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刘士余会回答再度刷屏 监管新矛头直指117万亿资管

    来源:证券时报网 2017-03-02 13:47:39 刘士余 监管 数据解读
         来源:证券时报网     2017-03-02 13:47:39

    核心提示2月26日的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余温不减,“珍珠项链论”、“羽毛论”、“忽悠式重组论”等都是资本市场的谈资和关注点。

      2月26日的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余温不减,“珍珠项链论”、“羽毛论”、“忽悠式重组论”等都是资本市场的谈资和关注点。事实上,会后爆出的另一大监管重点,却少被关注!就在发布会后短短的23秒,刘士余场下答记者问,爆点就出在这23秒!

      这23秒,刘士余回应了即将到来的资管监管大动作,将指向116.98万亿元的大资管市场:

      中央银行正在牵头一行三会、有关机关在制定资管产品的统一范文,这是中国金融市场防范风险,健康发展必要做的一件大事。证监会在这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积极配合,共同努力!

      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无疑是金融行业的头等大事!资管业务到底有多大体量?各金融子行业到底是如何“瓜分”资管江山?各子行业资管业务又存在哪些问题?才让监管层如此痛下决心重拳监管?就用10分钟,让我们一起来熟悉七大金融子行业。

      全盘点

      116.98万亿元!资管行业总规模

      券商中国报道组对金融全行业资管业务总量进行了统计,截至目前,在不考虑嵌套和重复计入的前提下,券商、银行、保险、公募、私募、信托和期货等七大金融子行业资管规模已达到116.98万亿元!

      超过百万亿的资管行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如何在同一监管环境下同台竞技?如何防止系统性风险?如何吸引、培养和留住高级人才?如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流资管机构?这些问题拷问着监管,也拷问着行业。

      券商中国记者采访超过百位业界人士,力图为市场和监管机构呈现一个真实、完整的资管行业生态原貌,为市场画像,为监管助力。

      我们按体量对七大子行业进行排名,由于官方公布数据时点不同,与实际数据或略有出入:

      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银行业27.1万亿元

      截至2017年1月底,公募26.05万亿元(含子公司专户)

      截至2017年1月底,信托19万亿元

      截至2016年底,券商17.31万亿元

      截至2016年末,保险17万亿元

      截至2016年底,私募10.24万亿元

      截至2016年底,期货资管0.28万亿元

      七大子行业细分

      1、体量排名居首:银行业资管27.1万亿元

      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银行业资管规模为27.1万亿元。如何评价27.1万亿元银行理财?可以这样简单描述:增速拐点已现在,空转风险仍存。

      银行理财的存续规模,在2016年三季度就已经达到了27.1万亿元。虽然全年口径的数据未知,但此前急剧飙升的势头将掉头放缓,是可以确定的事情。

      特征一是增速拐点已现。

      中债登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银行理财账面余额为26.2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85%;而来自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银行理财规模约为27.1万亿元,较去年末增加了约14.49%。如果全年口径取普益标准预测的30万亿元大关,四季度的增幅应该也只有11%。那么,2016年全年的增速可以确定远远低于2015年的56.46%高位。

      特征二是空转风险仍存。

      与市场规模同步扩容的,是银行理财的三大空转风险:

      空转风险一是同业理财空转风险。

      这与激增的同业理财规模直接挂钩。同业理财则从2013年可以忽略不计的规模,大幅升至2016年中的4.02万亿元,占当期银行理财总规模(26.28万亿)的15.3%。同业理财中,城、农商行是绝对的买方主力,而这也从银行半年报上不少银行大幅增加对投资类资产的配置得到了体现。

      用同业的钱去买其他行理财,这在不少银行金融市场与资产管理人士看来,这就是一种资金空转。同业理财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简单意味着八个字——“大进大出,快进快出”,它对银行的资产配置以及流动性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恰恰是很多热衷于用同业理财撑大表外理财规模的银行不一定具备的。

      空转风险二是委外空转。

      银行将不在少数(有些国有大行甚至高达万亿元)的资金完全投放于委外理财,这很大程度上也属于一种空转。主动管理能力的确实、对市场研判能力的缺失、同业理财的扩张(银行自己居然都管不过来了),共同促成了银行将大量自己委托给私募等机构管理,而后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并不一定做到了投向穿透,甚至还自行添加了杠杆。

      空转风险三是通道空转。

      这个形式比较传统,即银行借通道投资信贷资产、票据资产等非标资产,通过通道资金出表,但实质起了表内放贷的作用。

      2、排名第二为公募,规模为26.05万亿元

      先来说说现状:

      截至今年1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9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4家,内资公司6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管子公司共12家,保险资管公司2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8.36万亿元。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分别为7.73万亿元和0.61万亿元。

      可比口径和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公募基金规模9.16万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16.89万亿元,分别较2015年底增长9.4%和34.05%。公募基金与专户总规模为26.05万亿元。

    21
    22

      图

      再来看问题,针对我国基金公司等资产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

      1、行业的经营理念还存在偏差,部分机构存在片面追求规模、追求短期效益,但主业不强、不精。

      2、合规风控的基础不牢,有的还没有达到全覆盖,或者说风控合规形同虚设。近几年“飞单”、内幕交易、“老鼠仓”虽然大幅度减少,但仍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行业的形象和声誉。

      3、勤勉尽责仍然不够。对于基金公司来讲,承担的是为投资者管理资产、管理财富的责任,这方面行业确实做得不够好。

      4、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方面也有差距,特别是目前还没有具备国际影响力、一流的资产管理机构。

      尤其是基金业的人才问题,行业普遍感受到高级人才流失的压力。2017年以来,已先后有杨东等4位基金公司总经理离职,基金经理离职或变动现象更是家常便饭。大股东变更、其他资管机构高薪挖角、为了更好的激励机制奔私等原因使得高级人才流失严重。

      3、排名第三为信托资管,规模19万亿元

      截至2017年1月底,信托资管规模19万亿元,通道占据半壁江山!限制通道,消除嵌套,你让小信托公司怎么活?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的一位行业人士先是大吐苦水。

      近期一行三会制定资管产品统一的消息不绝于耳,这对于作为稳居资产管理行业第二位的信托业来说,可谓风声鹤唳。尤其是消除资管行业多重嵌套和限制通道业务的发展政策,给信托业浇了一盆冷水。

      数据显示,由为数不多的68家信托公司,掌管着约19万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但是通道业务占据了一半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减少通道业务,消除多层嵌套,将直接冲击信托业务现有经营模式,因此,统一监管政策可能将循序渐进执行,以保证行业平稳运行。

      与此同时,信托业打破刚性兑付必要性越来越迫切,新监管制度能够为信托业打破刚性兑付提供更多政策保障。

      近期监管部门制定资产管理行业统一监管标准的消息,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季度末,单一资金信托业务规模达到9.69万亿元,占整个行业规模的53.33%。

      “这部分信托业务绝大多数都是通道业务,占据半壁江山,”华融信托研究员袁吉伟对记者表示,未来通道业务的逐步减少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尤其是对于部分以通道业务为主的信托机构更是冲击严重。

      例如,2015年营收和净利润行业排名倒数第一的长城新盛信托,合计信托资产管理规模仅112亿元,其中,通道类单一信托为52.6亿元,占比47%,类似公司将受到冲击。

      实际上,在2016年末的信托业年会上,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才刚给信托通道业务“正名”,认为“信托是金融大家庭一员,跟同样姓‘金’的系统做生意没必要羞羞答答,我们应该还你一个公道,名正言顺,通道业务可以叫同业信托业务。”

      “之前主席助理杨家才说要光明正大做通道业务,现在又来限制,政策打架严重,后期具体执行还很难说,考虑行业稳定发展,执行力度也可能打折扣,”袁吉伟认为,如果政策按照文件认真执行,对信托业长期发展来说挑战大于机遇。

      4、排名第四为券商,规模17.31万亿元

      先来看看行业现状:

      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16年底,证券公司主要资产管理业务受托资金规模为17.31万亿元,较2015年底的11.84万亿元增长46.25%。

      细分如下:

      1、以资产证券化为主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受托受托资产规模4315亿元,较2015年底的1868亿元增长1.31倍;

      2、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受托资产管理规模2.19万亿元,较2015年底的1.49万亿元增长46.98%。

      3、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受托资产规模14.69万亿元,较2015年底的10.16万亿元增长44.59%。

      资产管理业务结构方面,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仍占绝对主导比重,其2016年规模占比高达84.86%,集合计划为12.65%,专项资管计划为2.49%。除上述三种传统资产管理业务外,基金业协会还公布了截至2016年底的直投子公司的直投基金规模,为2671亿元。

    5

      再来看看存在问题:

      2016年,尽管证券公司主要资产管理规模再次取得46.25%的增长,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增速再次超过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占比依然偏高,结构失衡、各业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改观。

      此外,中小券商产品收益率依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背后是人才流失、高端人才缺乏。证券公司分级产品、衍生品产品发行量居高不下,投资范围扩大和通道业务占比偏高则给行业带来更多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从监管环境看,证券业资管业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金融混业经营下的分业监管,导致各金融子行业审批、审核和投资等不同的政策优劣势。资金门槛也大不相同,公募基金投资者门槛为1000元,券商资管多为100万元。

      5、排名第五是保险业资管,规模为17万亿元

      2016年,保险资管发展报告暂未出炉,保险资管协会公布的2015年发展报告显示,保险资产管理业市场主体主要包括21家综合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016年新增1家)、10多家专业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1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香港子公司、6家养老基金管理(或养老保险)公司、2家私募股权投资管理(GP)公司、1家财富管理公司。此外,还有173家保险公司设立了保险资产管理中心或保险资产管理部门。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预计,截至2016年末,保险资管管理资产规模将超17万亿元。其中,保险资管业内的资产是15万亿元,其余2万亿元管理的业外资产。

      保险资管机构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

      一类是专注于管理母公司资金的公司,业务模式及投资理念坚守传统,负债驱动资产配置为主;

      另一类是是第三方业务占比较大的公司,市场化程度较高,综合投资能力正在接近或者达到充分竞争的大资产管理市场的标准。

      截至2015年9月底,2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6家养老险公司通过专户和产品方式,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共计人民币10.54万亿元,其中保险资金约8.11万亿元,占76.94%,占全行业总资产的78.01%;非保险资金约人民币2.43万亿元,占23.06%。还有一类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公司,正按照市场化理念和模式塑造提升。

      保险资管行业面临保险资管机构“同市场竞争,非市场待遇”的尴尬局面。具体来说,保险资管机构与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资管机构具有同样或者类似的业务,但其资产管理机构的身份并不被广泛认知,特别是交易所、登记公司、银行间市场等相关业务资格、开立账户、业务信息系统等对保险资管机构仍有一些限制或尚未开放。

      此外,商业银行委托资产时仍然要考虑保险资管机构的注册资本,而同等规模的基金公司则不存在类似问题,同时,对保险资金活期存款利率仍未视为金融同业存款。

      于此同时,保险资管行业还面临着“资产荒”形势严峻、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以及人才引进、培养及激励机制面临挑战。

      6、排名倒第二位的是私募,规模为10.24万亿元

      先说现状: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17433家。已备案私募基金46505只,认缴规模10.24万亿元,实缴规模7.89万亿元,认缴规模较2015年增长1.02倍。私募基金从业人员27.20万人。

      按正在运行的私募基金产品实缴规模划分,管理规模在20-50亿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439家,管理规模在50-100亿元的有157家,管理规模大于100亿元的有133家。

      按投资类别分类,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已登记家数7781家,基金数量为25950只,认缴规模2.57万亿元,实缴规模2.61万亿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已登记家数为7988家,基金数量14154只,认缴规模5.47万亿元,实缴规模3.53万亿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已登记家数为1218家,基金数量2218只,认缴规模0.43万亿元,实缴规模0.34万亿元。

      再说问题:

      2014年,私募基金行业启动登记备案制度,逐步实现阳光化。随之而来,行业规模快速扩张,由于登记备案成本低,出现了很多没有实际经营私募业务的空壳公司,还有一些公司利用私募登记从事一些违法行为,行业鱼龙混杂。2016年起,推出了一系列监管和自律规则,行业开启一轮清理规范,效果显著。

      不过,行业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合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一些环节还是可以看到违规行为出现。特别是在私募基金募集环节,有些公司会突破合格投资者标准,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宣传推介,违规保本保收益等;在管理环节,不少私募机构内部管理和风控制度不健全,基金运作随意性大,部分私募基金从业人员甚至存在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行为。

      其次,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快速扩容后,综合实力差的管理人亟待清理和淘汰。部分公司本身并不具备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能力,应当逐步淘汰出这个市场。

      7、体量最小的是期货:规模仅0.28万亿元

      先说现状: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2792亿元,较2015年1045亿元规模增长1.67倍。全行业公司中的129家已可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其中证监会批设39家,协会完成备案90家。11家以子公司形式开展业务。

      基金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前20名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管理人备案产品年均存续规模达到1507.18亿元。其中,深圳天风天成资管以183.62亿元排名第一,南华期货和中信盈时资管分别以156.67亿元和151.73亿元紧随其后。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共7家,除上述3家外,其余依次是海通期货、银河期货、国泰君安期货和华泰期货。

      再说问题:

      通道业务占比过高,自主管理能力弱是目前期货资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2014年底放开“一对多”后,2015年起期货资管总体规模出现井喷,但靓丽的规模增长背后更多是通道业务(聘用外部投顾)的上升。15年上半年的股市大涨催生期货资管的变相放贷业务,各类结构化产品更是增加了杠杆。去年起,伴随监管要求的提高,部分期货公司开始主动下调产品杠杆比例,缩减通道业务规模。

      去通道是资管行业规范的重要工作之一,这使得期货资管行业难免面临缩水阵痛。一家大型期货公司资管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行业内声称有400亿~500亿自主管理规模,实际规模应该没有那么大,通道业务占比估计在80%以上,甚至90%。以存续规模排名第一的天风天成资管为例,据业内人士介绍,该公司资管规模绝大多数是通道业务,公司甚至至今还没有取得银行间债券交易资格。

      自主管理能力弱背后有很多深层次问题,期货资管业务起步晚,人才相对匮乏。期货公司长期只有经纪业务单一的经营模式,缺少投资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机制。从目前期货资管的发展情况看,期货公司在衍生品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并未完全显现,当然,这也受到国内期货市场发展和政策限制的影响。此外,期货资管的IT系统及风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责任编辑:陈爱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