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碳中和目标下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应侧重于创新

    赵萌 来源:金融时报 2021-05-14 14:17:04 绿色金融 碳中和 银行动态
    赵萌     来源:金融时报     2021-05-14 14:17:04

    核心提示目前,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绿色信贷以近12万亿元的规模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绿色金融工具。不过,眼下银行业仍存在不少绿色金融发展短板。如何突围?

    主 持 人:《金融时报》记者 赵萌

    特邀嘉宾: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 汪惠青

    在刚刚闭幕的首届消博会上,绿色消费、绿色发展相关话题备受关注。据有关学者测算,若想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在绿色低碳领域投资数百万亿元人民币,为满足如此巨额的投资需求,绿色金融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绿色信贷以近12万亿元的规模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绿色金融工具。不过,眼下银行业仍存在不少绿色金融发展短板。如何突围?《金融时报》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

    《金融时报》记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认为,有哪些绿色金融发展短板亟待补齐?

    汪惠青:虽然我国绿色金融业务规模增长迅猛,但由于存在盈利不足、约束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绿色金融业务的商业可持续性不足,银行机构的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一是业务参与度有待提高。现阶段,与其他传统发展模式相比,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初期投入大、开发成本高、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再加上绿色金融业务所需人员专业性强,使相关业务实施的成本和难度增大。此外,目前绿色金融业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银行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是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有待提升。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披露信息的主体少,已披露的信息完备性不足,真实性也有待检验。这导致信息不对称程度加深,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交易成本上升。

    三是政策执行力不足。当前,我国对于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鼓励性措施居多,约束性措施较少,部分地区存在政策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影响绿色金融业务的长期可持续性。

    《金融时报》记者:您如何看绿色金融创新?

    汪惠青:目前,绿色金融产品尚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较少,主要为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基金、保险等产品较少,期货等衍生品尚未开展交易,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不足,对金融机构开拓新业务的吸引力不够。

    此外,在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一是绿色债券中绿色金融债占比较多;二是市场上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是针对企业设计,缺乏针对居民部门的绿色金融产品,不利于鼓励居民绿色消费。

    未来,金融机构需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把握业务发展机遇。一是提升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力。金融机构要以绿色客户为中心,积极研发绿色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产品,同时发展碳期权、碳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

    二是完善绿色金融正向激励机制。金融机构应明确绿色金融业务目标,在绩效考核中增加绿色金融业务的激励机制,提升业务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积极做碳排放权交易的做市商。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充当做市商,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产品的合理定价,增强市场交易活力。

    四是管控绿色发展的信用风险。在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重点领域面临调整,需要尽快开展定量分析与压力测试,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降低信息不对称,注意高排放的企业潜在的信用风险,发现绿色项目孵化投资可能带来的新增长点。

    《金融时报》记者:近期,金融机构的气候相关转型风险受到市场关注。对此您怎么看?从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两方面看,您认为应如何规避或化解相关风险?

    汪惠青:从转型风险来看,一是绿色高科技类企业的信用风险值得关注。发展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等技术的企业往往属于高科技企业,普遍具有资金投入大、产出周期长的特征,再加上部分地区绿色发展政策执行力不足,导致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资产质量风险上升。

    二是传统产业的气候相关转型风险给金融机构带来风险敞口。在碳中和目标下,高污染、高碳排放企业需加快绿色转型,这增加了相关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可能造成不良资产数量上升,进而导致信用风险上升。

    规避或化解相关风险,从监管机构角度而言,一方面,要通过加强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绿色金融的宏观审慎评估考核,出台针对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办法、探索构建绿色信贷业绩评估体系,给予绿色金融更强的内生动力。同时,改革完善激励相容的绿色投融资体系,引导金融资金为风电和光伏、新能源汽车、环保等绿色行业提供有效支持。

    从金融机构角度而言,一是积极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对低碳、零碳转型过程中潜在的投资风险进行前瞻性的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二是对业务支持的重点领域进行调整。三是在碳市场金融化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相关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稳健有序地开发开展碳金融产品和业务。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