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
泛中心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数据增信解决方案
案例简介
微众信科针对传统供应链金融缺乏以需求端客户为中心的痛点,在嵌入和穿透整个供应链条并赋能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效率方面,提出四个“两”的破题思路,进行泛中心化的两头出发的供应链金融“脱核”模式实践。将交易数据化、数据信用化、信用资产化,提升企业数据资产“变现”能力,为探索变现数据资产价值提供先行经验。
微众信科的“泛中心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数据增信解决方案”,通过构建以数据驱动,以发票数据穿透核心企业交易关系为供应链客户打标准入,以大数据风控分析为基础的信贷体系,实现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信贷智能风控;结合金融机构的需求,建立基于税务发票数据挖掘的供应链金融一体化风控解决方案。
图:方案应用架构
创新技术/模式应用
(一)两头出发:供应链“脱核”的数据共生模式
供应链的可持续且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供应链数据的价值挖掘。一方面从核心企业出发提升数据开放度。核心企业提供的数据是场景和客户,即提供在供应链交易场景下的上下游客户的数据。另一方面从供应链企业出发提升数据的价值。链上企业要注重自身交易数据、信用数据的积累;保持良好信用记录、履约记录。供应链上两头的高质量发展,是依靠而不依赖的关系,是一种泛中心化,即“脱核”的数据共生模式。
(二)两类信用:基于“数据信用”
泛中心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数据增信模式基于数据信用的全新风控理念,打破传统基于核心企业“主体信用”和交易商品“物的信用”,既考虑企业交易信用,又考虑企业主体以经营数据为核心的主体信用。数字产融产品既区别于小额信用贷款只看主体经营数据作为授信依据,又区别于传统供应链金融只依靠核心企业交易作为授信依据。通过看企业主体信用和看交易信用,即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进行综合评估企业资质。用“数据信用”,替代核心企业担保责任捆绑。
(三)两种穿透:破除单链条的数据增信
为实现将核心企业“强担保”变为核心企业“强数据”的模式,通过“纵向穿透”+“横向穿透”评估企业交易网络。“纵向穿透”是指对供应链企业在单一产业链交易传导关系的穿透,定位企业在单个产业链上的位置和层级。“横向穿透”是指以供应链企业为中心进行网状交易关系穿透,评估企业在多个产业链条的交易情况。即基于供应链企业数据价值的挖掘和多维运用,来实现链上客户融资的数据增信。
(四)两种风控:从数据角度完善风控模式
风控手段上实现弱信用链上客户数据增信创新。“专家决策”从经验逻辑归纳角度,通过信贷专家的专家经验打分卡AHP的模式,融合主体风控及供应链风控经验规则,依托样本表现构建规则集,对企业进行评估,有更好的产业及场景适配性。“量化风控”从数据统计角度出发,融合企业经营相关数据,能够从数据角度完善补充专家风控的盲点。
项目效果评估
一是首创“两头出发”的供应链数据增信融资模式。基于数据信用的全新风控理念,打破传统基于核心企业 “主体信用”和交易商品“物的信用”,围绕核心企业与链条客户交易数据、外部数据、银行内部数据等多维度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利用,产生“数据信用”,替代核心企业担保责任捆绑。
二是围绕“信用型”、“跟单型”产品数据特点,提供产品综合解决方案。传统供应链金融缺乏以需求端客户为中心。本方案“信用贷”更多基于数据,小额高频;“跟单型”更多围绕订单,有确权担保风险缓释,大额审批,满足不同额度需求。
三是基于数据之上的全流程风控覆盖。从工商司法等数据维度出发设置准入强规则;根据行方核心企业库清单及目标客群,筛选稳定优质企业客户;融合企业税务数据、发票数据,设计相关指标,算法驱动构建量化评分;融合主体风控及供应链风控经验规则,依托样本表现构建规则集;根据企业销售收入、纳税情况、供应链周转等情况测算企业额度,匹配定价;自动化批量预警,智能评估风险等级,对应风险管控措施。
已合作落地15家机构,覆盖国有大行(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城市商业银行(稠州商业银行、盛京银行、汉口银行、青岛银行、中原银行、江西银行、苏州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江阴农商银行、连云港东方农商银行、江南农商银行、苏州农商银行);民营银行(华瑞银行);非银金融机构(永赢租赁)。
项目牵头人
宋鑫 CRO
项目团队成员
李皓宇、李问、何永灵、黄少宜、李彬彬、高宇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