现了无边界式金融服务。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15日,成立最早的民生银行直销银行客户数达到340万户,光大银行阳光银行推出8个月时间,电子账户突破100万户,兴业、广发等直销银行均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光大银行云缴费也颇具代表性,一端进行缴费资源整合,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水、电、燃气、有线电视、宽带、供暖、通讯费、加油卡、ETC、交通罚没、教育培训、物业、票务等各类缴费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与统一接入,汇聚成品种丰富、数量巨大的资源库。在资源整合基础上,以云缴费平台为纽带,统一提供给代理缴费服务的各类合作伙伴,包括:金融同业、支付公司、电商平台等,借助其场景、渠道等,为广泛的互联网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生活缴费服务。公开数据显示,云缴费服务可覆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近300个主要城市,约5亿人群,接入近800个缴费项目,合作机构近150家,拥有支付宝、微信、交行、招行、三大通讯运营商、京东、苏宁等众多重量级合作伙伴。
可以看到,开放金融是适应共享经济时代,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以上商业银行实践案例可以看到,无论是单一端开放还是双向开放,两端的资源可以千变万化,始终不变的则是作为中介的开放平台,它是一个桥梁,连接起两个开放端,它是一个集成器,将庞大、分散的资源进行汇聚与整合,它更是一个转化器,将种种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将点滴价值转化为行业变革。由此可以看出,开放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是开放金融理念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四、商业银行实现平台化发展需具备的基础条件
众多学者均提出,在互联网时代,无论任何行业,平台化正在引领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其核心在于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强大的“生态圈”。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传统商业模式主要靠提供单一或组合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传递具有单向性。平台化要实现从单向向双向的转变,或许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到,商业银行业需要具备与夯实一些基础条件,可以助推发展加速:
第一,秉持开放共赢的企业文化。在利率完全市场化、跨界竞争激烈、民营银行兴起的新格局下,多数商业银行正在逐步转变以往独善其身的发展理念,跨界与合作正在获得更多认可,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达到共赢局面。平台化亦是如此,商业银行需秉承公开、公平原则,搭建起开放平台,将各类资源与合作伙伴聚拢起来,发挥“促进交流、撮合交易”的桥梁作用,为各方盈利与发展做好“幕后英雄”,开放共赢的理念无疑是重要的信仰力量。
第二,夯实庞大的客户规模、丰富的产品体系及完整的渠道支持架构。多数商业银行的零售客户都是千万、亿量级,对公客户同样达到百万级,账户、理财、融资、生活服务等各类产品更是应有尽有,可以满足各类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以网点为基础,网银、手机银行、微信银行、自助设备、短信银行、POS等电子渠道更是极大延伸了商业银行服务的触角,再加上时间的洗礼,商业银行客户往往具有较强的黏合度,基本满足了平台化群体性特征的要求。
第三,持续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平台化的具体载体使称为金融服务开放平台的科技系统,需具备完备的架构体系与强大的功能,例如:缴费其实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业务,有的项目全国统一管理、有的按照省市甚至区县单独管理,而且系统接口、业务流程、分账方式等均不相同,需要与相应机构逐一沟通、谈判、签署协议、系统测试与接入、费用分账等等,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至关重要。多数商业银行较早实现业务电子化、线上化及数据大集中管理,运维、灾备、应急管理体系较为成熟,自主研发与大数据挖掘能力正在逐步提升,为商业银行实施平台化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第四,拥有出色的品牌信誉度。品牌价值是商业银行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发展的最大优势。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下,商业银行始终都是百姓接受金融服务的首选,数十年依靠实力积累的品牌影响力相比其他企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在非金融服务领域同样具备一定优势,例如:客户在购买贵金属及高价值商品时,更愿意选择银行系电商,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融e购“工银金行家”旗舰店销售额较前一年增长4倍以上。品牌信誉度是商业银行跨界合作与竞争的最大砝码。
第五,具有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依靠经营风险为生,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均建立起了成熟、完备的管理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方法。外部方面,巴塞尔协议及银监会、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的政策与要求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底线不可逾越,内部方面,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等机构设置,各类规章制度与系统模型对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层层递进式的全面管理,长久以来的实战经验更是商业银行的秘密武器。风险可控是保障权益人利益及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从中不难看出,与其说商业银行实现平台化发展需具备一些条件与基础,倒不如说商业银行已具备一定优势通过平台化发展巩固市场地位,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当然,商业银行同样存在短板,例如:自身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市场化分析与营销能力有待加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有待提升等,以上或是未来商业银行重点关注与着力改善的事项,亦是新的发展动力所在。
共享经济时代到来,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跨界竞争加剧、监管政策日益完善的趋势下,电子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必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信在目前探索与积累的基础上,以平台化为核心的开放金融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或将成为银行转型升级、开辟特色化发展道路的有力武器,在发展普惠金融、推动银行业供给侧改革的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