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全国碳市场交周年答卷 金融支持碳市场大有可为

    马梅若 来源:金融时报 2022-07-20 08:47:51 碳市场 银行动态
    马梅若     来源:金融时报     2022-07-20 08:47:51

    核心提示7月16日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一周年。

    7月16日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一周年。自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推动企业低成本减排作用初步显现,成为展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最新披露的数据,自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首批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于2021年12月31日顺利收官,履约完成率达99.5%,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成交均价42.85元/吨。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近85亿元。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说:“过去的一年,生态环境部积极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顺利完成了首个履约周期的配额分配,启动上线交易和运行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扎实开展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全国碳市场促进企业减排和碳定价的作用初步显现,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碳市场首年运行平稳 业界为未来发展建言

    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地方面,全国碳市场被寄予厚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认为,碳市场提供了一种灵活的交易机制,即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让企业尽可能把自己的实际碳排放量和拥有的碳排放权来匹配。碳市场形成了一种价格信号,可以引导未来在这些方面进行的投资活动,包括新的技术手段、设备,都可以进行对标。

    而站在一周年节点上看全国碳市场的发展情况,“起步稳健、潜力巨大”则是诸多业内人士的基本共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总体看来,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运行平稳,配额价格波动合理,风险可控,单日成交量屡创新高,有利于企业加快低碳转型进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但她也提到,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仍有待提高,非履约期交易活跃度不够,履约截止期临近时碳市场活跃度迅速升高、量价齐涨,下一步还有诸多制度需要完善。

    与欧盟、美国等全球其他碳市场相比,国内碳市场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数据披露质量有待完善,市场主体有待丰富,金融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是诸多专家学者对下一步碳市场发展的共同建议。

    例如,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建议,未来碳市场要完善信息披露,健全制度保障和配套认证评级服务体系,加强市场流动性。此外,他还强调,要加快行业扩容,强化跨部门协调机制,推进国内外碳市场链接和交流,增进可预测性、市场的可类比性以及监管有效性和前瞻性。

    李高也表示,下一步,应持续强化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完善配套交易制度和相关技术规范。其中,他特别提到,要强化数据质量监管力度和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征信惩戒管理机制,并持续加强市场功能建设,研究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全面提升市场相关参与方的综合能力水平。

    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看来,碳市场有两个重要发展方向,一是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为主体,完善碳定价机制;二是要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并提示各方关注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对促成碳的稀缺性、资产性质和价值的重要性。“下一步,要以数据质量管理为重点,建立健全碳市场数据质量日常管理机制;完善并加快建设形成能有效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双碳’工作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他建议。

    金融支持碳市场大有可为 基础性制度不断完善

    上述诸多业内人士提出的“市场主体扩容”,不仅包括电力行业之外的水泥行业等碳排放主体,也包括合格投资机构和个人。

    “碳市场的长期活跃是保障流动性充足和发现合理碳价的基础,需要多方面共同推进。首先,需要稳步推进碳市场的扩容工作,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增加交易量和活跃度。同时,明确关于合格投资机构和个人的具体规则,逐步允许金融机构、各类投资者参与交易,提升碳交易市场流动性。”王遥建议。

    特别是金融在支持全国碳市场发展方面大有可为。虽然目前金融机构还不能直接参与到全国的碳交易市场当中,但可通过碳金融的基础服务、碳排放权的相关融资去支持全国碳市场的发展。

    实际上,就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一周年之际,相关探索也有突破。记者从上海环交所了解到,7月16日,上海环交所宣布启动碳价格指数开发工作,并表示在未来条件成熟之际,将进一步基于碳价格指数探索开发交易类产品,丰富市场投资标的,引导更多资本进入低碳减排领域,助力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碳市场作为一种碳定价工具,是实现总量控制下社会减排成本最小化的政策工具。碳交易市场以碳价为信号,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有效的价格传导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降低社会总减排成本。”上海环交所有关业务负责人表示,碳价格指数作为衡量和体现碳价格水平变化的“风向标”,对促进碳市场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负责人表示,通过碳定价机制有效开展减排成本和效益评估,形成投融资标杆性价格,促进企业和投资机构等市场主体将气候变化因素融入战略制定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此外,也能为后续开发碳指数金融产品奠定基础,撬动更多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助力上海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

    而同期发布的《企业碳资信评价规范》标准是首个反映“双碳”目标下企业偿债意愿和能力的标准。该资信评价标准的发布为企业提供了全面刻画企业碳能力的工具,是对企业“双碳”适应能力的分析评价,是对企业主动进行减排降碳行为的价值进行评估,同时接轨传统信用评级的财务因素并对接金融资源。

    “该标准可应用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信托保险等绿色金融业务,提供绿色项目评价依据。”业内专家评价,此外,该标准可应用于相关指数的构建,并可对接ESG评级体系,为评级提供参考。

    记者获悉,今年6月,宁波市已正式启动企业碳资信评价试点工作,部分金融机构已采用企业碳资信评价等级结果,创新“绿色低碳+普惠金融”的概念,为当地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节约融资成本。企业碳资信评价的等级结果可以为银行发放绿色信贷、金融机构发放绿色债券、金融机构申请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提供支持,为碳中和基金、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等提供参考。下一步,该标准也将在辽宁、河北、河南以及在开展EATNS碳管理体系建设(《碳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团体标准)的地方先行应用。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