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征信业将迎来爆发时机 个人征信市场空间约2000亿元

    宋清辉 来源:证券时报 2017-02-04 10:46:02 征信 个人征信 金融科技
    宋清辉     来源:证券时报     2017-02-04 10:46:02

    核心提示征信热是市场行为,有市场就催生出需求。据清晖智库统计,中国个人征信市场空间约2000亿元,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总规模约为20亿元。

      2015年至今,中国的征信业涌现了一股热潮,许多市场主体都想进入这个行业,一方面与中国监管层放松管制有关,另外一方面征信市场也是传统金融领域的最后一个“堡垒”,是互联网金融领域里的下一个最大“金矿”。总体来看,征信热是市场行为,有市场就催生出需求。据清晖智库统计,中国个人征信市场空间约2000亿元,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总规模约为20亿元。

      提及征信业,不得不说中国央行。中国央行征信中心数据库实力非常强大、几乎无人能及,这是中国征信业的最大优势。但短板也很明显,就中国央行现有征信数据来看,其覆盖面较窄,数据来源也很单一,例如中国央行个人征信系统目前共收录近9亿人信息,其中仅不到4亿人有信贷数据,约5亿人在央行征信系统中只记录经济信息,无任何有效征信信息。

      征信业最重要的是数据。在国外,征信机构之间的数据都是共享的,数据共享是征信行业发展的基石,例如美国三大征信局益百利、环联、艾奎法克斯之间数据都是共享的。它们之间虽有竞争,但是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对于数据的管理、加工、保护、风险判断的良性竞争。纵观国内,央行批准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很多数据都是不共享的。例如阿里巴巴、腾讯、平安等,这些征信企业的数据一般都是内部获取、内部流通,不与其它企业共享。笔者认为,征信业的未来在于合作与规范,平台之间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征信数据信息,就势必会影响整个征信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此外,市场在征信系统建设方面也有较大的争论。有人认为,征信业只需要像法国那样,一套系统就可以,也有人认为行业应该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总体上,笔者认为还是深化目前的“1+N”,即“政府主导+市场化结合”这种模式。通俗一点来讲,即中国央行征信中心成为政府主导下的基础信用信息集合中心,将来获得征信许可证的机构则进行市场化运作。

      同时,商业化的征信机构应该与央行征信密切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够推动整个征信系统的发展。商业化的征信机构相对灵活,可以通过开展与创新和增值化相关的征信业务,从而使得中国的征信业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互补格局。

      一般而言,征信机构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企业征信机构、个人征信机构和财产征信机构。在中国,我们见到最多的主要是前两类。例如个人征信,主要是记录居民的信用身份证,个人购车、贷款担保、申请信用卡乃至求职、出行出境等。

      个人、企业信用等征信业务虽然就像一座待开发的“金矿”,但是中国征信体系的完善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因为做征信需要大量的原始数据积累,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和耐心积累数据,这可能需要二十年以上,时间成本很高。由此看来,征信业务只有巨头们才有实力玩得起。除了个人征信,企业征信也逐渐得到重视。企业征信主要是帮助客户控制判断商业活动的风险,进行信用管理。征信企业的数据获取和抓取能力,是企业征信业务建立的关键。

      另外,据笔者了解,中国当前征信业市场主体的商业模式尚不清晰,基本的服务都尚未收费,还处于市场前期的培育阶段。当下,中国的征信法律等环境发展尚不健全,基本没有征信企业单纯依靠征信业务实现较大规模的盈利。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征信机构提供征信服务均收取费用,收费标准不一,往往采用市场化的竞价方式,盈利颇丰。

      中国征信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初,至今从无到有,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年复合增长率接近30%。在谈到征信业时,很多人都会谈及中国征信业的违约成本太低,但是,直接加大惩处力度未必能够在短时间改善征信环境,征信业的发展需要的是系统性进步。

      在中国征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技术变革对征信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围绕征信数据库,通过技术化手段获得成长性的小型科技公司也迎来巨大的发展良机。无论如何,未来中国征信市场将日趋成熟,规模也将不断扩大,或将迎来爆发式发展。

      (作者系知名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