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张晓燕:金融业必须经过反复实验、持续演进才能实现融合和改变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8-12-13 18:39:01 清华五道口 电子银行 原创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8-12-13 18:39:01

    核心提示张晓燕强调,金融科技在提升传统金融行业效率、用户体验,推动行业发展、盈利,优化行业运作的同时,风控的难度也在加大,有效的风控成为了一个更大的挑战。

      中国电子银行网讯 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联合近百家成员银行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电子银行年度盛典12月13日在京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聚焦银行金融创新”,包括行业协会领导、银行高管在内的300多位业内精英齐聚峰会。《2018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同步对外发布,中国电子银行网全网络直播报道此次论坛。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张晓燕教授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张晓燕教授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张晓燕教授出席本次论坛并以“科技推动下的金融创新”为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张晓燕表示,金融的本质是服务,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个人、服务于国家,能够把资源达到优化的配置,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提高服务的质量,本身并不会改变服务的本质,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在多个领域已位于行业前列。

      随后,张晓燕从学术研究的层面对以网贷、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网贷方面,中国P2P平台交易额和数量远高于欧美,2015年—2017年,中国P2P平台累积借贷总额4.5千亿美元,是美国P2P平台借贷总额的10倍,但伴随中国P2P平台迅猛发展,平台的跑路、信贷违约事件也不断爆发,如今存活的平台仅一半左右,将来希望平台在严监管环境下获得可持续增长;

      大数据方面,央行征信局大约只覆盖中国1/4的人口,大数据征信利用互联网留痕,能有效满足P2P借贷、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保险等金融业态身份识别、反欺诈、信用评估等需求,发展前景广阔;

      人工智能方面,人工智能已经应用于智能投顾领域,在帮助客户分散风险、获得更高的收益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借鉴于别的发展中国家智能投顾平台利用算法交易时鼓励过多交易,中国智能投顾行业往前发展时需要注意规避此类问题;

      区块链方面,银行和互联网巨头都在积极参与区块链技术开发,中国在区块链技术上有很大优势,一直处于世界行业前列,2017年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前100名中49家中国企业入榜,前10名中8家企业来自中国。

      最后,张晓燕强调,金融科技在提升传统金融行业效率、用户体验,推动行业发展、盈利,优化行业运作的同时,风控的难度也在加大,有效的风控成为了一个更大的挑战。金融行业的升级必须经过反复试验、持续演进才能实现融合与改变,其中需要行业、监管及投资者的共同努力。

      
    以下为发言实录:

      张晓燕:

      非常高兴来到今天的盛会现场,我今天讲的是“科技推动下的金融创新”。我们先开始回顾一下什么是金融,什么是创新。

      先从金融开始说,金融就是Finance,包括投资、融资、借贷几个方面。Technology就是技术、创新,包括移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我们在这里讲Fintech就是金融创新。我先强调一下,金融的本质是服务,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个人、服务于国家,能够把资源达到优化的配置,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提高服务的质量,但它本身并不会改变服务的本质。我今天先开始跟大家讲一下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现状。

      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建立了一个数据库——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数据库。截止到上个月月底数据库已经记录了17000多家金融科技企业的情况,其中,融资事件大概有5000多起,融资的金额达到4000亿人民币,接近5000亿人民币,可以说,我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体量是非常可观的。我给大家列了一下主要的几个细分的领域: P2P网贷企业最多,达5000多家;然后是金融信息服务企业,就是利用大数据等等之类提供信息服务的企业;再往下是互联网资产管理、互联网消费金融等等,这些就可能牵涉到一些比如说投资领域的资产管理的行业,比如说智能投顾;再往下是金融的基础设施,一些区块链之类的细分行业。所以,咱们国家金融科技行业发展量已经很可观,细分行业也比较细致。在全球发展又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来自毕马威2018年Fintech前一百的排名显示,前十名的排名当中,第一名是蚂蚁金服,第二名是京东金融(最近改为京东数科),第三名是Grab,第四名是百度金融(度小满),第十名是陆金所,前十名当中中国已经占据四家,在前一百名当中中国占据11家,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可以说,中国的金融科技走在了全球领先的行列。
     
    我想从网贷、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几个细的层面把金融科技这一年的研究和学术进展跟大家说一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网贷平台开始,我把它的名字起名为科技推动金融之一——传统银行和新银行。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有几个,学术界也最关心同样的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是:第一,传统银行和新银行网贷平台是竞争关系还是互补关系?第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咱们的传统银行和新的银行,它们的关系有什么不同?第三,就是咱们很在意的普惠金融的问题。澄清一下,我今天讲的论文不是一般的论文,这些论文是2018年已经被全球顶尖金融杂志接受发表的论文或者是顶尖金融科技研讨会上宣讲的论文,这真的是严谨的学术研究,不是道听途说的微信的段子。

      第一篇文章的作者唐欢来自于巴黎高等商学院,她论述的主要点是传统银行和新的网贷平台,它们是竞争关系还是互补关系?用的数据是美国2009年到2012年的数据,有9万个数据点,是很严肃的学术文章。背景是什么?大家知道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的银行业监管都在加强风控,在美国也一样,银行监管开始加强,我们在右边放了两张图,两张图显示了传统银行和新兴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网贷平台之间的关系,竞争还是互补。第一张图是竞争的关系,它的横轴就是银行潜在的客户的信用分,银行从信用比较低到信用比较高,蓝线是银行的客户。如果网贷平台侵略了银行原有的客户就会全方位地进行侵略,所以从下面开始崛起,然后慢慢地占领传统银行原有的客户。右边这张图是互补,互补是什么意思?银行可能会比较偏好于信用分数比较高的客户,网贷平台会服务于这些信用比较低的客户,在这种情况下,网贷和银行的关系其实是一个互补关系。唐欢用了这四年的数据,发现了什么呢?她发现了既有竞争关系又有互补关系,对于信用分数比较低的客户,这是在美国,每个人基本上都有信用分,对于信用分数比较低的客户,网络平台是银行业务的竞争对手,在图的左端,网络银行确实竞争抢了一部分银行的客户。对于小额贷款,因为银行比较不灵活,发小额贷款比较不利,在美国,所以网络平台其实是补足了银行的短板,这是第一篇美国的网贷市场。

      欧洲的网贷市场,这是德国的网贷,他们更在意的是说新的银行取走了我们信用最好的客户、最上面的客户,还是取走了我们最下面信用不好的客户?发现了什么呢?德国2010到2014年的数据三万个数据点显示,欧洲2008年以后对银行业也加强监管,监管对银行是有一定的成本的,在成本增高的时候,网贷平台的贷款会增加,银行贷款会减少。但是网贷平台在德国带走的客户更多的是下面高风险和低质量的贷款。所以在发达国家他们是觉得很明显地看见新的银行带走了传统银行的客户,而且尤其是那些信用分不好的客户。

      那么在中国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是我自己写的文章,所以我很清楚,这是我们2018年的论文,也是得了今年最佳论文奖的论文,我们是研究中国的网贷平台,咱们的数据是2010年到2017年,其实已经到2018年的2月份,我们关注了6000家平台,有12万个数据点。我们看看左边的两张图,我在很多国际会议上都已经展示过,大家都很惊讶,左边这张图是贷款数额,小的是美国,高的是中国,中国P2P平台累计贷款总额在过去三年,即2015到2017年达到4.5千亿美元,超过美国同期的10倍。中国的平台总数是5000多家,接近6000家,美国的总数是100-200家,所以大家看到这个民族自信心一下子就增强了,但是我想说一下这是不一样的,在发达国家,他们银行业非常发达,它的渗透非常深刻,所以在那些地方做网贷平台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在咱们中国为什么网贷平台发展得如此之快?我列了两个小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投资者的钱并没有一个特别好的去处,缺乏可以替换的好的投资渠道。另外小微企业和个人借款比较困难,所以有这个需求、有这个供给的话,这是为什么网贷平台成长特别迅速,在发展中国家成长特别迅速。之前两位嘉宾说了传统行业感到了危险,但是他们成长确实特别迅速。但是硬币的另外一面就是你发展得很迅速,你的风险就会很高。这张图说的是从2011年到2017年,我们一共大概6000家平台,大家可以看到大概一半已经没有存活,就是已经消失了,而且在消失的过程中牵扯到大量违法,出现了一些违法跑路、违约的现象,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所以我想监管的领导也一定知道咱们之前从野蛮生长到标准化、到严格监管这中间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在文章里面着重点是说如果你是普通的投资者,我会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建议投资什么样的网贷平台比较合适,我们发现国企平台交易量很大,对中国的投资者特别有吸引力,违约率更低,存活的可能性更大,这就是我对于网贷平台在全球发展的一个大概的讨论,大家可以看到,在发展中国家,新的银行发展的机会要比发达国家多得多,带来了很多的风险。

      第二个小点,大家也比较熟的一点就是科技推动金融创新的第二点,是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的发展在中国也是有大量的成长空间,为什么?还是一样的原因,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征信体系都不是很健全,央行征信局大约只覆盖中国1/4的人口,举一家公司为例,百融金服本身就覆盖了6.1亿人口,所以在中国大部分人是没有中央征信的,覆盖是不太彻底的。左边的图包括央行征信,企业征信,个人征信。大数据征信发展的前景是非常非常有盼头的,因为它覆盖的人群非常广泛,能够采用的信息特别多,应用的场景特别丰富,信用评估很全面。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这个大数据征信真的有用吗?所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讲一篇2018年的另外一篇文章——数字足迹的信用评分,这篇文章来自德国,是法兰克福大学的Berg写的,用了过去两年的27万个数据点。他们的结果是很明确的,他们在进行违约概率预测准确度研究时,看了银行信用评分,单用数字足迹的评分(所谓的数字足迹就是你点了什么外卖、买了什么书、平时买什么东西、花了什么东西,当然也包括你在网贷平台上的违约等等。),还有两者都用。研究发现,如果单用银行信用评分准确率大概是67%、68%,单用数字足迹的评分趋近70%,如果两者都用的话准确率趋于73%,所以这个想说的点也很简单,大数据征信确实是有用的,即使在发达国家,有完善的信用体制,比如德国,它也是同样有意义的。

      快要结束的2018年我个人觉得最让我注意的一个领域是人工智能,我在这里跟大家简单讲一下人工智能的金融创新以及大家的发现。我老本行是做投资的,所以我这里主要会聚焦于智能投顾,我会讲被动投资、主动投资以及机器学习能不能打败专业的投资人。我先跟大家讲一下智能投顾,其实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做这样的尝试,在美国、在欧洲这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他们怎么做呢?一开始会做客户的分析,他会进行一个用户画像,知道你是风险偏好还是风险规避,对你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投资组合选择,然后进行交易。一段时间以后帮你进行再平衡,帮你进行税收规划,这是在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退休基金管理办法。好处在哪儿?很明显,用户画像、个性化服务。第二个是分散风险,个人投资者有的时候尤其像中国,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个人投资者,往往会采用一些赌博的心理去投资,不会分散风险,这个会极大分散风险。在美国还有税收优化,因为每个人会交个人所得税,会选择一些帮你规避税,少收税,中国税收制度的变化正在进行当中,将来也会成为很重要的因素。在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行业——智能投顾,在发展中国家能不能够真正地带来好处呢?一篇文章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他们做的是印度的智能投顾,问的标题就是这是一个馅饼还是一个陷阱?马里兰大学的学者收集了印度一家智能投顾平台,从2015到2017年的86万个数据点,发现了什么呢?他们发现智能投顾平台是有好处的,好处在哪儿?对于持有股票小于5只的投资人,智能投顾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散风险,也帮他们提高了他们的收益率,降低了组合的整体风险。他们也能够避免一些投资的偏差,比如说你只喜欢投名字里面带6、带8之类的行为偏差,但是它的陷阱在哪里?智能投顾的平台如果说你已经很分散风险了,他们会鼓励大家去更多地交易,因为他要赚取佣金,他会过多交易,而且他们时不时地会打广告,把其中的某一只股票吹得天花乱坠,大家就会狂往里面投钱,就有点圈钱的意思,所以那部分是陷阱。所以我还在拭目以待,在咱们中国智能投顾这个行业往前发展,咱们要接住馅饼,规避陷阱。这些都是被动投资,主要在于分散风险。

      关于主动投资,我今年最让我兴奋的一篇文章是我今年7月份看到的一篇文章,来自芝加哥大学的修大成教授,他是做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他想知道除了被动地去投风险,被动地分散风险我们能不能用机器学习的办法、人工智能的办法打败专业的投资人呢?他用了美国1960到2017年的数据,400万个数据点,用机器学习来选股,大家看到这张图里面三个线,那条黑线从1987年开始是标普500,那根黄线是说我选股我去买,大家可以看到标普过去30年累计收益率是200%,按大成的这种做法,不是从未来看过去这样倒着看的,是机器学习一点一点从过去学到现在再做规划的,发现三层神经网络选股收益率达到781%,这条绿线是说这些股票是不要买的,是应该做空的,如果做空了表现同样好,我当时看到这样的结果以后唯一感受就是太好了,好得让人不敢相信,但是现在在美国的话,很多家投资基金已经开始用机器学习,而且也确实做得比较好的成就。所以我对咱们国家的机器学习拭目以待。

      最后一小点我想讲一下区块链的应用和发展。我先从央行的一篇工作论文开始讲,区块链褒贬都很多,我想把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分开,他们不是一回事。央行工作论文的指导是什么?不涉及Token,只有区块链的话,我们是鼓励应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的,涉及非公开发行交易的Token是鼓励应用,应该是中国互联网巨头的主要发力点,但是对于涉及公开发行交易的Token,我们是要谨慎对待,而且有可能会清退,这是整个大概的指导方向。大家可能会问加密货币真的那么糟糕吗?我给大家讲一个比较有趣的文章,这篇文章是2018年悉尼大学的Foley写的,加密货币是天使还是魔鬼,左边的图是丝路网站,用的是全球加密货币交易数据2.2亿个数据点,他们发现接近1/4的用户和每年一半的交易同非法活动有联系,所以确实是证明加密货币是有一些毒性的,其他加密使用会减少比特币使用者的非法活动。我并不想讲加密货币,我想讲中国在区块链发展上面的优势,我们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做了这么一个统计,我们统计了2017年全球专利数量,因为2018年还没有出来,大家可以看到,专利数额第一名的是阿里巴巴,第二名是Bank of America,第三名中国人民数字货币研究所。咱们在区块链的投资是非常巨大的,我相信还有更美好的明天等着大家。

      我刚才跟大家讲了很多,其实我就是跟大家分享一下2018年学术界在研究领域的发现,跟大家讲一下我们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但是总而言之,这是我的结论,金融科技为金融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风险,这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金融科技提升了传统也的效率,提高了他们的体验,优化了资源的配置。但是就像前面两位嘉宾提到了,有效的风控变得是一个更大的挑战,而且监管的难度也变得越来越高,我对大家的寄语就是金融行业的升级必须经过反复实验持续演进才能实现融合和改变,其中需要行业、监管以及投资者的共同努力。其实我还是非常盼望2019年大家能够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实现能够持续的增长。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