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神策数据桑文锋:用数据驱动银行用户运营

    松崎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8-12-13 18:54:30 数据驱动 电子银行 原创
    松崎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8-12-13 18:54:30

    核心提示桑文锋认为,电子银行目前面临着自身的研发能力不够、线上产品迭代较慢、用户运营循环效率较低等问题。

      中国电子银行网讯 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联合近百家成员银行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电子银行年度盛典12月13日在京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聚焦银行金融创新”,包括行业协会领导、银行高管在内的300多位业内精英齐聚峰会。《2018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同步对外发布,中国电子银行网全网络直播报道此次论坛。

    神策数据创始人&CEO桑文锋
    神策数据创始人&CEO桑文锋

      数据到底有什么用?在下午的“中小银行践行普惠金融与创新之路”分论坛上清华大数据联盟理事、神策数据创始人&CEO桑文锋表示:“数据的价值就是用来支持决策的。”

      用数据做决策,无非这个决策是“给人做决策”还是“给机器做决策”——给人做决策,银行开展各种各样的业务,做商业决策时需要一些数据做支撑;给机器做决策,银行强化风控或开发智能产品,其核心就是数据使机器更加智能。

      桑文锋认为,电子银行目前面临着自身的研发能力不够、线上产品迭代较慢、用户运营循环效率较低等问题。对于银行场景来说,要把握用户行为,就要围绕用户运营,要理解用户,把各个环节的数据收集起来。而银行体系中,围绕营销体系、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可能有很多系统,一个银行里可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系统。这些系统里到底每个环节产生了什么样的数据?这些数据之间如何汇成一条流?银行要转变思路,要面向数据流。有了这条流之后,上层不管是围绕用户的运营还是风控管理,让这些事情变得更加有效。

      以下是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领导,下午好!很高兴今天过来给大家做这个分享,不论我在百度还是创业,一直围绕数据驱动这个事情。我对银行这整个领域可以说是外行,但有一些本质的东西还是相通的。比如数据到底有什么用?这也是过去十年我们思考比较多的问题。

      在我看来,数据的价值就是用来支持决策的,决策包括给人做决策,以及给机器做决策。给人做决策,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业务,做商业决策时需要一些数据做支撑;另一方面给机器来使用,比如我们做风控或产品智能的东西,比如今日头条这样的个性化推荐,百度金融广告,核心就是因为我们有了数据,机器本身变得更加智能。

      我们到底如何通过数据帮助我们做决策?做好任何一件事,存在两个核心环节:决策和执行,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有了决策之后,你把决策本身下达下去就是指令,然后进行执行,我们收集反馈,进行下一次决策,这样的循环迭代过程。

    神策数据桑文锋:用数据驱动银行用户运营

      我们如何把决策和指令做得更好?指令和反馈是通信的两个环节,也是决策和执行能无缝对接,发挥最大能量的“连接器”。指令,指决策要变成一个可执行的指令传递下去;反馈,只有通过反馈才能评估过程的进展和质量,同时有益于佐证决策,做出更科学正确的决策。

      过去二十年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二十年,纵观我国企业信息化与数据化建设,信息传输方面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包括数据传输不及时、数据传递不准确、数据收集不全面。

      一方面,我们需要反馈,情况怎么样,反馈收集的情况如何,原来是侧重劳动密集型的场景,许多时候我们写一个报告把一些情况汇报一下,真实的情况有多少汇报上去,当更上层做决策时,收集到的信息决定能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在真正做决策时,如果反馈环节做不好,这个问题就会非常大。我们内部的反馈,现在有很多环节是人工来执行的,可能我们没有有效收集数据。另一方面,市场调研,有一定的滞后性,等真正收集到数据再做决策时,时机可能就错了了。

      在传统企业,在企业的发展中工作结构和方式发生了从纯人工,到引入机器,再到建设 IT 系统的转变,例如,某个集团性公司的运作机制,会形成如上图的网状结构,一系列 IT 系统和不同职能线的人构成了整个服务体系,意味着缺少了人,这个体系就无法运转。

      在互联网企业,像 BAT 这些互联网公司通过接近 20 年的发展,相比传统企业,整个体系运作起来相对完善,即使在一天内没有人工工作,整个服务受到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因为整个服务和系统的 IT 化还可以支持企业正常的有效运转。但这样就完成了反馈吗?并不一定,用户使用 IT 化系统的过程中,用户需求是否被有效地反馈很难决断,机器拥有的互动性和理解力与人相比,还是相差很多。

      我们通过数据,如何把反馈问题解决好?事实上,过去的信息化建设是面对“业务流”的,也就是说,企业通过引入一些 IT 系统,减少某些业务职能,使整个服务能更高效地正常运转,不管是针对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来说,在过去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数据也只是 IT 化的副产品,建设IT过程中顺带产生了一些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可以做一些数据分析,分析的时候真正去用又会发现很多问题,因为系统之间的数据没有真正连通起来,数据本身又缺胳膊少腿,有些维度的数据没拿到最终会导致没有数据支撑解决问题。

      比如,不同身高的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有什么区别?你可能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身高这个维度并没有采集,实际去银行办业务的时候,身高数据通过摄像头是可以采集下来的。因此,数据本身是不全的,我们没有真正围绕构建数据平台,把数据本身建好、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转变一下理念,对任何企业都是一样的,要面向业务流信息化建设思路,要转变成另外一种思路,就是要面向数据流,不单只是考虑业务流,而是更多考虑如何把整个数据体系建立起来,来支撑业务更好地发展。

    神策数据桑文锋:用数据驱动银行用户运营

      要相信一点,这些IT系统建设只是为数据流做支撑的,最底层来说,我们建设各种各样的IT系统,有了这样的IT系统之后,我们去支撑,建设一条数据流,之后所有的环节,所有的场景去使用都是在这个数据流的基础上去应用,这个理念和以前通过IT系统把业务完成是两种思路。

      未来 IT 系统的定位将改变,以前 IT 系统是核心,未来建 IT 系统是为了更好地收集数据,使数据流更高效地流转,最后再建立应用层,这样一来,不管是业务本身还是科学决策和产品智能都能更好地实现。

      对银行体系来说,围绕营销体系、客户服务、各个环节,可能有很多IT系统,一个银行里可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系统,这些系统里到底每个环节产生了什么样的数据,这些数据之间如何汇成一条流,有了这条流之后,上层不管是围绕用户的运营还是风控管理,让这些事情变得更加有效。我们和中国银联本身也有合作,像云闪付系统。任何系统,用户进行的操作,任何IT系统本身都是能够产生收益的,我们要有效地把数据采集做好,因为数据这件事情真正要做好,要看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数据的采集,数据的收录,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前面嘉宾也讲到,如何利用第三方数据,把这个事情本身做得更好。我认为,用第三方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我们要把自身的数据如何更全、更细地收集上来。

      看两个场景,一个场景是围绕产品迭代,现在电子银行就是线上的产品,和互联网公司已经没有太大区别,电子银行里有各种各样的产品,有公众号、小程序、网站和智能App,各种各样的场景,用户使用时也是多种源头使用的。电子银行产品是怎么去迭代的呢?

    神策数据桑文锋:用数据驱动银行用户运营

        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利用数据,我们从点子、产品两个环节变成三个环节点子、产品、数据三个环节,做产品的时候我们要有那些衡量指标,变好还是变坏,要做哪些数据采集,哪些数据测试,有了产品之后有了什么样的数据,再利用内部收集到的数据,还是外部调研,行业研究拿到数据,我们要把这两类数据都应用起来,再产生新的点,让产品迭代过程因为数据引入变成科学的过程,让它不断进行假设、实验,让事情本身变得非常简单。

        对于银行场景来说,要把握整个用户行为,我们要围绕用户运营,一定要理解用户,把各个环节的数据收集起来,我们和一些银行也有合作,银行端上的数据我们要想办法收集过来,现在通过线上的方式把这些数据收集过来之后就可以改进了,用户到我们App里进行贷款,他会进行若干次操作,哪些环节和预期不一样,比如流失率比较高,就要想这个环节有没有什么问题,可能我们也不知道哪一种更好,就用数据进行测试,测试哪个好就用哪个,至于为什么好可以慢慢想,让整个事情变得更加科学。

        比如我们围绕用户最终做转化,转化的过程中发现,整体最后一步还款效率是比较低的,我们就要分析为什么还款效率比较低,流失率比较高,要按维度进行拆分。比如我们拆开iOS和Android,发现Android的转化率比iOS明显低很多,这个问题就非常好办了。我们就要想的是,如何把Android这一步转化变得更好。也就是说,通过数据我们能更精准地定位问题,并且问题改善得如何,我们可以通过数据驱做支撑。

        银行积累了一定的用户,但有些用户是不活跃的,没有有效地使用我们的银行卡、服务,怎么办?我们要做运营,银行针对所有的用户,都给他发条短信做一次营销,在这个过程中,业务人员和数据团队之间要进行若干次交互,交互里可能先要提取用户,制订策略,然后投放,再去收集这些数据,这个循环效率是比较低的,经常人员出现了变动,中间这些环节和数据都丢失掉了。另一种角度,我们能不能让这些过程都变得自动化,让这个经营本身变得更加有效,把每一次运营都当成一次学习,每次针对哪些用户进行了营销操作,他们的反映是怎样的,我们都给它标签化、数据化,这些都作为我们进行下一次营销的基础。这个过程里,同样让运营本身变成科学迭代的过程。

        围绕企业数字化,从互联网角度,我一般会用数据化角度,作为企业如何衡量数据化成熟度到底做得如何,我从四个角度去看:一是IT化,IT化是数据化的基础,没有IT化,数据根本就没有一个载体,怎么去做呢;二是DT化,真正围绕数据流、数据平台的建设,对企业来说现在做的阶段是怎样的;三是数据意识,我们是不是真的用数据驱动的意思,并不是我们引入了一个数据平台就变得数据化了,从高层、一线来说,实际工作里是不是有考虑,先用数据说话,数据支撑我们的观点,支撑我们做决策;四是组织和流程,虽然引入了这些数字,号召要进行数字化的转型,但业务流程是否有改进,产品迭代、用户运营,过程中是不是有效地把数据引入进去了,数据分析成为关键的环节,这都牵涉到组织和流程的改版。

        可以通过以上这四个角度衡量自身现在这个阶段处于什么水平,在哪些环节有问题,有所侧重地进行改进。

        神策数据本身是围绕数据用户分析方向,围绕典型的场景,市场营销、用户运行、产品迭代、产品智能,通过数据帮助我们实现更好的数据驱动,我们服务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很多企业。

        我自己写了一本书《数据驱动:从方法到实践》,围绕数据如何做好驱动,大家有兴趣可以买回来看一看。我的演讲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