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
吉林银行RPA数字员工应用
案例简介
吉林银行通过实施RPA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显著提升了业务处理效率、降低了操作风险,并为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
创新技术/模式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银行业务的日益复杂,传统的人工协调和业务处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商业银行高效、准确、低成本的运营需求。
该项目的实施,旨在解决跨系统间业务流程衔接和数据传输的人工协调问题,提升数据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节省人力成本,并推动业务的创新发展。通过引入RPA技术,吉林银行期望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以适应金融科技时代的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
1.无侵入性:RPA系统能够在不改变现有系统架构的情况下进行部署和实施,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开发便捷:RPA系统提供了易于使用的开发工具和界面,降低了开发难度,缩短了开发周期。
3.适应性强:RPA系统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业务场景和流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4.可扩展性:RPA系统支持模块化设计和组件化开发,方便后续的功能扩展和升级。
5.组件化:通过将业务流程拆分成独立的组件,可以实现更加灵活的组合和复用,提高开发效率。
业务创新
1.提高业务处理效率:RPA系统能够自动执行繁琐、重复的业务流程,显著提高业务处理速度。
2.快速实施验证业务流程:RPA系统可以快速部署和验证新的业务流程,降低业务风险。
3.推动银行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通过RPA系统的实施,可以发现现有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从而推动银行业务流程的持续优化和再造。
项目效果评估
截至目前,已受理106个RPA应用场景,涵盖了全行12个业务部门的日常工作,以及11家分行和360余家网点的部分业务工作。RPA系统的实施带来了以下三方面的优化:
节省人力:已上线的97个场景预计年节约人工时长311284.7个小时,相当于156名员工年工作量,极大的节省了人力。
降低操作风险提高准确率:RPA机器人能够7X24小时不间断地自动执行业务流程,避免了人为操作产生的失误,提高了业务处理的准确率。例如清算中心支付系统挂账业务监测场景,发现预警数据后,RPA系统实时向业务人员发送预警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
提高业务效率:RPA系统有效解决了系统平台信息交互和数据集成问题,实现了业务流程的再造。同时,RPA系统能够实时接收和处理数据,加快了业务处理速度,提升了客户服务效率。例如预约开户审核场景,该流程RPA年用时125小时,原人工年用时7500小时,效率提升98.33%。
项目牵头人
张杨 吉林银行运营管理部系统管理中心经理
项目团队成员
张杨、刘美佟、李哲宇、赵子舒、徐佳炜、王欣月
责任编辑:王煊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