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董希淼:关于普惠小微金融服务五个问题的思考

    董希淼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22-03-25 11:10:20 普惠金融 小微金融 董希淼
    董希淼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22-03-25 11:10:20

    核心提示根据董希淼于3月17日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促实体,助小微”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我认为,《中小银行服务小微的挑战与破局之道》是一份好报告。我们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研究和探讨已经非常多,而这份报告聚焦中小银行如何做好小微金融,而且进一步聚焦普惠小微金融,非常好。总体而言,我认为报告有三个特点,用三个字概括。

    第一,实。聚焦在比较细分领域,报告从实践中来,开展了很多调研,对中小银行做了面对面的访谈。从事实务工作的朋友们会发现报告发现的问题很实,提出的措施也很实。比如,报告提出的网格化营销等等,非常具体,对实践工作会有帮助。实是报告的第一大特点,而不是泛泛而谈。这是报告突出的特点,也是它非常大的价值。

    第二,新。主要是研究视角新,比如从与保险公司合作谈小微金融服务等等,这些是一般银行研究者比较少关注。还比如,对小微信贷服务模式的总结和概括,提出两个模式即行内自建模式和合作共建模式,也相对比较新。我们可能更多说台州银行线下模式、互联网银行线上模式,还有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更多基于渠道的视角总结服务模式,而报告主要是基于模式的发起主体、合作方式概括,这是比较新的。报告提出破局之道,有些也还是比较新的,比如讲精准风控和敏捷组织。

    第三,全。报告比较全面,虽然只有三章,但内容很丰富。对服务小微企业的多层次市场主体,包括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平台等等,基本能够反映普惠小微金融服务实际的运行情况。而且,对小微金融供给主体的研究,不仅仅只限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比较符合现实情况。总体来说报告具有实、新、全三个特点,是一份好的报告。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认识,谈谈对普惠小微金融服务或者说小微金融服务的一些看法,供课题组成员和媒体朋友们参考。我讲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观念理念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麦克米伦缺口”是英国1931年提出的,小微金融服务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太大的争议。难在哪里?融资难、融资贵。我们经常把融资难、融资贵放在一起讲,实际上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先要破解融资难的问题,然后融资贵的问题交由市场慢慢解决。而且,从理论上说,融资难的问题如果真正得到很好的解决,融资贵的问题自然也会解决。因为如果供给非常充分,价格自然会下来,这是简单的经济学原理。目前情况下,强调解决融资贵的问题是有意义的,但是重点还是要放在破解融资难这个问题上,通过鼓励多层次市场主体加大对小微金融特别是普惠小微金融的供给,把“难”的问题逐步缓解了,然后推动融资成本逐步下降。

    我们经常说小微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之前提出一个观点,我们要先解决“最先一公里”的问题,要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能够从正规金融机构里面获得信贷服务。如果“最先一公里”问题解决好,有助于推动信贷可得性上升、融资成本下降,所以说“最先一公里”比“最后一公里”问题重要。我们在报道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时候,能不能更关注供给的情况,不要太纠结于它的价格,不纠结于贷款利率的问题。

    第二,关于供需主体的问题。一个是供给主体,报告中研究得比较全面,是多层次的市场主体,我非常赞同。但是我觉得还有几类供给的主体需要进一步关注。比如民营银行和直销银行,这一类以互联网模式为主的银行,在小微金融服务上特别是普惠小微金融服务上,做了不少的工作。对民营银行,当然它也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比如微众银行,很多人关注它的“微粒贷”,现在它的“微业贷”做得也很大。还有直销银行,包括百信银行和接下来要开业的邮惠万家银行,以后以什么样的模式介入“三农”和小微金融这个领域,还是挺值得关注的。此外,还有一类主体是村镇银行,全国有1600多家,尽管发展总体情况比较一般,但也是小微金融服务供给比较重要的主体,也是可以服务和合作的对象。

    从需求主体来说,建议细化对两类主体的研究。一类是个体工商户。报告讲到了1.5万亿的市场主体,真正的小微企业,作为企业法人的4400万左右,超过1个亿是个体工商户。现在从数据看,作为企业法人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相对还可以。但是对个体工商户服务,对这类“小微中的小微”,是一个短板中的短板。还有一类是新市民。3月4号银保监会和央行发了一个文件,关于加强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新市民中包括一些个体工商户,也包括一些小微企业主,这两类其实有交叉。个体工商户和新市民这两类我觉得可以进一步拓展,或者更深化对他们的研究,包括产品与服务如何精准匹配。

    第三,关于生态体系的问题。大型银行过度下沉的问题,我在2019年4月就写了文章,大型银行过度下沉的确带来很大的问题,主要是“掐尖现象”和“挤出效应”。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要鼓励大行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即提高“首贷户”比例。建议监管部门对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考核,主要考核“首贷户”。在小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考核中,“首贷户”比例有4分的考核权重,这个权重应该提高。这可能是解决大型银行过度下沉产生问题的一个办法。还有保险公司服务的问题。去年8月份随同肖钢主席到安徽调研,发现农业保险对县域的小微企业、农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保险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中是很值得重视的。此外,还要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不仅仅是信贷服务,甚至可以引入一些第三方帮助小微企业做点金融之外的事情。比如说小微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那么能否提供一些财务上的服务?这些非金融服务也是小微企业所需要的。

    第四,关于科技赋能的问题。报告突出的亮点,非常强调科技赋能,我非常赞同。尽管台州银行模式主要是线下的,但小微企业乃至整个零售金融服务以后肯定是以线上服务为主,建行“惠懂你”APP,微众银行的“微业贷”等等,都是线上模式,线上肯定是主流。对于小银行来说,受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等限制,通过加强合作,共研共享科技系统、软件开发,可能是必要的。但像山东城商行联盟那样的持牌机构,全国仅此一家。行业协会、监管部门可以推动共建科技方面的共同开发、共同享有的平台。比如说搭建云计算行业公用平台,降低中小银行科技研发成本。还可以鼓励有能力的中小银行,以市场化的方式共建科技研发联盟。在新一轮农村信用卡改革中,不少省联社把成立科技子公司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我觉得非常好。但是大多数农商行、农信社的核心系统在省联社,怎么满足小微企业个性化、高频率的需求?省联社在建设系统的时候,往往比较注意系统的统一性,下一步还要注重平台的开放性,努力满足农商行、农信社的多样化需求。

    第五,关于模式创新的问题。报告里总结了很多模式,我觉得都非常重要。不过还要更关注互联网银行的模式创新,他们推进的部分创新,具有可复制推广的意义。其实台州银行做得很好,但是从全国看复制推广毕竟还不多。互联网模式像“微业贷”等,是民营银行自己探索,可能反而具有更强的可复制性。因此,在模式创新方面还要更关注。

    近四年来政府工作报告都反复提到小微企业: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了小微企业16次,2019年、2020年、2022年都提了12次,确实非常重视,力度不减。要进一步支持中小银行,采取措施支持中小银行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政策上还需要加强和改进很多。除差异化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之外,资本补充渠道还要进一步丰富。比如可以降低门槛,支持中小银行特别是非上市的中小银行发优先股、永续债来补充资本。

    此外,还应关注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小银行压力很大的是不良资产处置问题。不良资产处置看似跟小微金融服务没有关系,其实关系很大。不少中小银行这方面包袱很重,影响了它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尽管监管部门把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提高3个百分点,但基本没什么用。如果不良资产没有处置,哪怕提高30个百分点,还是在中小银行体系内。在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相关部门而言,还要加快建设全国性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免费提供给中小银行使用。地方政府天天把服务中小企业挂在嘴边,其实只要地方政府把区域性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大数据平台建好,提供给金融机构使用,就已经完成一半的工作。最后还要把尽职免责落到实处。监管部门现在对银行检查处罚非常严格,给中小银行带来的压力非常大。尽职免责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应该采取切实措施打消中小银行顾虑。对银行来说,应该把尽职免责原则传递到基层支行和客户经理。只要不存在非常明显的道德风险,小微企业产生不良贷款的一般不对客户经理、分支机构进行严厉处罚。这些不落实,不敢贷、不愿贷的局面可能很难改变。(根据作者3月17日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促实体,助小微”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作者董希淼系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中国电子银行网专栏专家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