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支付领域来看,中国的金融科技创新远走在世界最前列,中国将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现金‘国家。”浦发硅谷银行副行长贾智道在上周结束的2017全球金融科技高峰会上语惊四座。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当今整个全球金融行业,正在进入到一场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改变传统金融商业模式和服务行为的长期革命。很显然,目前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包括监管的压力,效力压力,他们正在寻求金融科技创新来解决他们存在的各种问题。”
高峰会期间,伦敦金融城具有800年历史的市政厅(Guildhall)里,智能技术和金融服务、另类借贷、区块链、网络安全、开放银行、数字货币、保险科技、货币和支付方式,还有金融监管—— 这些“金融科技创新Fintech”的概念和名词,在2000多人参与的的各个主题讨论现场发起“风暴”。
在为期两天的峰会上,第一财经记者对其中两个话题兴趣最浓:一个是目前最火爆的区块链和分布式数据系统在未来资本市场运用:还有一个是“开放银行”。
区块链运用于资本市场或需10年时间
时髦的“区块链”,遇到传统的资本交易市场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区块链真能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可以直接植入传统银行的交易系统?成熟的资本市场交易方式受到了来自“互联网新金融”思维怎样的挑战? 人们议论纷纷。
“当前情况资本市场的交易方式非常成功,监管严谨,但这并不能成为不再进一步提高效益的托辞,特别是在欧洲,在效率和交易成本方面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高盛的估测,其全球仅结算业务成本就高达110亿至120亿美元,用于客户身份认证系统的费用也有50亿美元,这些都可以说是巨额 。” IBM 全球金融市场部的吉斯 贝尔(Keith Bear)在峰会论坛现场上表示,他认为,目前的金融行业,如果能够通过新的金融科技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效益的空间很大。
“如果可以提升3%-5%的有效率,何乐而不为?”瑞银创新部负责人维罗妮卡兰格(Veronica Lange)介绍说,瑞银在两年前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对分布式数据和区块链进行研究,“我们称之为'密文2.0探路者’(Crypto 2.0 pathfinder programme项目,我们选择这样的名字就是知道这不会是立竿见影的项目。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开始对区块链对我们目前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到2017年底,2018年可能有一些进一步研究成果会宣布,这非常令人兴奋。当然,开始时,会从瑞银内部数据处理和管理以及外部一些可以信赖的金融机构结算业务入手进行测试;到中期,可能可以看到非经常性交易业务,如衍生证券(OTC derivative)进入实际操作; 我们幻想着能够做到这些,但是事实上真正实施,还需要更加坚实和强大市场来部署”。兰格的话语里有着一丝迟疑。
区块链最早是支持比特币加密交易背后的一个共享数据系统。用于保存交易参与者的每次交易记录。很多金融服务商认为,金融界可以利用区块链简化交易方式,减少交易成本达数十亿。
兰格的观点,得到了坐在一边的法国兴业银行首席信息官安东尼·伍利(Anthony Woolley)的认同。在他看来,那些认为区块链很容易就可以植入当前使用的、非常成熟的金融服务领域的假设,是过于乐观了。“事实并非如此,在一些领域可以直接嫁接区块链技术,但在金融业不行,而是需要技术转换。我们实际上是为资本市场建立一个新的基础设施,这并不简单或微不足道。”
而就在伦敦金融科技周举行期间的4月11日,英国金融行为管理局更新了2015年5月11日推出的、意在加速金融科技项目孵化的“监管沙盒”项目计划,对区块链在金融业务上运用的利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讨论。英国金融行为管理局战略和竞争部门的主管克里斯托弗 伍勒德(Christopher Woolard)在峰会上向业内来宾们对计划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他指出,在过去的两年里,管理局方面看到了一些分布式数据系统运用的实际案例,英国公投退欧之后申请管理局支持的相关技术运用的金融科创公司从264个上升了到了321。“从实际操作运用的进展情况来看,我们认为现在是时候关注使用分布式数据系统可能对金融业务形成的冲击影响了。”
而法兴银行的伍利确信,目前金融服务快速采用区块链技术存在阻碍,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隐私问题。他认为,区块链技术真正能够开始有实质性的运用,应该还需要5年时间。而瑞银兰格的预测则是10年,她戏言:“现在我们甚至仍然看到有人还在用传真进行贸易融资呢。”
“开放银行”时代即将到来
今年2月7日,英国竞争力和市场管理局(The 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 CMA) 向银行业发出最后指令,要求各银行在2018年1月前必须执行开放客户交易信息给第三方的规定。这项在欧盟金融管理(PSD2 支付指令2)法律框架下,以设有安全性能应用程序接口(API)技术来实现的、提高金融服务业竞争力的颠覆性举措,被称为“开放银行”。而“传统银行一统天下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的”惊呼声,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已振聋发聩。
传统上因风控而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的银行,在新的如区块链等科技应用的日益普遍,去中心化特性也被引入金融体系之后,金融业重构系统架构,开放平台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现实。“开放银行”,是提高金融服务的竞争力,给予金融产品用户以更多选择,使得他们有更大的自由度来决定如何安排处理他们的储蓄投资或借贷资金等。
“向传统银行普及应用程序接口(APIs)这样的技术,是一件非常乐观和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这打开了通向数字化银行的大门,便于引进很多金融科创公司的创新产品和技术,那些恰恰是大银行们缺乏的。” 来自皇家苏格兰银行“开放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关系部”的阿伦洛克哈德(Alan Lockhard)在论坛上坦言,这是传统银行的出路。
同时具有支付贷款购物等业务的卡拉那(Klarna),是一家很特别的新金融公司,一方面严格接受瑞典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一方面又是通过一个提供开放API等金融科技创新产品,与零售商合作,为消费者提供借贷选择和交易结算的金融科创公司 。卡拉那公司英国总经理陆柯 格里菲斯(Luke Griffiths)谈到“银行信息开放“这个问题时,毫不掩饰其愿望,“我们主要是从客户端角度来看’开放银行’这个问题,从我们业务角度来说,是希望要争取更多的进入客户信息数据的可能,更加丰富和便利我们的金融业务。”
对于第三方信息分享在个人隐私和信息保护方面必然存在的风险,是目前争议焦点,洛克哈德对此却并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即使是银行开放数据信息给第三方,原则上也是必须通过客户方认可和同意才能操作,而且客户方也可以拒绝。但是,对于如果由于“第三方”利用银行开放信息实施犯罪,谁来承担罪责的问题,目前似乎仍未有清晰的分界。
在说到大银行面临新金融的巨大挑战时,洛克哈德则认为,大银行面临的竞争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与科技公司和金融科创公司方面客户量的竞争,另一个层面是信誉方面的竞争。“我不认为有很多人愿意向各种公司四处开放他们的个人财务信息,他们对金融机构相对比较信任。即使是当前互联网一代的年轻人,他们或许会对使用哪个应用程序挑挑拣拣,但是我相信他们不会像经常改用应用程序那样,来变动他们的银行选择。他们的钱将被放在哪里储存,还是会相对固定。”
事实上,传统银行面临挑战的并非仅仅是那些小的金融科创公司,而是谷歌、脸书、亚马逊这样的互联网巨头。随着英国和欧盟“银行开放客户信息给第三方”指令奏效的那一天的到来,就是那些已经拥有了亿万用户的互联网公司撒开金融大网的时刻。
“中国金融创新走在世界最前列,因为他们的金融创新都依靠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有着超大规模用户的互联网公司开展起来的,这是在世界很多国家都还没有发生的。” 浦发硅谷银行副行长感叹到。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