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9日,全国人大会常委会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删除了存贷比这一监管指标。随后,银监会颁布了修改后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体现了修法意图,争议多年的存贷比改革终于尘埃落定。这对促进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增强货币政策效果。改革前,存贷比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关键指标,银行紧紧围绕存贷比指标配置信贷资源。每个月底,银行贷款伴随着存款增长而快速增加;每年3、6、9等季末月份,存款增长最多,贷款增长也最快。一方面,存款冲时点造成了整个市场流动性大起大落,虚增了月底等时点的货币增速,干扰了货币政策判断和实施;另一方面,贷款投放节奏完全按照银行“存贷比”情况决定,不能按照实体经济需要和货币政策导向平稳投放。而存贷比取消后,其约束作用降低,银行更多地根据央行“合意贷款规模”,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投放贷款,货币政策“指挥棒”的效果更加突出。
二是降低融资成本。改革前,为满足存贷比这一刚性监管指标,在月底等关键时刻,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定价、吸收“协议存款”等方式增加资金来源。特别是在资金脱媒大背景下,存款无法和贷款保持同步增长,为了满足存贷比监管要求,争夺存款的“价格战”此起彼伏。资金成本是贷款成本的核心,存款价格居高不下,贷款定价也难以下降。去年以来,央行多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而企业的实际贷款定价并没有出现同步下降,这也印证了资金成本对贷款定价的重要影响。存贷比取消后,银行不用为满足存贷比需要而吸收高息负债。资金成本的下降,将会从源头上降低贷款的定价。
三是促进差异化发展。此前,一直有一个“悖论”:一方面,认为银行发展模式没有特色,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坐吃利差的经营模式高度雷同;而另一方面,存贷比监管又要求银行必须有足够的存款作为支撑,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没有贷款就没有利润。存贷比指标是银行经营模式同质化原因之一。存贷比取消后,银行可以因地制宜地创新业务模式,专注自身最擅长的领域,打造差异化模式。比如,存贷比监管下银行发放贷款更多考虑存款的沉淀,由于中小企业沉淀率不如大企业,因此,即使中小企业贷款利差高,也难以让银行“一见钟情”。而存贷比取消后,由于不用顾虑存款压力,银行可以心无旁骛的拓展中小企业客户,通过合理风险管控和精细定价核算,既能获取可观的利润,也能支持实体经济。
四是理顺监管政策。此前,除了存贷比指标外,还有存款偏离度指标。存贷比要求时点存款保持一定增长(或者压缩贷款),而偏离度指标要求时点存款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月底时点存款不能超过日均3%)。银行必须要权衡利弊关系,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存贷比和偏离度这两个指标中求得“最大公约数”,既要保证存贷比指标合规,还要控制偏离度达标。存贷比指标取消后,银行为了确保盈利指标,也不会为了满足时点要求而去“冲时点”。银行可以专心致志提高存款质量,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流动性。
在新办法中,存贷比指标仍是监测指标,当出现大幅波动时,监管部门会对银行提示风险;同时,从巴III中引进的“流动性覆盖率”指标,敏感性、前瞻性更强,更能精细化计量流动性风险。因此,存贷比取消后,也不必过于流动性风险。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总行)
文章系作者投稿,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