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中国金融》|易会满:重构银行资产负债表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2017-01-04 09:15:55 易会满 银行 银行动态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2017-01-04 09:15:55

    核心提示

      作者|易会满「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

      文章|《中国金融》2017年第1期

    《中国金融》|易会满:重构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银行主要经营元素的集合,是展现银行经营理念、目标、战略选择与经营风格的载体。资产负债表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几十年间,中国银行业把握经济金融改革契机,推动资产负债表由计划性向市场化、由专营性向商业化转变,在实现自身蜕变升级的同时,也为服务改革大局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中国经济金融正处于转型深化、改革提速、创新勃发的新一轮重大变革期,银行需要顺应形势要求,进一步优化调整甚至重构资产负债表,以推动业务的稳健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持续不断、强劲有力的动力支撑。

      重构资产负债表是时代变化的要求

      实体经济是银行经营发展的本源和依托,银行资产负债表植根于经济土壤,与各类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周期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和信息技术革新的发展新阶段,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面的资产负债表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银行相应深层次调整资产负债表。

      ★ 国家资产负债表重构是基础前提

      国家资产负债表是一个广义概念,反映国家经济运行的内在机理。近年来,中国经济由过去的规模扩张阶段转向以转型为主线的新常态,国家资产负债表结构发生重大改变,突出表现为三大特征。

      经济增长引擎逐步转换。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呈现出L型增长,增长动力逐步由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拉动、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意味着,国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要素投入的边际贡献下降,资产结构优化创造的新动能却在不断增长。受此影响,银行不同资产和业务发展态势会出现显著分化。信贷作为银行最为本源的业务,顺周期性特征更为突出,受经济下行、有效市场空间收缩的影响会更大,业务增长放缓成为必然趋势。国内银行需要把握住经济新旧发展动能更替的窗口期,加快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布局新的市场,对冲传统顺周期业务品种增长放缓的影响。

      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发生转变。根据社科院最新编制的国家资产负债表,金融资产在国家总资产中的占比已经从2007年的44.3%增加到2015年的51.4%,社会融资规模/GDP从75%增加到80%。在金融成分重要性不断提升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地方政府为例,以往通行的融资方式是由银行为有政府背景的平台公司提供贷款,但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出台后,政府融资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银行存量平台贷款逐步被置换为地方政府债券,截至2016年9月末,地方政府置换债发行已超7万亿元,相当于挤出了4万亿元的银行贷款。另一方面,未来地方政府将更多地通过地方债、PPP、产业基金、租赁等方式来解决其新增的融资需求,银行通过贷款业务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会受到挤压,从而推动商业银行从融资型业务向投资型或者中介型业务转型。

      国家产业结构向轻资产化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达到“半壁江山”,高能耗、重资产、低效率的重化工业将逐步向清洁化、轻型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具体来看,互联网、养老医疗、文化教育、传媒娱乐等轻资产行业的市场和政策空间愈加广阔;钢铁、煤炭、水泥等重资产行业则面临去产能、简资产和延伸升级产业链的巨大压力。在向“轻资产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增加研发投资、整合经营资源以及兼并重组等活动很难与传统的银行贷款业务相对接,对银行建立“股(权)+债(权)+贷(款)+代(理)+顾(问)”五位一体的综合化金融服务框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 企业资产负债表重构是关键引擎

      “去杠杆”导致企业资金运作方式发生重大变化。2015年底我国一般企业的杠杆率为170.8%,显著高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企业去杠杆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更关乎经济金融安全。而多层次融资市场建设提速和产融结合模式的推广则为企业去杠杆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将通过资本市场或自身的财务公司进行筹资,从而推动去信贷、去债务、去中介的进程,企业中长期融资占比将明显降低。银行要巩固住资产负债表的业务基础和客户基础,必须加快转变融资方式和发展多元业务,推动服务模式由融资向融智转变、从信用中介向信用和资本融通中介转变。

      “补短板”带来企业运行方式的创新。“补短板”战略的关键一环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引领下,高科技企业和传统企业中的创新板块正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并将成为未来银行的主要客户和服务对象,但其商业模式、金融需求、风险形态方面与传统主体有着显著差异,轻资产、快周转的运作特质与传统贷款业务重抵押、期限固定的特征存在着冲突,从而对银行业务运作和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 个人资产负债表重构是持久动力

      居民财富增长催生多样化资产配置需求。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增长和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不断优化调整提高了居民财富积累速度,增强了居民资产配置意识。近三年我国个人可投资资产年均增速约16%,远高于GDP增速;2015年中国家庭财富总值达22.8万亿美元,预计2017年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来源地。中国居民资产配置由储蓄为主转向更多元的资产品种,2015年国内金融机构管理个人投资资产规模已达90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达23.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56%。居民资产配置的新需求直接带动了银行表内外各类资产负债结构的深度转变。

      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推动消费金融模式转变。居民消费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不足40%,这与世界主要经济体50%以上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居民杠杆率仅有39.9%,显著低于政府、企业和发达经济体水平,居民消费增长的空间很大。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同时,消费习惯与结构将向智能、绿色、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由此引导银行服务重点、服务领域、服务方式发生转变。

      重构资产负债表是银行转型改革的内在要求

      在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银行经营要素随之变化并产生谐振,成为推动银行重构资产负债表的内在动力源。

      ★ 利差收窄对银行资产负债表提出了多元化要求

      目前国内银行业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约为50%,存款占负债的比重约为75%,存贷款主导的特征非常明显,盈利增长高度依赖存贷利差。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入推进,银行利差收入增长压力明显加大,2016年前三季度,国内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2.24%,同比下降了29个基点,静态估算影响利差收入超过5000亿元。未来一段时期,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仍将持续发酵,国内银行还将继续面对利差收窄的压力。重构资产负债表是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保持盈利可持续增长的必行之棋。

      ★ 资本约束对银行资产负债表提出了集约化要求

      国内新资本管理办法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硬化了资本约束,国际上TLAC资本监管框架提高了资本要求,都意味着资本越来越成为影响银行经营发展的稀缺资源和重要变量。虽然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资本总体充足,但银行资产结构明显“偏重”、加权风险资产总量仍占总资产的六成,且扩张速度较快,对银行资本稳定和资本补充形成了较大压力。考虑到银行业正处于盈利增长的“平台期”,内源性资本补充的速度明显放缓,这意味着如果不调整资产负债表,资本对银行规模边界和利润增速将形成更大的制约。

      ★ 金融科技对银行资产负债表提出了新型化要求

      金融科技(Fintech)是金融和科技的高度融合,其外延涵盖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诸多领域。在我国,金融科技主要体现为互联网金融,近年来增势迅猛,渗透率高。2016年上半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5.5万亿元,同比增长近1.5倍。互联网理财规模接近3.5万亿元,是2015年全年的1.8倍。虽然银行业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互联网技术还只是金融服务的一种手段,互联网金融机构与银行之间总体上是合作共赢的。但如果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成熟,银行在信用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势被打破,那么互联网金融企业就可以平台化、场景化、移动化为切入点,深植客户生活,改变客户金融消费行为习惯,重塑金融运作模式,从而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运行机理、业务形态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

      ★ 风控压力对银行资产负债表提出了稳定性要求

      当前中国金融业呈现“两高”特点,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来源的比例高,贷款资产占银行总资产比例高,因而金融风险集聚在银行,突出体现为信用风险。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换挡、部分行业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银行贷款业务高度承压。截至2016年9月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76%,较2015年初上升37个基点,拨备覆盖率则下降近40个百分点,至175%。因此,要化解金融风险,核心和关键就是要改变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信贷资产占比过高的问题,淡化银行的顺周期性特征。

      ★ 缺口管理的压力对银行资产负债表提出了平衡性要求

      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和居民资产配置需求变化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近年来理财对存款的替代速度非常快。据估算,银行存款在居民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已经从90%以上下降为一半左右,银行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多地依赖理财等资产管理业务。但在存款加速出表的同时,由于资产证券化和贷款转让市场还不健全,银行信贷资产能够出表的比例非常低,可能只有4%左右。这种情况意味着:一方面,银行资产端不断膨胀,期限长且固定;另一方面,负债端稳定性降低,资金成本上扬。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流动性和收益缺口加大,成为推动资产负债表重构的另一压力来源。

      重构资产负债表的思路

      重构资产负债表是时代变革对银行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银行在新时期谋求更优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摆脱总量扩张的惯性和打破传统框架的约束,就要对资产负债表原有的逻辑关系和驱动资产负债表运作的动力体系进行系统化、深层次的改造,建立适应时代要求、市场要求、客户要求的低杠杆、轻资本、快周转、高回报的新的资产负债表。结合工商银行的探索实践,国内银行可从以下途径着手,实现资产负债表的重构再造。

      ★ 降低信贷依赖,提升多资产协同发展能力

      破解过度依赖信贷是重构资产负债表的“局眼”,使一子活,全局皆活。降低信贷依赖不是要收缩或停摆信贷,而是顺应经济变化趋势,转变资产业务发展理念,摒弃“速度情结”和“规模迷思”,打造多资产协同互促的更趋平衡、更可持续、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经营架构。

      一是要统筹信贷与非信贷、增量与存量,建立全量管理、并轨运行的融资架构。随着国家、企业、个人融资结构和行为的改变,传统的贷款主导和增量切入的融资模式难以为继,银行必须加快融资业务转型,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大融资”业务体系:一方面做强非信贷融资,加强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融资、理财投资、SPV直投等新融资手段的应用,使之与信贷融资一道,为实体经济、客户提供更为多元、更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另一方面,重视和用好存量信贷,实行与新增贷款的全盘规划和动态管理,使信贷资产整体流转起来,成为盈利稳定、质量优良、运行通畅的一池活水。

      二是要统筹被动与主动业务,建立层次多元、运行灵活的资产架构。相比发达国家同业,国内银行的非信贷资产往往是资金来源扣减信贷运用后的“轧差项”,缺乏主动性和稳定性,对冲信贷变动影响的能力较低。重构银行资产负债表,应合理发展各类主动型资产业务,提高投资资产、交易资产、同业资产和其他主动型资产在资产结构中的比重;应优化资金配置方式,按照边际贡献和风险水平对信贷和其他主动型资产进行整体规划,增强资产负债表运作管理的主动性,保持资产结构的多元稳健。

      三是要统筹表内与表外业务,建立表内外资产有机衔接、协同运作的资产架构。未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不断拓展和丰富其外延和内涵,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部分银行表外资产规模将超越表内,成为影响甚至主导资产负债表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因此,无论是从盈利还是安全、从经营还是管理的角度,银行都应当把表外资产纳入到资产负债表重构的大局中进行通盘考虑。总的原则是:在有效隔离表内外资产和强化表外资产风险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表外的腾挪空间,积极通过资产证券化、资产交易等新手段、新工具,实现表内信贷资产合理“出表”,更好地支持银行降低信贷依赖、优化资产结构和控制总体风险。

      四是要统筹投向与客户结构,建立新型信贷架构。重构资产负债表离不开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银行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信贷投向优化,把握国家战略改革脉络,加大信贷资源向技术创新驱动型、社会需求升级驱动型、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型新兴市场的倾斜配置,积极推进信贷结构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健康养老、现代农业为主的方向转移;一手抓客户结构优化,主动适应未来承贷主体变化,积极创新信贷业务模式,更好地服务于轻资产企业、PPP项目公司、长尾客户等类型更广、需求更为特殊的客户群体,降低信贷客户集中度,夯实信贷客户基础,增强信贷接续发展能力。

      ★ 创新负债管理方式,着力调结构控成本

      从负债端看,重构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重点和难点是要打破保守被动的负债业务发展框架,创新发展存款和主动性负债业务,拓展低成本资金来源,有效应对新形势下负债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和成本上升的挑战。

      一是转变存款业务方式。转变批发式的存款业务模式,实现存款产品化改造,丰富存款种类、结构,提高客户选择空间和资产组合配置能力。转变存款统一定价方式,根据客户价值贡献、利率敏感度等不同维度特征,实行差别化定价,提高存款定价吸引力。转变存款市场和客户定位,依托互联网等更为高效的渠道,加大对养老、医疗、新农村等新兴市场和长尾客户等潜力客户群的存款挖掘力度。

      二是稳步发展主动负债。积极适应新经济、新市场、新主体发展和理财化带来的资金分流趋势,突破单一币种、等客上门的存款发展理念,以全球视野管理负债业务。密切跟踪利率、汇率以及各类资金价格的变化,跨币种、跨国界、跨市场广泛灵活吸纳资金。深化同业合作和跨市场机构合作,扩大非存款性资金来源。稳步发展保本理财、大额存单等主动性存款业务,提升存款发展弹性。加快负债二级市场建设,增强负债流动性,拓展负债业务管理空间和管理效率。

      三是创新拓展低成本资金。充分把握渠道和技术变革条件下客户流动性、便捷性、安全性资金需求急速增长的趋势,改进短期资金管理模式,加强结算、支付、交易三类业务的平台、场景、产品体系建设,促进客户短期资金周转和有效沉淀,降低负债的平均成本。

      ★ 深化业务转型,加快新老动力转换进程

      降低信贷依赖固然是银行重构资产负债表的重要途径,但在信贷动能减缓的同时,还要善做加法,找到能够驱动银行稳健发展的新动力。应重点关注和拓展四大业务板块。

      一是做强零售业务。庞大的零售客户规模决定零售业务具有稳定器的功能,而零售客户间显著的个体差异又使得零售业务富含多元化的基因,可为银行重构资产负债表提供更大空间和机会。银行要在统一零售客户视图、把握客户真实信息的基础上,拓宽零售业务范畴,加快零售业务发展模式创新,深化零售产品、服务和渠道间的协同,构建起“大零售”的业务体系,通过优化对零售客户的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和资产配置方式,实现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深度调整。

      二是做优互联网金融。要把互联网金融轻资产、低成本、开放式等特征与银行重构资产负债表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全链条,加快推动业务转型和转变资产负债表运行方式,使互联网成为重构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突破口。要把互联网的便捷性、易获得性与银行业务、管理优势结合,大力发展轻资产、标准化、批量化业务,降低资产负债表杠杆;要把互联网的开放性与银行信用、信息优势结合,做大做强信息服务和信息中介业务,培育业务新动力;要把互联网的低成本、无界性与银行渠道、客户优势结合,创新业务、产品营销推广方式,支持和促进业务结构调整。

      三是做实大市场、大资管、大投行、大同业四大新“支柱”。近年来,这四类业务快速崛起,已成为银行资产和盈利增长的重要来源。未来应充分发挥这四类业务对资产负债表重构的拉动作用,着力提高专业化运作水平和形成平台效应:金融市场业务重在做大交易条线、提升交易能力,形成表内外资金顺畅流转的平台;资产管理业务重在做强多市场投资条线,变“通道”为直投,形成由持有资产向管理资产有效转化的平台;投资银行业务重在做强资本市场和新兴市场条线,突破“融资型”业务依赖,形成商投联动、投贷联动的平台;同业业务重在做强专营条线,发展主动型业务,以资产业务带动主动负债,形成机构间资产负债开放融通的平台。此外,还要依托四类业务在价值链上的联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改造资产负债表的强大合力。

      四是做大综合化业务。未来十年,将是保险、资管行业大发展的“黄金时代”。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旗下基金、保险等综合化条线规模普遍较小,证券、信托业务基本处于空白,综合化业务尚不具备担纲重构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能力。但长远看,随着经济金融要素在各类市场间的融合渗透,综合化业务将成长为带动银行资产负债表深层次改革的动力。银行可在监管框架内和风险可控前提下,不断探索完善综合化业务发展的战略构架,推动综合化业务与银行传统业务实现战略协同、营销协同和资源共享,通过做大、做强、做精、做专综合化业务,撬动资产负债表的调整。

      ★ 重构客户关系,从本源上改造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背后隐含的是银行与客户间的关系,重构资产负债表本质上是顺应客户的选择及行为,重构银行与客户的关系。银行应当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了解客户。银行业务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客户的需求,但把握客户需求变化的关键在于充分了解和认知客户。工商银行正在积极构建一个覆盖全集团各类客户、各机构、各条线的企业级数据库,我们以客户为中心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大幅度改造,打通全行信息通道,加快不同维度的客户信息的归集整合,实现对同一客户的统一标识、统一画像。同时配套建立对客户信息数据的全方位分析机制,这一工程将为重构客户关系夯实基础。

      二是重构客户服务模式。在对客户进行准确画像的基础上,银行应建立产品、服务、渠道、客户经理与客户间的完整对应关系,推动精准化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打通线上线下渠道、产品、服务链接,打破区域和条线分割,形成客户一点接入、全程响应、体验一致的一体化业务模式;探索加强银企互联等方式,深化与客户在经营、交易、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加快交易银行、供应链金融体系建设,增强全价值链深度服务能力。通过服务模式的优化改革,为客户调整资产配置提供更为便捷贴身的服务支持,同时合理引导客户的选择和行为,提高多产品渗透率,保持银行与客户资产负债表重构进程的同步和一致。

      三是再造与潜力客户群的关系。银行有庞大的客户群体,但实际挖掘利用程度不高,客户价值贡献集中度甚至远远超过“二八定律”界定的标准,这是形成银行资产负债表“刚性”和制约银行应对周期波动能力的重要根源。重构银行资产负债表需要优化客户结构,尤其要加强对无贷户、小微客户、个人客户等潜力客户群的培育和价值挖掘,对无贷户,应优化需求定位,加强组合营销;对小微企业,应建立全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对个人客户,特别是年轻客户,应加强新产品渗透。通过关系再造,使潜力客户成为新资产、新业务、新收益的重要来源和支撑资产负债表的新的客户极。

      ★ 加快配套机制建设,为重构资产负债表疏通脉络

      重构资产负债表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缕清改革方向与重点,还需要完善配套体制机制,以充分调动各级机构、员工的能动性和统筹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一是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市场化资源配置体系建设,加大资源向转型关键领域的倾斜投入,强化资源投入的效率评估,增强资源在银行资产负债表重构过程中的杠杆带动效应。二是完善新业务组织推动体制,对部分新业务,可探索事业部制等新型组织架构,增强新业务市场化、专业化发展能力。三是完善核算机制,建立清晰完整的新业务统计核算体系以及科学透明的收益成本分摊机制,促进新兴业务与传统业务、新业务不同价值链环节之间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为新业务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四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资本杠杆约束、加大新业务考核权重、加强专业指导,减小旧动力惯性和促发新动力形成。

      ★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为重构资产负债表提供保障

      重构资产负债表背后是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运行方式的转型,必须兼顾传承与创新、发展和风险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并前瞻性研判新经济金融业态下风险要素形成和演化的趋势及规律,尽快建立新资产、新业务、新客户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和应对体系,既要与信贷管理相互衔接,执行统一风险偏好,又要创新风险管理模式,不能用传统信贷管理观念和方法包打天下,加强全流程管理和系统控制,切实实现对跨界、跨境、跨市场风险的总体有效把控。此外,还要做好资产负债表重构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测试,在此基础上审慎规划资产负债表重构的方案和时间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重构资产负债表事关整个金融体系的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有赖于金融监管部门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统筹考虑商业银行贷款增量和存量移位额度,以全量融资的口径全面评估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程度与水平,鼓励银行优化信贷投向、探索新的融资方式,摆脱过度依赖信贷的发展老路;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和基础资产范围,配套完善风险出表机制,支持商业银行创新资产管理理念,增强资产流动性;在理财投资市场打破“刚性兑付”潜规则,使金融产品的定价充分体现风险溢价水平,纠正金融市场价格扭曲失真的局面;分类放宽综合化经营限制,在强化杠杆率监管和严格风险隔离的前提下,准允资本充足、风控能力强、管理规范的银行通过控股子公司的方式,稳健开展证券、信托等业务,促进优秀银行加快经营转型。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