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互金科技输出挑战: 获客导流成本上涨逾50% 坏账兜底风险高

    陈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9-19 08:08:37 互金 科技输出 金融科技
    陈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9-19 08:08:37

    核心提示“退潮之后,方知谁在裸泳。这个规律,在金融科技输出领域同样适用。”一家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向记者感慨说。

    互金科技输出挑战: 获客导流成本上涨逾50% 坏账兜底风险高

      导读

      51公积金联合创始人兼COO陈蓓珍坦言,当前金融科技输出,大致涵盖获客导流、数据应用、风控合作、系统搭建等四个方面。目前银行最迫切需要的,主要是获客导流。

      “退潮之后,方知谁在裸泳。这个规律,在金融科技输出领域同样适用。”一家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向记者感慨说。

      随着互金行业监管趋严,越来越多互金平台纷纷涉足金融科技输出业务,通过向中小银行提供获客、数据应用、风控、贷后管理、系统搭建等技术支持,获得新的业务发展空间与收入来源。

      “这也让金融科技输出行业正变得良莠不齐。”这位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直言。不少互金平台为了抢占银行合作资源与市场份额,纷纷夸大自身在获客、数据分析应用、风控等方面技术能力并给予银行极高期望值,但实践效果却差强人意。

      记者多方了解到,由于金融科技输出领域鱼龙混杂,行业泡沫正悄然催生。未来2-3年整个金融科技输出领域开始进入挤泡沫阶段,最终仅有10%-20%具有技术输出优势的平台才能得以存活。

      “要做好金融科技输出业务,不仅需要在大量金融科技领域开展大量创新应用,还得帮银行完成相应的KPI考核指标。” 乐信集团CEO肖文杰在“2018朗迪中国峰会(LendIt China)”间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意味着互金平台不得不持续加大投入,一面将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消费金融领域获客、风控、资产匹配等产业链条,持续提升中小银行金融服务体验与业务操作效率;另一方面与各大持牌金融机构在用户分层、场景拓展和技术融合等层面开展深度合作,让后者获得客户下沉与多元化场景业务布局的操作空间,满足中小银行零售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各类需求。

      “今年上半年,乐信在金融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额达到1.46亿,较去年同比增长45%。” 肖文杰告诉记者。

      在多位金融科技平台人士看来,随着金融科技研发投入与获客成本日益高涨,如何尽早在投入与回报之间找到平衡点,改变当前行业赔钱赚吆喝的局面,俨然成为金融科技输出行业能否走出恶性竞争与烧钱怪圈的最大挑战之一。除此之外,金融科技行业要实现良性发展,还需要解决“身份认定”与“数据规范操作”两大难题。

      向上金融CEO袁成龙坦言,按照现行的监管规定,银行不可以将风险控制、信息收集等核心业务流程外包给第三方机构,因此互金平台将以何种身份与银行开展金融科技输出合作,存在着身份认定问题。

      “比如当前越来越多P2P平台都在向金融科技输出平台转型,那么P2P平台的身份是否得到相关部门允许,将对金融科技输出行业规范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他指出。与此同时,银行与第三方金融科技平台联合建模开发消费信贷产品时,难免存在“共享”用户数据现象,如何在落实数据保护同时规范彼此的技术输出合作,同样是行业急需解决的合规操作问题。

      “若这些问题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整个金融科技输出行业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政策风险。”上述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向记者直言。但是,没人愿意率先出局,毕竟在互联网金融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下,金融科技输出已经成为当前互金平台转型发展,谋求海外上市的救命稻草。

      技术输出“欲速而不达”

      一家国内大型互金平台创始人向诚(化名)发现,当前金融科技输出领域存在不少操作误区。

      “不少互金平台自身系统技术尚未完善,一开始就和中小银行洽谈全方位的系统搭建,成功的几率不会很高。”他直言。究其原因,一是银行对零售业务发展有着自己的业务规划与布局节奏,互金平台贸然“输出”全方位的系统搭建技术,很可能产生拔苗助长的效果;二是多数银行对第三方金融科技输出存在着疑惑-理解-接受的过程,互金平台一旦“步子走得太快”,反而会因为技术磨合问题加深银行的疑惑,导致金融科技输出合作失败。

      他告诉记者,由于多数中小银行不大会一次性掏出数十亿元巨资,用于搭建全方位的零售信贷业务系统,因此金融科技平台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记者多方了解到,当前金融科技输出行业不乏“欲速而不达”的案例。比如个别金融科技平台在输出消费信贷运营系统同时,承诺会给银行带来数百万流量与十亿级别信贷规模,但银行付诸实践却发现,实际流量导入与信贷规模不到预期值的1/5。这背后,是这些金融科技平台自身不具备消费场景与获客导流能力,而是将这些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机构。由于银行、互金平台与第三方合作机构利益分配尚未达成共识,第三方机构不愿向互金平台提供足够的导流服务,导致银行引入的消费信贷运营系统成为“昂贵的摆设”。

      51公积金联合创始人兼COO陈蓓珍对此直言,在行业出现一些失败案例后,循序渐进式的技术输出俨然成为互金平台的共识。但要走好每一步,绝非易事。

      她坦言,当前金融科技输出,大致涵盖获客导流、数据应用、风控合作、系统搭建等四个方面。目前银行最迫切需要的,主要是获客导流。因此互金平台能否做好这项服务,很大程度影响着未来合作空间。

      她介绍说,51公积金的做法,是先从5600万客群里挑选信用评级较高者,导流给中小银行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等到银行发现导流获客服务效果不错时,双方开展数据应用合作的空间也就打开了。

      毕竟,市场上存在不少替人代缴公积金的壳公司,其中不乏一些骗贷者先借助壳公司代缴公积金获取较高个人信用评级,再跑到银行等互金机构进行大额骗贷。因此中小银行需要与互金平台开展合作,对公积金缴纳人群的消费特征与生活行为开展多维度调查,判断其中哪些行为与消费特征存在“骗贷”隐患。

      “若银行认为数据应用方面的技术合作也取得良好成效,相关风控技术的输出也有可能落地。” 陈蓓珍告诉记者。51公积金会与银行通过联合建模,排查出潜在的骗贷者,最终由银行风控体系加以防范。

      在她看来,只有当导流、数据应用、风控技术输出合作均取得不错成绩,银行才可能与互金平台走到技术输出合作的最后一步——系统搭建。

      “事实上,金融科技输出绝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技术分享,而是要让各项金融科技有效嵌入银行自身的消费信贷业务流程,从而提升银行零售贷款业务操作效率与金融服务体验,最终帮银行完成各项业务发展考核指标。” 陈蓓珍直言。它的最大好处,在于随着彼此技术合作加深,互金平台的收入模式趋于灵活。以往在导流服务环节,互金平台主要按人次(与银行签订消费信贷合同的用户)收取获客服务费用,导致业务收入不够稳定;但在数据应用与风控技术输出环节,互金平台可以尝试与银行协商一次性收费(附加技术升级维护费用),或者按业务利润进行分成,业务收入金额与稳定性双双提升不少。

      在上述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看来,这意味着互金平台要将金融科技输出打造成稳健的业务模式,还需要相当漫长的技术能力考验。

      “在当前获客成本较以往上涨逾50%的情况下,这对互金平台能否尽早走出烧钱怪圈构成更严峻的挑战。”他指出。当前不少互金平台之所以不惜成本切入金融科技输出业务,主要得益于此前现金贷业务丰厚利润进行“补贴”。随着时间流逝,现金贷利润补贴总有耗尽之日,到时它迟迟未能自力更生,势必成为互金平台的又一项“鸡肋业务”。

      在他看来,中小银行也意识到,若互金平台的金融科技输出业务迟迟不能盈利,其技术研发投入必然随之缩水,将拖累银行零售信贷业务竞争力走弱。

      “因此不少中小银行会侧重寻找技术研发能力出众、且运营能力长期稳健的金融科技平台合作,以此获得持续长久的技术支持服务。”向诚向记者透露。

      坏账兜底“捷径”暗藏隐患

      记者多方了解到,尽管越来越多平台纷纷涉足金融科技输出,能迈入银行合作门槛的平台并不多。

      上述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透露,多数情况下中小银行不仅看重互金平台以往坏账率、逾期率等运营数据,更关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平台业务收入能否覆盖所有成本支出(包括获客、坏账、逾期、运营等综合成本)。

      “甚至个别中小银行担心互金平台自身业务数据存在水分,要求他们提供与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合作开展助贷业务的运营数据进行综合判断。”他进一步指出。这驱使嗅觉敏锐的互金平台先寻找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开展“助贷”业务,作为向银行输出技术的敲门砖。

      一位信托公司总裁助理坦言,当前不少信托公司对上述业务持支持态度。究其原因,信托公司希望将通过布局零售信贷业务,分散资金配置并缓解经济周期波动所衍生的对公业务坏账压力。

      何况,信托公司拥有相对低成本的资金,但缺乏零售信贷业务风控能力与互联网贷款运营经验;互金平台恰恰能提供风控、获客、互联网运营方面的技术支持,两者之间也形成业务互补。

      “为了保障信托资金的安全,信托公司都会与互金平台关联持牌担保机构签订一份坏账兜底协议,由后者负责赔付所有的信贷坏账损失。”这位信托公司总裁助理直言。

      令上述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颇感惊讶的是,这种坏账兜底模式同样成为不少中小银行防范技术输出风险的首选。

      今年以来,他先后与6家城商行洽谈消费信贷业务金融科技输出合作,发现其中多家银行特别关注坏账兜底模式——甚至两家城商行个贷部负责人暗示,尽管坏账兜底协议“不能见光”,但它却是银行高层批准开展零售信贷业务技术合作的重要审核标准之一。

      “其实,只要借款群体择优选择,互金平台需兜底的坏账额度并不高。”一家国内大型互金平台风控总监向记者直言,比如他们与一家城商行开展合作,针对世界500强或公务员客群联合建模并设计大额无抵押纯信用消费贷款产品。通过大量压力测试,他们发现这部分客群的坏账率低于0.8%,平台实际需支付的坏账兜底款远远低于上述产品技术合作的利润分成款。

      “如今,坏账兜底条款也成为我们迅速扩大金融技术输出范畴的主要筹码,因为它能一次性让互金平台与银行建立导流、数据应用、风控模型等多项技术输出合作,无需循序渐进。”他直言。不过,越来越多中小银行已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减轻坏账兜底兑付压力,互金平台往往会择优选择借款人群体进行产品设计与获客导流,导致银行整套零售信贷业务操作系统只能聚焦在一部分信用评级较高的客群,无法开展业务下沉或拓展多元化消费场景争取更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相关零售业务发展很快遭遇“天花板”。

      “目前,个别发展目光长远的中小银行不再看重坏账兜底协议,反而更关注互金平台能否提供多元化场景布局、多渠道获客、不同类型客群风控模型设计等技术能力,因为这才能让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征途走得更远更好。”这位风控总监强调说。

    责任编辑:晓丽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