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董希淼:数据共享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24-01-23 10:17:48 普惠金融 数据 董希淼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24-01-23 10:17:48

    核心提示董希淼剖析了普惠金融数据共享面临的数据供给质量不高、数据流通机制不畅、数据获取成本偏高、应用潜力释放不足等问题,并结合自身多年研究实践经验,开诚分享了促进数据共享的对策及建议。

    1月12日,大连数谷金融数据服务产业基地启动发布会在大连金普新区举行,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发布会上做了《数据共享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在演讲中,董希淼剖析了普惠金融数据共享面临的数据供给质量不高、数据流通机制不畅、数据获取成本偏高、应用潜力释放不足等问题,并结合自身多年研究实践经验,开诚分享了促进数据共享的对策及建议。

    以下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数据共享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董希淼

    数据是金融科技、数字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五大生产要素之一。数据共享对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都具有关键意义。今天,我将重点与大家分享数据共享如何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01

    普惠金融发展与数据共享

    普惠金融十年,行稳致远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战略,到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普惠金融在我国正式走过了十年。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显著提升。其中,普惠小微贷款覆盖了约6100万户的市场主体,覆盖率达40%,贷款余额超过27万亿,贷款利率也在持续下降。同时,普惠金融的深度也在持续拓展。

    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数据支撑

    近年来,金融业不断深化数字化转型,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以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23年11月,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有贷客户超300万户,已成为市场上普惠金融供给总量最大的金融机构。建设银行正是通过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赋能普惠金融,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这其中离不开数据的有力支撑。

    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数据来源

    那么,数据如何支撑?一方面,金融机构将自身沉淀的海量数据与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府公共数据融合。在政府公共数据如何应用于普惠金融方面,行业正在实践探索,比如对税务数据进行开发利用,创新出“税易贷”等产品。

    另一方面,推动通信运营商数据与金融机构数据融合。以招联消费金融公司为例,作为一家由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共同组建、主营业务为全线上消费信贷的消费金融公司,充分发挥股东优势,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探索数据共享共用。 

    02

    数据共享中的不足与问题

    国家数据局成立,“数据”战略地位再跃迁

    为了加快数据要素的开发利用,2023年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揭牌。主要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

    从之前将数据作为五大生产要素,到国家数据局正式成立,乃至此前一些省市如贵州省、北京市、大连市成立大数据发展局或大数据中心,都体现了国家和地方对数据的高度重视。

    数据共享四大问题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跃升,数字技术和产业体系日臻成熟,对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数据供给质量不高、数据流通机制不畅、数据获取成本偏高、应用潜力释放不够等问题。

    数据供给质量不高

    数据资源需要经过一系列开发活动,如数据的汇集、预处理、分析、开发等,才能转化为生产力。现实中,由于不同地方、不同部门数据标准和格式不统一、数据获取方式不一致、数据开放性不一致等原因,导致数据供给质量不高。

    数据流通机制不畅

    在安全合规方面,数据产权法律制度有待建立完善,国家层面也没有建立数据产权登记要素标准。在交易生态方面,尽管各地已经成立了一些数据交易所,但没有统一的数据产品质量与价值评估体系,如何交易、如何定价成为一个难题。 

    数据获取成本偏高

    当前,为了获得更多的外部数据资源,金融机构通常会选择与大数据公司合作。一方面,一些中小银行在与大数据公司过程中,可能处于弱势,获取数据成本往往偏高;另一方面,银行在与大数据公司合作时可能面临合规等多重风险。

    应用潜力释放不够

    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应用水平不高:从政府工作数据的角度看,表现为省直部门和市州均建有政务服务移动App或小程序,服务应用多、乱、杂,缺乏统筹管理,在金融领域也存在类似的“数据烟囱”“数据孤岛”等问题。

    对政务数据共享的目标定位不高:以服务场景、业务需求为导向的共享做得不够,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化赋能运用不深等。

    03

    促进数据共享的对策建议

    数据要素X金融服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日前国家数据局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X”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重点在于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绿色低碳等12个行业和领域。对于金融领域而言,通过“数据要素X”计划,一方面是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是要提高金融抗风险能力。

    数据共享&数据开放,释放数据资源潜力

    对数字金融来说,数据是就是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而数据共享和数据开放则是充分利用数据资源的关键。

    对策1:提升数据供给水平。

    健全标准体系,加强数据采集、管理等标准建设,协同推进行业标准制定。制定完善数据内容采集、加工、流通、应用等不同环节相关主体的权益保护规则,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

    对策2:推动信用数据与公共数据共享共用。

    《“数据要素X”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提出,在依法安全合规前提下,推动金融信用数据和公共信用数据、商业信用数据共享共用和高效流通,支持金融机构间共享风控类数据。

    数字政府建设方面,政府部门可根据公共数据敏感程度的高低、公共数据使用场景的差异化,制定分类分级的数据授权机制,促进公共数据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安全高效共享。政府部门间也要破除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进一步完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破除各自为政的局面。

    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需打通各政务数据授权体系,使金融机构能更方便获取征信、税务、政务、海关、司法等第三方机构数据,为金融机构创新相关金融产品提供数据支撑,并降低成本。

    此外,金融机构间也要加强合作,大型商业银行可向中小商业银行输出数据模型;还可共同探索建立风险黑名单等数据信息等。

    对策3:优化数据流通环境。

    一是数据交易所不断强化合规管理、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数据服务质量。二是探索建设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数据流通平台,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三是积极推动数据商、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协同发展,不断优化数据流通环境。

    对策4:加强数据安全保障。

    数据安全关系与国家安全、个人安全息息相关。从国家层面,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保障政务数据安全;从企业与金融机构端——积极开展基于云端的安全服务,有效提升数据安全水平。

    “未来已来,我们正身处大数据时代。”董希淼最后说。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