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6月份和上半年社会融资和金融数据统计报告。在经历4月、5月连续两个月的相对疲软后,6月份金融数据“触底反弹”,总体超出市场预期,显示出宏观经济正在复苏回暖。同时,对金融数据改善应全面客观地分析,正视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加快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回升的一揽子政策。
报告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0.1个百分点;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05万亿元,同比多增2296亿元;初步统计,2023年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2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9859亿元。从上半年看,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20.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54亿元。
总体而言,6月份社会融资和信贷投放在5月份触底之后,呈现季节性回升的态势,部分数据好于预期。6月末M2同比、环比增速虽然都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高位,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 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环比多增2.67万亿元,同比少增9859亿元,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减少以及上年同期基数较高。6月份金融数据触底反弹,表明随着支持经济持续回升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市场信心和预期回暖,融资需求有所修复。
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信贷投放靠前发力,有效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为宏观经济恢复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人民币贷款是主要贡献项。6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10个基点,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和居民的融资需求;金融管理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都推动了信贷投放特别是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
从结构看,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81万亿元,占人民币贷款增量的81.44%,是人民币贷款增长的主要贡献项。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票据融资同比大幅减少,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同时,应该看到,上半年信贷增长呈现“企业强,居民弱”格局。上半年住户贷款增加2.8万亿元,在去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仅多增0.62万亿元。其中,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1.46万亿元,同比少增0.1万亿元。这与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疲弱、商品房销售下滑情况基本吻合。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为零、环比下降0.2%,前6月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涨0.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5.4%、环比下降0.8%,上半年累计同比下降3.1%。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恢复动能进一步弱化。特别是制造业方面,需求不足带动生产走弱、库存去化、价格下跌;非制造业方面,服务业维持较高景气度,但已经出现放缓迹象,服务业和建筑业新订单均降至收缩区间。
下一步,要正视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支持经济持续回升的一揽子政策措应全面出台、尽快实施,尽最大的努力稳住宏观经济恢复势头。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发力,继续助力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大力提振各类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
要高度重视住户部门信心较弱、需求不足等问题,应尽快调整优化住房限购、限贷政策,继续加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力度,加快采取下调首付比例、取消“认房又认贷”、降低存量贷款利率等措施。目前住房信贷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应在如何更好地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支持措施。应继续实施降准降息,引导LPR尤其是5年期以上LPR适度下行,进一步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同时,加快采取综合措施,稳住和扩大居民汽车、家居等大宗消费。
如果宏观政策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跨周期调节力度,特别是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快调整、居民就业和收入逐步改善,下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投放有望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增量有望分别达到35万亿元、25万亿元,为经济和社会持续全面恢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董希淼系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电子银行网专栏专家)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