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三个月过去了,虽然冯悦就小红书信息泄露一事向警方报案并予立案,但至今没有下文。
冯悦(化名)向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此前自己接到了冒充小红书客服的诈骗电话,对方能准确说出自己购买的商品信息、配送地址、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这让她信以为真,先后被骗了4万多元。小红书则坚决否认泄露了消费者个人信息。
小红书用户被骗近4万元
3月14日晚8点左右,社区电商平台小红书的用户冯悦接到了自称小红书客服的电话。一个操着南方口音的人告诉冯悦,她去年在小红书购买的一款洗面奶有质量问题,需要紧急召回,小红书因此要给她退款。
当对方准确说出收货地址和订单详情之后,冯悦信以为真,将“退款会计”添加为支付宝好友。
之后,对方称“来分期”是小红书的合作平台,里面有1500元钱是他们打给冯悦的,需要冯悦再打回给他们,以提高芝麻信用,然后她就能在“招联好期贷”上接收退款。冯悦后来才知道,这1500元其实是“来分期”最初注册时的借款额度,并非对方打款。
之后,对方又以“信用额度不够”、“财务收不到全款”等理由,骗取了冯悦39375元,还款时算上利息共计40087.93元。
在意识到受骗之后,冯悦选择了报警,警方在3月15日给予立案。同时,她也与支付宝、蚂蚁借呗、招联好期贷等方面取得了联系。支付宝对她的案子进行了记录了,但为了保证客户隐私,无权封锁对方账户。招联好期贷方面建议报警,并将冯悦的账户设置为“只能还钱,不能借钱”。
骗子如何获知订单详情?
中新经纬客户端了解到,冯悦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微博上,#小红书诈骗#话题的阅读量达7.8万,不少用户称接到了诈骗电话,质疑小红书泄露用户信息。
另据《中国青年报》4月20日报道,今年3月13日,25岁的西北民族大学研一学生李西(化名)也遭遇了类似情形,被骗近两万元。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导购与维权专家姚建芳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目前个人信息的泄露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多平台使用同一账号或密码造成连带的系统攻破,也就是“撞库”;二是电商平台本身存在系统漏洞,导致数据泄露;三是一些不法分子进行信息倒卖。
据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在“2016年度全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被投诉问题”中,信息泄露占到3.78%。其中,跨境电商小红书在“2016年度全国核心跨境进口电商用户满意度TOP12榜单”中排名第11位。
小红书坚称信息安全
中新经纬客户端在尝试联系小红书时发现,其官方网站上没有给出任何固话或手机等联络信息,所有对外端口均为邮箱。
针对小红书用户反映的问题,中新经纬客户端分别向“客服反馈”、“媒体/采访”邮箱发送邮件问询,同时私信小红书的官方微博,但截至发稿前,上述联络途径均未收到任何回复。
“所有电话都是小红书客服打过来的,”冯悦说:“我一直要求找领导来解决,他们后来给我一个胡经理的电话”。
中新经纬客户端致电这位胡经理,他回应称,客户在小红书的所有信息都是安全的。“为什么诈骗者说出的是小红书的订单信息,而非其他电商平台订单信息?”面对这一提问,胡经理以“稍后会有客服人员再进行联系”为由匆匆结束了对话。但截至发稿前,中新经纬客户端也没有接到任何来自小红书客服的电话。
红书用户冯悦供图
同样遭遇过类似情形的网友“夏天和西瓜在赛跑”在微博中抱怨:和预期的一样,小红书的态度是推卸责任,每一条都是官方回复——小红书对每个用户的信息都做了加密处理,信息是不可能从小红书泄露,如果有需要,小红书愿意配合警方调查。
来自网友“夏天和西瓜在赛跑”微博内容
责任到底谁来担?
姚建芳认为,信息安全意识不高是造成此类事件屡屡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旦诈骗者说出详细的订单情况,消费者很容易会轻信。
“消费者维权是一大难点,”姚建芳说,原则上谁泄露信息谁担责,但如今网购平台如此之多,泄露的源头很难找到,消费者如果要维权,自己需要举证,但信息如何泄露、从哪里泄露、泄露给谁等问题都给维权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网络安全法》还指出,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易行律师事务所某律师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如果信息泄露给公民带来精神上或人身上的损害,有关平台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北京凯泰律师事务所律师高洁松也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刑法对此有明确罪名,若信息泄露情节严重,将构成刑事犯罪,同时依据平台主动或被动泄露信息的不同情况来定性,但无论如何,平台有义务保护用户个人隐私。
姚建芳提醒消费者,在享受互联网生活的同时,大量的行为数据已经生成,消费者应对自身数据进行保护,慎点可疑链接、密码分开管理、警惕陌生电话,这些措施都能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