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个人消费贷、经营贷变相“输血”楼市的情况屡禁不止。9月5日晚间,据央视消息,北京银监局、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9月5日已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北京市辖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自查工作,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业内人士分析称,消费贷的绝对值相对较小,加上此前密集的楼市调控政策下市场已有所降温,因此新规对楼市成交量影响不大。
变相“输血”死灰复燃
据北京银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北京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增长有所加快,而且据市场情况反映,个别银行发放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存在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用于购房的情况,这类行为不符合房地产调控的政策要求。
就在同日早些时候,有媒体报道称,在北京地区,仍有房产中介违规协助提供首付贷。同时,在环北京的河北地区,“首付10%、开发商垫资”等违规促销方式再次“光明正大”地回归大家的视线。而早在去年中期,央行等七部门就出台新规要求银行检查是否存在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资金用于支付购房首付款等,本轮房产调控再次重申这一态度。
为进一步规范北京地区房地产市场金融秩序,北京银监局、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9月5日已联合印发《北京银监局人行营业管理部关于开展银行个人贷款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情况检查的通知》,要求北京市辖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自查工作,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下一阶段,北京银监局、人行营业管理部将根据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自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将依法依规从严处理。
难堵的灰色通道
事实上,在前期监管明确银行消费贷不得违规流入楼市后,就有业内人士担忧,违规行为能否得到彻底的清理整治,以及在监管力度降低时是否会死灰复燃。担忧的背后,是因为近年来此类操作已经“蔚然成风”。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消费贷、经营贷等用途错配挪用屡见不鲜,“帮手”既有暗箱操作的担保机构,也包括贷前、贷中和贷后审查不严的银行。
在今年6月的调查中,一家房产中介经理介绍,去年房地产市场火热,大家都在抢房,而超过90%都是贷款买房,通过个人消费贷款投资房地产的现象在去年十分普遍。不过今年很多银行按揭贷款的钱都不够,今年政策有所收紧,银行放款也比较谨慎,目前很多银行已经不做消费贷款了。对于担保机构暗箱操作的模式,银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中介机构对客户资料进行评估后再包装,主要是担保公司通过受托支付的方式将消费贷款资金倒入合作的经销商账户开具合规发票应对银行审查,这种方式较为隐蔽,在后期调查中不易被发现。
除了小型担保公司和地产机构联合违规骗贷外,银行也有贷前调查不尽责等责任。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有发放贷款的需求。但是商业银行对于贷款流向,没有主动的监管和严格审查。因为商业银行对于贷款流向监测不到位,使得资金违规进入炒房领域。在贷款的审批上,一些名义上的审查已经通过,但是对很多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眼”,放任此类违规行为。
新政对楼市成交量影响不大
在分析人士看来,此次监管举措再次体现北京对于楼市调控的严厉程度,但是在几轮的调控之下,市场已经出现降温,因此对于楼市交易量的影响并不大。
严跃进指出,监管部门的做法体现了商业银行和房地产贷款管控都比较严厉,但同时也促使房地产贷款风险减少,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讲,虽然交易会有一定影响,但也能规避房地产市场违规现象,总体上来讲,对于房地产市场有积极作用。
在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看来,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存在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用于购房的情况在调控前的确非常多,但从今年3月开始,成交量一路下滑,现在一个月二手房只有8000套,这种情况下,市场在降温,购房者相对理性的情况下,用这些场外资金的量很少。
从新房交易来看,根据伟业我爱我家的监测,自2016年“9·30”新政后,北京新建商品住宅的网签量便逐月下滑,从7000余套降至不足3000套。进入2017年,1-5月的网签量一直维持在2700-3000套左右,6-8月均跌破了2000套。整体而言,6月、7月、8月北京新房网签量已经下降到了新的历史低位。
张大伟还指出,从事实看,中国人的确很少有个人消费贷款的习惯,个人消费贷款中很大比例是用在了股市和楼市。但从绝对值看,数量级相对小,对楼市影响不大。数据显示,2017年前7个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而去年全年仅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8305亿元。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