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愉见财经】存款、息差大博弈:银行在想啥招数?

    夏心愉 来源:愉见财经 2021-05-26 10:07:15 银行 利率 愉见财经
    夏心愉     来源:愉见财经     2021-05-26 10:07:15

    核心提示银行总是希望资金能够“低进高出”的。在这条经营逻辑上头,眼下阶段,银行们碰到了哪些问题呢?

    对于80%的营收都依赖于利息收入的银行业而言,吸引好存款、维持好息差,仍然是经营的重头之一。说句大白话,银行总是希望资金能够“低进高出”的。

    在这条经营逻辑上头,眼下阶段,银行们碰到了哪些问题呢?

    动弹空间

    一,希望资金“高卖”?对不起,监管“紧箍咒”还在头上。

    大家有目共睹,去年疫情之下,银行业是为了支持实体出过力也出过血的,放了很多低息贷款出去。本来指望着今年市场利率中枢有所抬升,放贷利率也能跟着抬升了吧?不尽然。小幅回升可以,但回升多了可不行,这幅度还是被卡得死死的。

    “愉见财经”从业内处独家获悉,央妈对银行们是有指导的:据某家银行消息,对今年新发生贷款利率,比之去年四季度的新发贷款利率,明确不能超过12个BP。谁要敢资金大幅“高卖”、敢无端去超这根红线——MPA考核“一票否决”!

    这招还是很狠的。

    我们在此前的专栏里其实也分析过监管的用心。去年银行们又减费又让利,这对监管来说恰恰是求之不得的“战果”,保实体经济啊,这几乎是监管第一重视的。既然都是“战果”了,岂容得而复失?但另一头银行的确也叫苦不迭了,所以就给个12BP的小空间,喘口气。

    紧箍咒一念,自然没有哪家银行敢在贷款端有太多花花肠子了。

    佐证数据是,根据日前央行新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今年3月份,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较去年12月份,只微幅上涨了7个BP。

    并且,我听某大行北方一分行人士透露,他们这贷款略涨一点的价,都没敢涨在小微企业之类的贷款主体头上;说是,也就敢涨涨按揭贷款了,正好配合着监管对房地产类贷款的窗口指导,严控按揭额度。这额度严控了么,供需关系之下,价格高一些也是正常的。

    二,希望资金“低买”?监管倒是对此很鼓励,但问题是,对于相当一批没有零售基因、又缺乏网点优势的银行而言,负债端(揽存)利率一降,存款立马搬家!

    其实相比贷款端LPR利率市场化改革循序渐进,存款端反而显得是一个:竞争因素单一的初级市场。在拉存款面前,什么服务质量、客户粘度、金融科技等等概念,不管嘴上说得如何花好桃好,有没有真本事、落不落地,试金石就是看价格。

    “客户对价格非常敏感,几乎有些恶性竞争在里面,谁要是赶稍微松口少给一点,立马被别家银行抢走,毕竟大客户财大气粗,也会用脚投票。”某支行客户经理对“愉见财经”说。

    各位仔细想想,这里头是有明显博弈的。其实如果银行们齐步走一起降负债成本,对大家都好,但问题就是脚步不够齐,就导致“谁先动谁先死”。这种博弈在银行圈并不罕见,就好像个别理财还是无法按照底层资产(比如那些问题债券)真实情况老老实实破个刚兑一样,都知道要破,但谁也不敢第一个去吃螃蟹。

    三,资金“低进高出”看来不太行,财务逻辑上倒是还有一条路,叫“以量补价”,咱薄利多销不就OK了嘛?所以在存款端,有些银行想来想去还是加入价格战,高息揽储干脆多揽点吧?

    NO NO NO ,这也行不通了。

    首先,去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已经多次对高息揽存、互联网平台存款等提出规范意见和监管要求。这里就打掉了很多高息存款了。

    最明显的就是,自央行2月份发文“表态”之后,大多数按期付息的银行存款产品陆续下线。监管一亮剑,大家再去看看,网上年利率超过4%的银行存款已经越来越少。

    再者,“愉见财经”听说,从今年6月开始,央行有可能会陆续采取办法更直接地接入到各银行的系统上,抓包哪家银行违反存款自律机制,就可以更直接地取数监控了,也就可以更灵敏地遏制违规高息揽存。

    而过去到现在呢,很多情况都是靠“举报”的。这就会有很多乱象成为漏网之鱼,民不告(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同业举报)监管也没发现。

    业内人士指出,高息揽存损害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产生道德风险,危害存款保险基金安全;极易导致风险外溢,损害人民利益。因此,有必要运用法律手段和市场化手段,进一步加强存款管理,加强对高息揽存行为的约束,从而达到规范存款市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目的。

    四,“以量补价”的另一端是资产端,要不也搞“人海战术”多放贷?这一点监管倒是不拦着,问题主要是出在——太消耗资本啦!

    资本多精贵呀,今年以来已经有16家上市中小银行披露定增方案了。有点体量的银行里,除了招行已经8年没在股市搞融资动作以外,其他几乎家家都已经搞了或打算要搞。这不,上周五还刚刚有一家中型银行,发公告说要来个500亿可转债嘛,500亿也算是可转债里的巨无霸了。

    贷款端“以量补价”的BUG就出在了这里。多放贷就意味着多增加“生息资产”,与此同时显著增加的还有“加权风险资产”,结果就是拉低资本充足率,本来就缺血现在更缺血。

    大行虹吸

    在这小小的动弹空间里,今年到现在为止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一如“愉见财经”在月初给大家报道的《今年出现“存款大行化”,股份制银行日子不好过:拉存款难,降负债成本难上加难》,大行的情况不错,各地的龙头城/农商行也不太难;但其他缺乏竞争优势的小银行,和几家缺乏零售基因的股份制银行,日子过得就紧张了。

    我们从同业系统看到的数据走势是,三月底好不容易冲量上来的存款,到了四月底,中小行们就出现了不同寻常的下降。一家股份制银行总行资负部门人士说,在他的感受里,增量市场是“负增长”的;及存量市场是“被瓜分”的。“我们还是守不住装进口袋的米。”

    在这个环境下谁有优势,能瓜分存量?上述人士说他最羡慕三类银行。

     一是零售转型早、产品优势足的银行,这个阶段算是水落见石出,能够见真章;

     二是地方龙头小银行,当地政府的手心肉。说白了,他们上靠讨点地方财政存款支持一下,下靠调度客户们“回存”支持一点,也能过得去。

     三是大行。大行网点多、客户基础好、还能和一众大客户门当户对,在今年的环境下,优势就都体现了出来。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也有个类似的判断:今年,在总量上,银行整体稳存增存压力有所加大,存贷比上行;在结构上,负债结构趋于恶化,一般存款与同业负债形成“跷跷板效应”;在分布上,国有大行存款增长相对较好,而股份制银行压力较大。

    今年一季度,有那么几家股份制银行营收挂了负增长。上述那资负部门人士所在银行就是其中之一。与我聊天末了,他来了句精辟的:今年,“存款大行化”了。

    应对招数

    咋整呢?总行在想创新战略,而基层可能在想“应对招数”。

    不管上级行的战略铺不铺得开,压力总是准时地层层传导的。在基层行工作的人,早已习惯了不管是旱年还是涝年都会刚性增长的指标,和领导的“既要……也要……还要……更要……”。

    于是只好基层自己来平滑。我一老油条支行长朋友说,他从不在丰收的年份里把指标冲过头,因为“今年的业绩是明年的指标最大的敌人”,所以他很懂藏体力,经常“韬光养晦”,有些业务故意拖到后面再做,有些存款故意拖到后面再进账。

    至于能力不佳的基层行,怎么办呢?对于存款,上文已经说了“以量补价”干不下去了,所以最新的考核思路叫“量价平衡”,光会冲量、价格下不来也是不及格的。

    基层行的经典猫腻,无非是偷梁换柱,玩些隐晦的“以贷换存”性质的把戏,诱导着那些议价能力差的贷款户配合“存钱”。

    这老掉牙的招数也被监管“七不准”管了好多年,但在压力大的年份还是会冒头,只是改了一些包装和说辞。比如最经典的擦边球是“打分制”,客户只有存款多、配合冲量、结算户都开开过来、综合贡献度大,积分才高,才有获得贷款的priority。尽管客户经理们私底下都知会过客户要“配合回存”,但明里他们不会这么说,他们会说,这是贷款正常派生的呀,或者,客户账上现金流情况好、留存多,说明客户资信好,才匹配多给的贷款呀。

    最近“愉见财经”又听某小银行的理财经理说,他们行为了留住客户,对一款对公的活期理财产品提了一点点收益率,但又要悄悄把这个钱补回来,于是在申赎上头偷偷“动手脚”——客户买入后要等2日才能起息,赎回后也比原先悄咪咪地加了1日才到账。

    据说,这一来相当于薅掉了客户两三天的收益,二来多绑住了几天活期低成本资金,三来还可以增加客户的转换成本。

    还有一家今年打算大力发展零售的银行,祭出的拳头产品是一款“周周盈”理财。我从开年观察到现在,发现了两点有趣的地方:

     一是,这“周周盈”理财拿来吸引客户的“上期收益率”做得是忽高忽低,巧合的是,总是在节前(比如春节前、五一前)来一期特别高的收益率,甚至不惜做到过年化6%,然后支行都很拎得清地在宣传板上大字标出这收益率,顺便送大米和咸鸭蛋来揽客。

    二是,这家银行的“周周盈”和“月月盈”长期倒挂,甚至常年高于半年期理财,简直可以让金融教科书上的“不可能三角”理论都失了色。喏,这会我又去瞄了一眼,周理财做到了5.08%,月理财才3.5~3.9%。


    微信图片_20210526100230

    把这小奇葩定价,放到今年的存款/理财竞争格局下,其实不难理解。7天期理财船小好调头,既是吸引走他行短期存款的利器(比如做一两期超高收益出来,全行网点配合大力宣传揽存),又可以及时配合计财逻辑调整定价。大部分客户不会像我这样隔三差五就去盯盘,所以即便中间遇到过收益率突然调低的那几期,其实也不会再把钱挪走。

    (主笔人夏心愉:财经评论员、主持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委会研究员,上海金融青联委员、中国电子银行网专栏专家

    责任编辑:王煊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