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支付生态的变迁:平安信用卡从传统银行走向未来银行

    来源:苏南网 2017-09-28 10:31:39 平安 支付 银行动态
         来源:苏南网     2017-09-28 10:31:39

    核心提示随着支付多元化趋势的加速,一直在背后默默付出的银行和手机厂商也已经按耐不住,从幕后走到台前,想要更加贴近消费者。

      目前已经进入支付多元化的时代,去年以来银联和各个知名手机商全面推出移动支付,如今连魅族手机都推出了专属的Pay。微信和支付宝为了推广无现金日,已经在部分城市喊出了智慧生活城市的口号。今天是杭州,明天是武汉,当然也免不了腾讯的大本营深圳和微信的大本营广州。

      当银行、手机支付、微信、支付宝万众一心推动支付这股热潮的同时,不用带现金的日子也近了。

      不过,随着支付多元化趋势的加速,一直在背后默默付出的银行和手机厂商也已经按耐不住,从幕后走到台前,想要更加贴近消费者。

      支付创新的关键:银行

      如今,移动支付和网上支付更新迭代,但无论时代和技术如何创新更迭,这些创新技术背后最基础的银行账户仍旧不变,这使得银行卡始终能够和消费场景紧密结合,消费者也始终能够得到银行提供的全方位的账户安全保障。

      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裁许琼华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强调,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安全保障的信用卡账户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消亡,在这个账户基础上,一定还会有更多创新的支付模式开发出来,实现指纹、人脸识别、虹膜和声波等更多的应用场景。可以看出,为了优化支付体验,银行系们也做出了各种努力。在今年的中报里,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都表明了要做科技金融银行,移动支付将是这些银行重点关注的领域。以平安银行信用卡为例,除了移动支付,还在不断开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打造一站式智能体系“一键服务”,提高APP使用频次和用户粘性,说明他们并非单纯只为了推广自身银行卡,而是为了做出属于自己的移动钱包,离用户更近,提供更便捷的支付体验。

      当然,在此过程中,互联网公司也在步步逼近,在支付体验上除了推进移动支付,他们利用客户的平台交易数据进行创新征信,与自身的线上场景融合推出了花呗、白条等消费金融产品,丰富用户的支付体验,这在垂直领域取得一定竞争优势,信用卡不免面临人才与市场的竞争。但是,平安信用卡方面认为相比较而言,信用卡仍然具有以下竞争优势:

      1、交易场景覆盖更广,包括线下刷卡、在线支付、境外交易等;

      2、功能及权益更全,包括支付、分期、取现以及预授权等;不同的卡产品还会提供针对性的增值权益;

      3、风险控制能力上,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也积累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和人才储备。为移动支付而开发的电子信用卡会纳入银行完整的贷前、贷中与贷后风控管理体系。

      因此,利用自身优势,不少银行推出了电子信用卡。电子信用卡的背后正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交易支付数据的沉淀与积累,通过科技创新丰富人们的支付方式,优化消费体验,提高生活便利性。以平安银行的电子信用卡——“不带卡”简单举例,这张电子信用卡最快1分钟“出卡”,不仅可以畅快享受移动支付的便捷,卡片在该行口袋APP专区当中还能进行一站式智能管理,持卡客户可以通过APP专区查看电子信用卡的卡片信息,体验一系列一键智能服务,成为真正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所设计的服务平台。

      许琼华指出,快捷的申请体验并无牺牲风控。从银行的风险控制角度来看,电子信用卡与实体卡并没有本质区别,银行仍然会将其纳入完整的贷前、贷中与贷后风控管理体系。包括银行在后端确保客户本人申请,并通过三亲流程(亲核,亲访,亲签)核身。平安银行建设的一套数据风控模型,建立了实时审批与实时授权风控体系,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保证了客户体验。

      看来,银行卡、公交卡、会员卡,随着移动支付的不断创新整合,我们终将把这些卡都从卡包塞到了手机里,银行要推一把让信用卡也电子化。

      银行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主要因为全面数字化时代,消费者行为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麦肯锡的一份调研显示,83%的消费者希望出门不必带钱包。尤其对于购物电商化、支付移动化、理财网络化的年轻消费而言,不用带卡和现金出门可以说喜闻乐见,这些人必定会成为来来的消费主力和金融需求的主力,银行必须牢牢抓住这批用户。为了贴近消费者迎合年轻客户需求,银行自然需要走在用户前面。

      不过,在我们看来,银行更大的优势在于资产管理。随着金融市场知识的普及,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理财风口总会到来。36氪曾经报道过,在资产管理这个领域,用户最相信的,还是银行。说到底,支付只是一个沉淀用户的入口,更关键是看后面的更多服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钱包都推出了记账和财富管理的功能。因此在风口到来之前,银行有必要先利用支付功能将用户聚拢过来。

      不可或缺的手机厂商,未来将多行业合力

      Apple 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Huawei Pay、Mi Pay、Meizu Pay……同样在争夺这块蛋糕的,还有手机厂商。Apple Pay占领美国三成移动支付市场,入华多年却一直悄无声息,最近终于在华推出史上最大补贴;Samsung Pay不仅想利用一块小芯片让一切物品变成支付卡,还打算要将Samsung Pay安装到别的安卓手机上;主攻国内市场的Mi Pay则一直在公交卡功能,而且还推出各种花式玩法,比如支付手环,目前来看这招效果还不错。

      其实,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移动支付的进一步创新,也离不开手机厂商的推动和支持,比如今天扫码支付之外的指纹支付、人脸支付和NFC支付。如果手机不支持指纹识别、像素不够,或者不支持NFC,这些都基本上不可能实现。

      不过如果手机厂商要离消费者更近,抓住用户和前端市场,我认为NFC有可能是一个弯道超车的点。整个支付体验的链路上,NFC远比扫码支付要短,对于有条件对设备做大规模改造的商户而言,NFC支付有利于提高业务效率。

      NFC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在支持公共服务上。最近北京市推出刷手机坐公交地铁的APP,这无疑提高了手机厂商加入NFC的积极性,iPhone不支持,必然处于劣势(嗯,看着苹果日渐下滑的大中华区销量,听过iPhone 8已经在考虑加入)。虽然广州等城市已经有地铁站用二维码进站,但这对城市公交系统的改造更大,因此未来的趋势是,更多的城市会逐渐推出类似NFC软件。

      不过NFC很大的劣势是无法下沉到例如水果摊等小商贩里,信用卡同样有类似问题,他们都需要对商户的收款机具做改造。这对小商户来说成本太高。

      如今活跃于市场的手机厂商,只是移动支付发展初期加入的一类玩家,在物联网和生物识别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将有更多的创业公司和场景类企业加入。眨眨眼、刷刷脸、说说话就能完成电子支付,这些都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比如专注人脸识别的商汤科技和Face++,蚂蚁金服曾经收购的EyeVerify则要就眼球识别。另外还有大量做智能穿戴设备的公司,推出带有支付功能的智能硬件。

      创业公司之外,场景企业和机构的支持可以说更为重要。比如,现在非常火的无人超市概念,除了阿里等互联网巨头,苏宁等零售巨头也已经开始入局;很多停车场都已经实现自动识别车牌计价,刷个车牌就可以进去;酒店业也开始推出智慧酒店的解决方案,还有地铁、公交、高铁站和机场安检等公共服务上,应用到生物识别验证方式。用户可以实现在这些场景绑定信用卡账户自动支付,进一步优化客户的付款体验。

      因此,未来的支付格局很有可能是三者并存,多方参与。在高端市场和国际市场,信用卡和NFC的市场更大,扫码支付依然会主导小商户市场;而在场景深度参与的情境,甚至可以实现刷脸支付、扫车牌支付、虹膜支付等让你“毫无感觉”的支付方式。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