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新金融琅琊榜:从宇宙行到数字工行,大象之舞再启新篇章

    董云峰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22-04-02 16:49:07 宇宙行 数字工行 新金融琅琊榜
    董云峰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22-04-02 16:49:07

    核心提示在基业长青的征途上,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随着工行全面迈向“数字工行”,这艘超级金融航母正以空前的决心和力度,开启重塑和重构,“大象之舞”再启新篇章。

    原载新金融琅琊榜(finrank) 作者:董云峰 编辑:叶冬

    高处不胜寒。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要想同时做到强、优,大,很难。哪怕做到了,要想穿越周期延续下去,难上加难。基业长青终究是一件挑战极限的事。

    本世纪以来,经历了改制上市的工行,顺应中国经济起飞的大势,迅速崛起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并且“霸榜”至今。工行还通过持续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做强做优,巩固了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优势。

    根据工行2021年报,不管资产、资本、存款、贷款,该行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净利润继续保持全球银行业第一地位。从国际排名来看,工行已经连续9年位列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和美国《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首、位列美国《财富》500强榜单全球商业银行首位,连续6年蝉联全球最具价值银行品牌榜首。

    640 (4)

    是的,工行做到了,而且延续着。正如这家银行的愿景:全面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现代金融企业,成为基业长青的银行。

    “宇宙行”一词,正是对这艘世界级金融航母最好的赞誉。而能否真正基业长青,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能否顺应时代潮流,及时调整航向。

    俗语说,船小好调头,而航母由于体量与排水量巨大,其转向要艰难得多,并且与一般认知所不同的是:航母只有在充分的加速度之下才能顺利转向,否则会有翻船的风险。这也是强、优、大为何难以得兼的重要原因。

    在基业长青的征途上,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数字中国与数字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工行全面迈向“数字工行”,这艘超级金融航母正以空前的决心和力度,开启重塑和重构,“大象之舞”再启新篇章。

    从年报来看,去年工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48字”工作思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底盘稳、亮点多、成色足的成绩单。

    与此同时,工行紧密围绕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1-2023年),践行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和机制改革“双轮驱动”,塑造金融科技发展新优势,以科技强行赋能“数字工行”建设,构建GBC端数字共同体,着力打造高质量“第二发展曲线”。

    从“宇宙行”到“数字工行”,工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01成色十足的工行答卷

    从年报来看,2021年,工商银行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可持续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为投资者交上了一份成色十足的工行答卷。

    工行董事长陈四清指出,去年该行全力推动新发展规划开局起势,各重点战略、重点任务实施蹄疾步稳、成效初彰,全年主要经营指标表现出色,“强、优、大”的工行特征更加明显。

    “强”的基础进一步筑牢。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资本充足率超过18%,位居全球大型银行前列。拨备余额突破6,000亿元,拨备覆盖率7年来首次回升至200%以上。

    640

    “优”的质态进一步提升。资产回报率(ROA)、资本回报率(ROE)分别达到1.02%和12.15%;经过精细管理、内部挖潜,净利息收益率(NIM)变动同业较优;成本收入比为23.97%,保持全球大型银行较低水平。

    “大”的优势进一步巩固。资产规模超过35万亿元,营业收入突破9,400亿元,净利润超过3,500亿元,同业领先优势继续夯实,资产、资本、存款、贷款保持全球第一,市值和分红总额为国内同业第一。

    640 (1)

    过去这一年,工行扎实推进“扬长、补短、固本、强基”四大布局,深化实施第一个人金融银行、外汇业务首选银行、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联动等重点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和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其中,工行进一步巩固了机构、公司、结算、交易等业务优势。结算金融方面,人民币对公结算业务中收113亿元,居同业首位;机构金融方面,客户增长创5年新高,机构和同业存款保持可比同业第一;公司金融方面,公司客户数及存贷款均保持可比同业第一;交易金融方面,金融市场业务净利润突破千亿,投行顾问咨询业务收入保持国内同业第一。

    在零售方面,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深入推进。个人客户总量突破7亿户,其中,县域客户净增占比达55%;手机银行客户规模达到4.69亿户,月活用户数在同业首家破亿;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管理个人金融资产近17万亿元。

    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价值创造、市场地位、风险管控、资本约束的统筹平衡,彰显了工行的高质量发展质态和强劲发展韧性。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工行普惠贷款全年增长超过 50%,同时新发放公司贷款平均利率和新发放普惠贷款利率在上年下降基础上,进一步分别下降15BP和18BP;目前免费服务项目已由109项增至149项,并主动对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免除、下调服务收费。

    640 (2)

    “客户是银行价值创造的源泉,不仅要关注其即期收益,还要关注长远综合价值。”工行行长廖林表示,“对我们而言,减费让利,是履行国有大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也是保持商业可持续的必然选择。”

    02开启数字工行新征程

    回望工行过往近30年的发展历程,数字化是一以贯之的主线。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银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银行”发展过程中,工行全面引领了数字技术推动业务发展的数字化1.0阶段。近年来,工行敏锐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全面布局IT架构转型与“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工程建设,开启数字化引领全面变革的数字化2.0。

    今年2月,工商银行正式推出集团数字化品牌“数字工行(D-ICBC)”,围绕“数字生态、数字资产、数字技术、数字基建、数字基因”五个维度进行整体布局,全面开启数字工行新征程。

    实际上,数字工行建设已经筹谋多时。从年报来看,去年工行以“数据+技术”双要素驱动,深化数字工行建设,促进业务模式、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和产品创新的提质增效,客户体验、业务效率和经营价值得到显著提升。

    从国内到国际,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改变肉眼可见。诸如,工行根据小微客户商业模式和交易特征,持续升级数字普惠产品与运营体系,通过线上发放的普惠贷款占新增余额的比例达到94%;打造“工银全球付”系列产品,提供一站式全球现金管理服务,服务近万家跨国企业,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

    与此同时,工行全面打造“第一个人金融银行”,并紧抓政府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契机,深化政务和产业互联网布局,在G端(政务)、B端(产业)、C端(消费)同时发力。

    在G端,工行创新数字政务服务新模式。共与全国29个省区市开展政务数据合作,落地300多个政务合作场景,积极助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其中,“我的宁夏”APP为宁夏数字政府建设塑造了新的品牌和形象。

    在B端,工行深度参与产业数字化。紧密对接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龙头数字化转型发展步伐,链式拓展服务上下游客户,提高覆盖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能力;围绕医疗、教育、出行等民生热点领域,上线了20余个“金融+行业”的云服务生态圈,对外输出2,600余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服务种类、场景覆盖数量均居同业首位。

    在C端,着力打造云上工行服务新模式。打造“第一个人手机银行”,为4.69亿用户提供丰富的线上服务,客户规模与活跃度同业领先;构建智慧营销新模式,将智慧大脑与工银e服务、工小智、云工作室等渠道对接,为全量个人客户提供1,000万余种智能服务方案;积极推动数字人民币场景化生态化创新应用,全面参与数字公共服务。

    数据显示,通过GBC联动,工行重点场景建设成效显著,去年实现G端拓户1.2万户、增存1,200亿元;B端拓户29万户、增存2,900亿元;C端获客活客5,200万人、代发资金1.7万亿元。

    一个GBC三端联动的数字共同体浮出水面,成为数字工行最鲜明的注脚。

    03践行科技自立自强

    数字技术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为了避免被“卡脖子”,工行始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将科技作为全行核心战略,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布局力度,为数字工行打造领先、可控的技术底座。

    640 (3)

    在IT核心架构方面,自2015年以来,工行推进智慧银行生态建设工程(ECOS),自主研发了云计算、分布式两大核心技术基础平台,全面承载工行核心业务,为超7亿个人客户和近970万对公客户持续提供安全稳健的金融服务,系统可用性始终保持在99.99%以上。

    在数字新基建方面,2021年,工行获评金融行业首家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五级最高评级;深入贯彻“两山”发展理念,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数据中心,日交易峰值达8.68亿笔,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6,000吨,获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在新技术布局方面,工行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探索实践中打造了工银图灵、工银玺链、工银星云等一系列新技术平台。其中,工银玺链集区块链已在安全防控、性能容量等技术方面取得了150多项突破,入选《福布斯》2021年全球区块链50强。

    在数据治理方面,工行不断强化数据资产治理和数据安全管控,构建了以“一湖两库”为核心的数据架构,打造同业首创、自主可控、分布式架构的大数据智能云平台,实现集团数据“全入湖”。

    此外,工行积极输出金融科技助力同业风险防控,累计向近30家中小银行、券商、保险等同业客户提供“工银BRAINS”智能反洗钱、信贷管理系统等5大类科技产品。

    去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示了“2020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获奖单位和奖项,工商银行的智慧银行开放生态建设工程(ECOS)项目获得唯一的最高奖项“特等奖”。在该奖项此前的评选中,工行的获奖级别和数量始终保持同业第一。

    截至去年末,工行累计获得专利授权超1300项,新增和累计专利授权数均保持国内银行业第一。在银保监会全国性银行信息科技监管评级中,工行获评银行业第一,连续八年领跑国内同业。

    这背后,工行深化“一部、三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金融科技组织布局,深耕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基因渗透,不断提升金融创新响应效率和供给能力,激活释放全行科技创新活力。其中,工行实施金融科技人才兴业工程,全面推行“科技培养—业务使用”的人才蓄水池机制;建立创新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全面实施敏捷研发模式。

    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工行金融科技投入259.87亿元,较2019年新增接近10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则提升至2.76%;去年末金融科技人员3.5万人,占全行员工的8.1%。

    04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数字工行建设,是工行在2022年的重中之重。

    在业绩发布会上,工行副行长张文武表示,今年将进一步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目标,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引领改革创新的“总抓手”。

    他还从“数字生态、数字资产、数字技术、数字基建、数字基因”五个维度介绍了数字工行的最新布局思路。

    一是做活数字生态运营。加大创新力度,在政务、产业、生活、普惠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创新极致体验的数字化“精品”,更好地满足用户线上化、生态化、智能化的金融需求。

    二是深化数字资产应用。全面推动数据管理工作和数据平台建设升级转型,深度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稳妥开展数据合作共享,打造智能化数据产品体系。

    三是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持续打造先进可控的硬核科技,发挥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的关键作用,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形成更多引领性、突破性成果。

    四是优化数字基建布局。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持续提升关键金融基础设施自主可控和智能水平,推进数据中心绿色低碳转型。

    五是加强数字基因渗透。营造有利于科技与业务融合创新的文化和环境,打造“市场-业务-科技”的全行创新大循环体系,强化数字化转型支撑。

    “改革创新深化,是工行业绩潜力大的最深底蕴。”廖林指出,工行是依靠改革创新走到今天的,也必将依靠改革创新走向未来。他提到,今年将深化数字化转型,努力打造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更多新增长点和新动能。

    陈四清在年报致辞中的这段话,可以视为对工行发展道路最好的概括:

    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牢牢把握金融工作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始终树牢正确的业绩观,坚定不移走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创新引领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做强做优做大;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主动防范化解风险,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始终做到担当作为,注重通过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从“宇宙行”到“数字工行”,工行一直在探索、在变化、在升级,同时始终坚持着初心、使命和理想。

    这是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有艰难险阻,更有星辰大海。在这条路上,工行是引领者,更是开拓者。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