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2017地方监管布局:严查表外业务 防范交叉金融风险

    杨晓宴 王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2-14 08:41:46 银监局 表外业务 政策速递
    杨晓宴 王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2-14 08:41:46

    核心提示今年1月,多地银监局召开的2017年工作会议上均强调了要对交叉金融业务实行穿透原则,对资金来源于银行体系的各类业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纳入全面风险管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渠道获悉,今年1月,多地银监局召开的2017年工作会议上均强调了要对交叉金融业务实行穿透原则,对资金来源于银行体系的各类业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纳入全面风险管理。

      银行业信贷生息资产增长乏力,投资业务和表外业务扩张成为增收重要手段。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多地银行业2016年主要表外业务增速均高达50%左右,上海银行业表外业务余额甚至达到总资产余额的1.8倍。

      直观来看,金融市场部近两年往往能成为全银行“最赚钱”的部门,在银行内地位逐步上升。另外,理财业务,尤其是同业理财,也在2016年成为全金融市场的关注焦点。

      综合监管和机构人士反馈来看,无论是银行表内还是表外投资,随着委外投资兴起,投资链条加长,均有部分银行(资方)对于投资底层资产风险缺乏认识和把控,同业金融机构间的风险传染也开始加剧。

      表外业务风险无疑已经引起监管和机构的高度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渠道了解,多地银监局均将表外业务检查作为了2017年工作重点内容。

      表外业务规模激增

      根据《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银行表外业务有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和其他。其中,代理投融资服务类包括委托投资、代客非保本理财、代客交易等。

      银行投资业务(表内)和表外业务增长有多快,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数据虽不能说“典型”,但可从中窥见全国金融发展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上海银行业人士获得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银行业贷款增速为12.8%,而表内投资业务同比增长超过25%,增速是同期贷款增速2倍左右。在表外业务方面,上海银行业表外业务规模增幅约22%,高于总资产增幅11.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表外业务规模增速约是总资产增速的2倍。

      另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获悉,2016年江苏银行业资产托管和发行非保本理财规模(表外)同比增长都在50%左右。重庆银行业表外业务规模也有超50%的增长,高于贷款增幅超40个百分点。

      特别值得关注的指标还有表外资产和银行总资产之比。截至2016年末,重庆银行业的表外资产与表内资产(总资产)之比已经超过70%;而上海的表外业务规模和总资产规模之比甚至超过180%。

      业务规模激增之下,局部风险也在酝酿生成。

      据一名重庆银行业资深人士观察,有部分金融机构和企业通过相互担保、交叉承诺、循环开票等表外融资方式进行关联套利、空转套利、监管套利,特别是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表外化的趋势更加明显。“银行以名股实债的方式为地方融资平台进行表外融资的做法很多,现在重庆融资平台表外融资规模已经超过表内贷款了。”该重庆银行业资深人士表示。

      还有华东某城商行资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还有一种风险,体现在有的银行表内外资金账户隔离不到位,托管资金与自营资金混合使用,由此放大了表内外资金风险传导。

      防范交叉金融业务风险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就表示,近年来,银行表内各类资管计划、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的同业投资业务快速增长,加之部分表外理财产品和信托业务开展不够规范,大量进行资金池运作和嵌套投资,致使不同金融机构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和金融风险跨行业跨市场之间的传染性明显增大。

      无论是银行表内投资,还是表外代客投资理财,当前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都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拉长了投资链条,资金加杠杆之后,最终资金方能否真正把握投资风险,值得关注。

      有股份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同业理财为例,假设A银行买了B银行发行的同业理财,资金委托给C券商,投资了D信托计划,信托计划投资了D银行的存量资产。对于A银行来说,如果对理财资金的实际用途缺乏有效管控,不能进行底层资产穿透来辨别实际风险,很可能会导致风险抵补措施不足。

      目前银行发行的绝大部分同业理财为非保本产品,以及券商资管发行的非保本集合资管计划,虽然从法律关系来看,产品发行方不承担保本责任,但实际上金融机构为了维护声誉,基本采取“刚性兑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过去两个月,有券商集合资管产品由于配置了较多的非标资产,在流动性管理上出现问题,未能按时足额兑付本息。但一般情况下,会由同业金融机构协商解决,目前来看并未产生连锁反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渠道获悉,今年1月,多地银监局召开的2017年工作会议上均强调了要对交叉金融业务实行穿透原则,对资金来源于银行体系的各类业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纳入全面风险管理。

      根据银监会非现场检查G31投资业务情况表填表要求,实现投资资产穿透,所谓“最终投向”的判别标准,在于资金投向主体是否承担最终的偿付责任,如果不是,就要继续穿透处理。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