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写过一篇关于区块链有效激活银行积分的文章。文章提到,“作为一种提升用户忠诚度,帮助银行刷存在感的银行积分原来是如此的‘消沉’。消费产生积分,那么积分也需要继续被消费,不然积分与用户的消费积极性无法形成良性循环,相当于“积分资本”是死的,不流动的。”
因此,文章希望通过区块链来实现不同银行之间的积分兑换和流转。而要实现积分的兑换和流转就需要借助类似代币的模式。
但现在看来,笔者似乎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积分是一种封闭的奖励机制
积分,是银行的促销工具,但这种促销往往比较封闭,有很强的排他性,很难和其他企业打通。这是因为,银行之间很难就积分福利形成共识,而共识机制是区块链技术应用中的关键点之一。
银行一般不可能希望客户在别处消费之后积攒的积分,通过代币机制实现积分归集,然后在自己家的平台上兑换“高级福利”,这实在是一件很吃亏的事情。
因为,积分如果不具备排他性,就是去了大部分的意义。
另外,各银行之间因为行业性质相近,本身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关系,就算大家能尽弃前嫌走到一起,那彼此之间的用户质量并不均衡,这也会造成部分银行不愿真正参与进来。
有业内人士开玩笑说,如果真的能实现积分的通兑,唯一有效的是途径就是货币了。
不过,这会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
前几年,国内某运营商为了激活用户积分,就提出用户之间的积分可以互相赠送。结果是,积分买卖猖獗,官方最终不得不关闭了这个互赠通道。
所以,“消沉”的银行积分游戏怎么玩?区块链是不是也无能为力?
逆向积分
银行积分并不是不能运用区块链,只是这个积分要从另外一个层面入手。有业内人士提出了逆向积分的建议。
他解释说,其实,除了一些羊毛党外,在各个行业都有人在打企业积分的主意,有效的积分应用基本看不到,但也不是没有。
他举例说到了信用分。
芝麻信用分也好,蚂蚁信用分也罢,其实都是一种积分激励机制。而这些积分并不一定是消费行为产生的。他们还和学历、就业、资产(房产、车辆)、年龄,以及一些抗风险因素关联,而且这些积分原则上都是不可以交换的。
信用分通过各种节点的数据进行整合,而这些节点都是独立的,他们虽然能影响信用分的分数,但信用分无法直接控制这些节点的参数。这里边似乎有了去中心化的意思。
当然,信用分又反过来作为一种中心化的信用中介影响着人们的生意和生活。比如,共享单车免押金,银行信贷额度。这又是一个中心化的数据参考。
银行积分如何实现流转?
信用分给银行积分的提醒是,积分虽然无法直接实现通兑,但可以通过区块链来间接地实现积分的流转。
比如,某用户在A银行有10000积分,属于高端用户,信用分就高,他可以在B银行获得相应额度的借贷资格。这就像某银行说,在其他的某个银行存了50万的用户也是他的VIP用户,虽然这个用户并未在该行存过什么钱一个道理。
这样,积分就不会是死的,而是一种能被通兑的信用。
但如果他在别处有20万的借贷行为,那么他的信用分就会有相应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应该在银行的行业链的节点上得以体现,以避免重复授信。
如此,可以有效帮助银行在实现刺激用户“积攒”积分,也能一定程度上控制授信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信用积分和银行原来采用的服务消费积分并不一致,原来的积分仍然是封闭的奖励手段。
后记
区块链技术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领域,也不是随便什么领域可以直接运用的。区块链一定需要有一个趋利避害的研究过程,盲目上马区块链项目,可能捞不到什么好处,反而会害了自己。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