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微信转错账,平台却不予协助追回款项。这一曾引起舆论高度关注的事件终因有关部门的介入而有了转机。浙江省工商局近日发布消息称,该局已经针对近期多起消费者微信转错账维权难事件,交由省消保委出面进行面对面约谈。腾讯公司已回函书面承诺予以整改,将全面落实微信支付实名制、健全大额转账验证保护措施、事后积极主动联系协助等。
两个多月前,广东的黄先生通过微信错将8万元钱转进了微信昵称与表妹一样的他人账户。黄先生多次尝试向腾讯客服求助,客服皆回应,由于保护用户隐私无法提供对方联系方式和帮忙追讨。由于不知道对方真实身份信息,黄先生也报案无门。虽说事件曝光后对方将误收款项还给了黄先生,但腾讯的态度却让公众心有余悸。
首先得承认,移动支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方便,但这种快捷不等于要牺牲安全来换取。对公众来说,安全支付仍是第一位的。
众所周知,微信支付这些年异军突起,与支付宝展开激烈竞争。据比达咨询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17年支付宝的市场交易份额为52%,微信财付通为37%。微信支付的迅猛发展,与其社交平台的属性与支付的便利性大有关系。目前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量超过10亿,扫一扫或搜索对方昵称就能添加为好友,然后就能进行转账。
但这种便利性是存在一定风险的:目前微信头像、昵称均由用户自行设置,存在重名可能;转账时除用户昵称外仅显示用户姓名的最后一个字,且字体较小不易察觉;此外无论转账金额大小均无需验证对方真实姓名等信息。黄先生虽然有错,但不得不说,微信转账的设计也是有瑕疵的,尤其是在大额转账上,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防转错机制。
根据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支付机构应当按照审慎经营的要求,制订支付业务办法及客户权益保障措施。微信是社交平台,也提供金融服务,就应该遵守相关法规。因此,用保护个人隐私来推脱责任是站不住脚的,这个说辞也未必是为用户着想,而且不希望牺牲便利性而失去用户。在相关部门介入下,腾讯很快认错并承诺整改,这说明平台对此心中有数。
再从商业竞争角度看,腾讯的做法也未见得明智。事件发生后,公众自然会对比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从而对后者好感大增:使用支付宝则需要输入对方支付宝账号,且这个账号具有唯一性;一定金额以上需要输入正确的姓氏才能转账,降低了犯错的概率;客服在不透露对方隐私的情况下会直接联系对方帮助追讨。对于二者的不同,微信回应:“我们本身是一个社交的平台,对用户的隐私保护更严格,大家使用的频率更高。”支付宝随即在官微上反击:“‘保护隐私’就无法保护钱的安全?对不起,我们比较笨,没领会这个精神。”
由于微信支付的迅猛发展,一度大家都在猜它什么时候能超过支付宝,而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让声誉受损更是“送分”给对手。腾讯应该认识到,只有真正奉行用户利益至上才可能赢得用户。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