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上海银行副行长汪明:理财子公司将走精品化路线,首先完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体系

    方海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06-25 08:43:26 上海银行 理财子公司 银行动态
    方海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06-25 08:43:26

    核心提示大资管改革转型启动已有多年,大型银行已率先成立理财子公司独立开展银行理财业务。

    大资管改革转型启动已有多年,大型银行已率先成立理财子公司独立开展银行理财业务。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中小银行也在积极布局之中,他们对未来银行理财业务有怎样的考量和定位?

    “对我们上海银行未来的理财子公司来讲,更希望符合上海银行本身精品银行的战略定位。理财子公司将在深刻理解客户需求、客户体验的基础上,走精品化的道路。”上海银行副行长汪明近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阐述了上海银行对理财子公司的设想,同时也分享了他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理解。

    他认为,十多年来,资管市场上投资者群体已经并持续发生巨大变化,需求分层更加细化,“银行理财一定要在对核心客群充分、精准地理解的基础上去搭建产品体系,尤其关注客户体验,提供稳定的、可持续的收益和获得感。”

    汪明同时兼任上银基金董事长,对于银行理财和基金的差异化定位与发展,对于未来银行集团旗下理财公司和公募基金如何协同发展等问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构建完善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体系

    《21世纪》:作为头部城商行,资管改革启动以来,上海银行资管业务有何变化,总体转型进度如何?

    汪明:这几年资管业务经历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资管新规”出台后,经历了一个调整期,银行的资管业务进入一个更良性的发展通道。尽管从总体市场来看,银行资管的规模从资管新规前的最高点28万亿,曾经一度跌到22万亿,但在经历了低点以后,我们看到了新发展。

    从上海银行来看,资管新规以后,我们的资管业务发展是非常健康的。最近三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8%,去年底非保本理财规模达到3800亿元,增速达25%;今年一季度末规模已经超过4000亿元。总体来讲,我觉得上海银行资管业务的发展进入了良性的上升通道。

    主要原因,一是原来的负担比较轻,存量资产的质量比较好,受资管新规约束较大的非标资产占比不高。因此,在调整过程中面临的压力比较小。二是,近年上海银行提出把零售业务作为重中之重。由于我们资管业务主要是服务于行内零售客群,资管业务发展也得益于近年来我行零售客群的发展,以及理财业务对零售客户渗透率的提升。三是,产品体系进一步优化。上海银行着力打造自身理财业务的拳头产品,比如,“易精灵”现金管理类产品一直领跑市场前列。

    《21世纪》:转型启动以来,你们在产品体系和特色上有哪些变化,未来的策略和计划是怎样的?

    汪明:我们最近一年一直在思考,资管业务如何从以前一个总行的内设产品部门,真正成长为一个有独立竞争力的理财子公司。我们确实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产品体系,但这个产品体系的逻辑应该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

    从这些年中国资产管理市场来看,客户的需求实际上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首先,分层越来越细。随着财富积累,客户财富管理的理念不断提升,资产配置的意识日益增强,而不同客群在风险收益配比要求上的差异化也越来越明显。

    从银行的角度看,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的客户需求有很大差别。从大的方面来讲都是资产管理,但不能笼统地看。我同时也兼任上银基金董事长,也分析过公募基金行业客户需求,银行端的客户对收益的预期相对没有公募基金那么高,但是客户更希望收益是可持续的,需要是绝对收益;从风险承受能力上来讲,银行端的客群也没有公募基金、券商资管那么高的风险承受能力。

    我觉得,未来银行理财作为大资管市场当中的一份子,首先要把自己核心客群的需求理解充分,把客户需求做精做深,构建产品体系要从客户需求端出发。

    再者,要更关注客户体验。在公募基金行业,常常由于产品净值波动过大,回撤过大,一些投资者拿不住,导致错失获取长期投资回报。从银行端来讲,要吸取这些经验,通过创造持续、长期、稳定、可靠的投资收益,给投资者以获得感。

    以上海银行为例,过去三年分给理财客户的收益累计超过300亿元,这是实实在在分给客户的收益。这也正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客户实实在在分享资产管理市场成长带来的收益,形成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

    综合来看,我们要形成更完善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体系,使我行客户能分享到绝对收益,其间做好产品净值波动、回撤的管理。所以说我们必须从对客户需求、客户体验的理解出发来构建我们的产品体系。

    从三方面打造投研竞争力

    《21世纪》:你们对于投研能力方面是如何考量的,将侧重哪些方面的能力建设?

    汪明:对任何资管机构而言,投研都是核心竞争力。作为银行理财,我们也同样把投研作为最核心的一项工作来推进。第一,银行对于货币利率市场的投研能力很强,这方面我行已经搭建了较完善的货币利率、流动性研究框架,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未来还要继续加强。

    第二,要提升信用债的投资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从信用风险能力来讲,银行的传统优势是在表内信贷。很多公司债、信用债说到底都离不开对发债主体、债项的信用风险管理,这方面银行传统表内信贷业务积累的经验,对风险的管控具有一定特点和优势。这几年,公募基金从上至下对信用债风险的判断能力提升迅速。通过数字化、系统应用,以及市场数据的抓取和交叉验证,形成了较强的信用债风险管理能力。我们也在积极借鉴,希望打造基于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相结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起比较有特点的信用债投研能力。

    第三,在前面两项相对优势的基础上,构建大类资产配置的框架和体系。在大类资产的配置框架下,可以在货币、利率、信用等资产的基础上向更多投资领域延伸,包括权益等其他领域,这些我们会分步走。

    《21世纪》:你们对权益投资有什么计划,未来理财子公司成立后,委外业务在筛选管理方面会有哪些标准和要求?

    汪明:相比成熟的公募基金,银行理财要构建相对较强的权益投研能力,很难一蹴而就。从短期或中期来看,比较多的银行理财都选择通过委外的方式逐步参与权益市场。首先是熟悉,进而参与相应的资产配置,再建立起自己的权益投研能力。我们希望通过委外,有能力找到市场上专业的机构、专业的投资经理、专业的产品,这也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从全球来看,公募基金的数量远超股票数量。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基金数量也超过8000只。选股都觉得很难,要选的基金更多,那么我们怎么来选?怎么找到合适的?

    我们现在讲委外,一定不是简单的“一委了之”,委托给别人而自己不管。而是在委外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筛选机制,建立对资本市场的基本判断,建立对委外机构专业评价和选择能力,通过这个过程来构建我们的权益团队。

    我们正在做一些尝试。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参照同业的成熟做法,初步构建一套多维度的筛选标准。我们关注它的历史业绩、投研支撑、投资风格、管理规模等方面,进而构建一套对基金的评价标准。下一步随着我们理财子公司的成立,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动态管理机制。

    遵循母行战略,未来理财子公司发力“精品化”

    《21世纪》:大资管行业目前还处在转型改革中,你认为未来这个行业会发展成怎样的局面,你们在其中的定位是怎样的?

    汪明:从去年的数据来看,全国资管市场突破120万亿,这里面,银行资管、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公募基金,都各自走在特色资管的转型发展道路中。未来市场还是非常大,增长空间也可期待。各类机构要思考怎么去做好定位,找到自己特色的、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大家往往认为,客户、渠道、资产等都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独特的优势。但是我们认为,这些优势目前都还是表面的。能否真正转化为未来理财子公司的实际竞争力?我觉得挑战更大。

    举个例子,我们确实有这么多零售客群,但是对客户数据的挖掘运用还是非常有限的,可能与有些资管公司相比还存在差距。再从另一个角度讲,理财对接的零售客户往往在一个银行的零售业务条线集中进行管理,在一个行内可能也需要协同,如果协同不好,实际上这个优势就很难显现出来。

    如果成立了独立的理财子公司,行内的零售端渠道、客户就更要协调好。我们要怎么把这些所谓的优势真正转化为实际的竞争力,这还需要一个过程。下一步,要以数字化经营为主线,以一体化经营为抓手,来推进理财子公司这些优势的发挥。

    在数字化经营方面,银行有大量的客户数据,但很多数据还只是“睡”在系统里。关键是如何对数据精准的挖掘和应用,比如利用数据去丰富客户分层分类的维度,做好产品推送,从而更加突出数字化转型

    在一体化经营方面,围绕资产管理部门(未来的理财子公司)、零售部门、财富管理和私行部门,以及网络银行和其他相关部门,拆掉条线间的藩篱,填平部门间的缝隙,形成全行一体化经营的格局。

    未来在大资管行业的定位上,对上海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来讲,我们更希望契合上海银行本身精品银行的战略定位。理财子公司会在对客户需求、客户体验的理解的基础上,走精品化的道路。在我们熟悉的客群、熟悉的产品线上,构建起独特的竞争优势。

    《21世纪》:规模较大的银行旗下基本都有不同牌照的资管机构,上海银行除了未来的理财公司,还有上银基金,作为母行层面分管资管业务的管理层,你对未来的理财公司和基金公司的定位、协同和竞争是如何考虑的?

    汪明:未来成立的理财子公司和我们的公募基金,在整个银行体系的生态里,有差异化的定位。比如客群,银行理财的客群往往偏好净值波动较小、可持续的绝对收益型产品;公募基金客群愿意承受更大波动以获取更高收益,而且会更多地关注相对收益,所以它们是不完全重叠的。

    从资产端来讲,理财子公司还是会首先着力把固收的优势继续做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委外、FOF、MOM等方式向权益投资延延伸,但短期不会走到纯权益产品。而我们的公募基金,更看重它的权益产品和权益资产的投资能力。

    理财子公司和公募基金,无论从客户的定义,还是产品体系和投资端的差异,两者的定位十分明确,应该把各自的业务做得更加专业。它们组合在一起,能共同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为完整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产品体系。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