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网络越来越便捷的今天,安全网络问题更加凸显。近日,17岁的江苏常州女孩就不幸中招,她通过手机在网上购买游戏点券被骗,先后10多次通过二维码向代刷人转账1850元。
业内人士表示,在手机上支付仅仅需要二秒钟,下载一款新的软件也不过2分钟,然而就在这短短几分钟内,你的个人信息可能已经被泄露。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泄漏后又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女孩充值游戏岂料扫码被骗
17岁女孩小刘非常喜欢玩一款手机游戏,之前因为学业紧张,一直也没有时间玩,放假期间,她再次玩游戏时发现,好友的游戏等级都比自己高,为了快速跟上大家的游戏进度,她决定花钱买点券。
“登陆到游戏官网后她发现,官方的点券价格比较贵,于是她就在网上搜索,找到了一个自称可以便宜充点券的代刷人,对方表示,只要50元钱就能够充1万的点券。”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天宁分局雕庄派出所民警虞胜说,在官方购买点券,50元只能充500点,感觉到很划算的小刘,立即通过QQ红包给对方转账50元。
小刘说,收到钱的代刷人员告诉她,QQ充值付款很麻烦,随后就给她发来了一个二维码,此后,对方又以网络延迟为借口,让她多次扫码。
“就这样,我就一直扫,直到手机微零钱显示余额不足,我才知道自己被骗了。”小刘说,她总共10多次向对方总支付了1850多元。
下载APP你的个人信息已泄露
此图为下载到手机中的应用软件已经侵犯了用户的个人信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小刘的案件并不是个例,在移动网络越来越便捷的今天,安全网络问题更加凸显。
在此前江苏省召开的“手机应用程序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消协通报,他们调查的27家手机APP开发企业,均存在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江苏省消协的工作人员随机选取了一部智能手机进行演示,接入电脑后软件显示,在该手机中,有91个应用程序可以获取用户手机信息;57个应用程序可获取手机账户;在打开针对短信的权限分类后发现,修改短信的权限,有9个应用程序在获取;发送短信的权限,有23个应用程序在获取。
江苏省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张昊舒说,在很多APP的生产企业中,都或多或少的获取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甚至有些APP还有监听的功能。而且,很多手机APP在安装前后都没有明示告知消费者会获取哪些权限,以及获取权限后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和风险。
防范风险默认权限项目要仔细核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量APP在安装时,未经用户选择,就自动获取了很多个人信息,比如精确定位、通讯录、发送短消息等。
而在所有获取的个人信息中,“位置信息”和“读取通讯录和短信”是最容易被读取。更可怕的是,这些权限获取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其实,能看到的权限设置并不是全部的。还有很多手机,消费者完全看不到权限设置,软件就已经自动安装完毕了。
采访中,普通的手机用户表示,他们都曾遇到过下载APP时,是否可以获取相机、定位、通讯录等情况。对他们来说,获取定位是可以忍受的,但要获取通讯录、相册等内容,则涉及到自己的个人隐私,不会同意。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防止个人信息被泄露,则需要在下载手机客户端时,一定要注意其默认权限项目,把关系到个人自身利益和权益的内容进行仔细核查,再对安装实施授权。也可以通过手机设置或者第三方检测软件,对APP的权限进行查看、修改,注意保障自己的权益。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