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这是金融科技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前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精准性”。
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互联网金融”。随后,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各种业态齐头并进,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也积聚了金融风险。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再提“互联网金融”,要求“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金融提出“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但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势头仍在蔓延。2016年4月起,央行牵头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不断加大整治力度,对P2P网贷以及“校园贷”“现金贷”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清理整顿方案。2018年开始,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人们逐渐用“金融科技”取代“互联网金融”——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金融科技定义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其概念的确比互联网金融更全面、准确。
2019年8月,央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这份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构建“四梁八柱”顶层设计,明确了方向、任务和路径,有力推动了金融科技良性有序发展。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检验金融科技的试金石,各机构金融科技能力和特殊时期金融保障水平受到考验。部分具有前瞻性部署的银行、保险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及科技企业依托前期积累的金融科技优势,推出线上“非接触”金融服务,同时启用远程在线办公减少线下接触,确保基本金融服务不下降,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
在2020年疫情期间,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推出“中关村金融科技大讲堂”活动,邀请金融科技领域资深研究者和从业者开展线上讲座,内容涵盖数字货币、区块链、供应链金融、非接触银行、监管科技等重点和热点话题。2021年初,讲座内容结集成《金融科技十讲》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既是对金融科技的一次总结,也是对抗击疫情的一种纪念。
正如《金融科技十讲》所指出的,金融科技发展有效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防控需求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金融科技应用加速落地。2020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12月,银保监会批准招商拓扑银行、中邮邮惠万家银行等两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筹建。同时,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门两次约谈蚂蚁集团,暂缓蚂蚁集团上市,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总体上,金融科技在我国呈现出较好的的发展态势,在用户规模和应用场景方面走在全球前列。但我国金融科技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不规范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研判。
当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随着我国对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5G技术成熟、产业互联网爆发,金融科技有望实现更为良性的发展,金融与科技由浅层次的结合将转向更深层次的融合,在改善用户体验、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就金融科技自身发展而言,从初级发展阶段迈向更高发展阶段,需要具备三个特征。
第一,科技创新与金融业务深度交融。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应致力于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核心底层技术,加强深度跨界合作,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和偏好的基础上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化流程和效率,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用金融科技将更多用户带到一个“好的社会”。
第二,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金融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金融科技的根本使命,在于更加有效率地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部门和社会大众,快捷、普惠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金融科技应有助于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覆盖长尾市场,提升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第三,金融创新在金融监管下审慎开展。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监管加强和效能提升。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协调,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委作用,实施功能监管,减少监管空白和多头监管。坚持一致性监管,借助监管科技通过改进监管方式,鼓励金融机构良性创新,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特别大型科技公司监管。
2021年是《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实施的最后一年,央行将牵头制定新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发展金融科技写入“十四五”规划。未来,在新的发展规划指引下,我国金融科技有望迈上新的发展阶段,守正创新、稳妥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普罗大众。
(董希淼系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电子银行网专栏专家)
责任编辑:王煊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