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区块链2.0的尴尬:媲美电气化的智能合约只能用在金融领域?

    孙副社长 来源:巴比特资讯 2018-12-05 08:47:55 区块链 区块链2.0 区块链
    孙副社长     来源:巴比特资讯     2018-12-05 08:47:55

    核心提示为什么很多人对区块链应用于金融行业这件事有这么大的情绪?

      相信很多区块链从业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别人问起“区块链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时,当你费尽心机地解释给他们后,很多时候会得到这样的回应:“哦~区块链原来也不过就是这样啊。”然后回头在网上炸一个大标题:“区块链的最大应用就是金融”,下手比较狠的,还会直接来一句“区块链的最大应用就是币/圈钱”,隔着屏幕,都能感觉一股子浓浓的不屑之气扑面而来。

      为什么很多人对区块链应用于金融行业这件事有这么大的情绪?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潜规则:那就是在经济社会中,“干金融的”和“干实体的”经常会相互瞧不起,“干金融的”经常会觉得实体产业者总琢磨那些不挣钱的行业细节,扯没有用的行业八卦,而“干实体的”则会觉得金融从业者净玩虚的,一线情况什么都不懂,模型里的各种变量错误连篇。尽管从理论上讲,各行各业之间并无高下之分,但在实际情况中,社会的舆论其实总体来说更倾向于实体从业者,一方面这些领域营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金融从业者容易给人一种“西装革履呆在办公室里不干实事”的感觉,所以,虽然很多人在从金融市场中赚到钱后,经常会连呼“真香”,不过在内心深处,他们其实对看上去更为勤恳、利润率又相对较薄的实体产业者会抱有更多的同情心,而这种情绪的另一面,就是对金融行业的不屑,由此衍生出了上文中“区块链的唯一靠谱应用也就是金融”这样的评论。

    图:产业从业者与金融从业者之间微妙的关系
    图:产业从业者与金融从业者之间微妙的关系

      从这点来看,目前实体产业中很多细分领域的从业者对区块链技术的反应,其实是有深刻的社会与历史原因存在的。然而客观的说,就算现阶段区块链最大的应用是金融、甚至仅仅是融资,难道又有什么值得羞耻的吗?要知道,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央行发放的资金没法准确地流到最需要资金的细分领域里,比如说房地产拿走了制造业的钱,那如果区块链能够改善这个问题,难道不是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从而促进就业、稳定社会做出了贡献吗?

      所以,在今天《区块链应用三部曲》的系列文章中,我们将延续上一篇《区块链1.0的局限:为什么你的解决方案总是溯源?》的话题,跟大家讲讲区块链2.0的最主要落地方向——也就是“区块链+金融+其他行业”,同时利用“双线理论”,来探索一下区块链2.0有无利用在其他垂直领域的可能。

      1、匮乏的基础设施:当下的智能合约≈20世纪初的电力

      让我们继续上一篇文章的内容。随着Vitalik和BM把智能合约与区块链进行结合,将其技术特点从“不可篡改→确保信息精准度”的链条上增长了一环,变成了“不可篡改→确保信息精准度→交易交涉自动化”之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落地场景也迎来了一个大的扩展与突破。可以这么看:区块链1.0“不可篡改”的特性,很多时候只能被用于向上下游溯源的场景,跟工业1.0中主要应用于交通运输的蒸汽机差不多;而区块链2.0的“智能合约”,由于它能够实现一个“经济运行自动化”的作用,所以从理论上讲,这项技术组合可以被应用到经济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与工业2.0中电气化技术可被应用于N多的实际场景颇为类似。

      然而,正如同发现电磁感应原理不代表社会立刻就会进入到电气化时代一样,智能合约被证明可以在区块链之上实现,也并不代表人类立刻就能进入到“经济运行自动化”的时代。至少就目前来看,智能合约还处于一个比较早期的发展阶段,在应用到现实中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基础设施的限制,就如同当年的电力一样。

      众所周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工作与生活中用上电,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要素:一方面,发送电设施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了电能,例如火电厂是“化学能→电能”、核电厂是“原子能→电能”、水电和风电则是“机械能→电能”;另一方面,各种家用电器把电网传输过来的电能转化为了我们需要的能量,譬如电灯是“电能→光能”、洗衣机是“电能→机械能”、空调是“电能→内能”,这两个主要环节少了任何一个,人类的电气化就难以实现。

    图:电力的利用过程
    图:电力的利用过程

      智能合约也是如此。这项数字化技术的运行原理理解起来并不算难,其实跟计算机程序中的“if A then B”颇为类似。而正如我们需要发送电设备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再用家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能量一样,我们同样需要一些设备把现实世中的A条件映射到数字世界,再用另外一类设备把数字世界中的B给映射回现实世界中。但关键在于:目前各行各业这类类似于发送电设备和家用电器的、用来打通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设施(譬如物联网)并不完备,所以导致现在的智能合约就相当于是20世纪初期的电力一样,前途固然广大,但现有的基础并不支持其能够起到很明显的社会改造作用。

    图:智能合约的利用过程
    图:智能合约的利用过程

      不过,在众多的行业当中,有一个垂直领域却颇为出人意料地率先与区块链行业进行了结合,而且可行性还很高,这就是金融。

      2、产业经济线:为什么金融能够率先成为智能合约的试验田?

      在区块链应用领域有这么一句话:“区块链也许没必要人人懂,但财务主管必须懂。”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其实反映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自从区块链这个词在2015年左右时被提出以来后,它似乎天生就携带了金融的基因。最初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主要应归因于区块链的首款前端应用——也就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它们对于法定货币的冲击,给很多人留下了“区块链是一种金融科技”的感觉。

      然而,随着联盟链(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无币区块链”)的出现,人们随即发现:即便是没有数字货币的存在,区块链依然是会跟金融打得火热——近期,笔者在某区块链媒体上连载了一个关于互联网中心化大厂区块链布局的系列文章,写完之后便发现:包括BATJ在内的各路互联网巨头,它们虽然不被允许发行数字货币,但放眼望去,这些联盟链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也依然是金融与货币。其中就包括了现在联盟链最拿得出手的应用——区块链发票。

      为什么金融与货币会成为区块链最先落地的领域,不管有币无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需要跳出“区块链”本身,转而去观察金融这个产业。事实上,纵观整个数字领域,即便是在“互联网+”,金融也是最先与其结合的行业之一。而具体的原因则是:与其他行业不同,资金流动的本质并非物资的转移,而是信息的传递。

      为了方便各位读者理解,笔者在这里举个例子:假设A与B进行交易,A转账给B100元,这个资金流动的过程,其实并不是像其他物流一样真的有货物在运输:比如说一张纸币顺着网线嗖一下爬过去了,而是A与B的银行账户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了改动:A的银行账户上减去100元,B的银行账户上加上100元。也就是说,所谓的“资金流动”,其本质不过是“信息变动”而已。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是人类跨地区资产保管能力提高(锚定资产相同,银行信息互通)和信息记录存储能力(手机等移动记录工具普及)与活动范围实现匹配的一个结果。

    图:数字转账的过程并非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样
    图:数字转账的过程并非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样

      事实上,当回顾货币历史的时候,我们便不难发现:在人类发展非常早的早期,个体活动范围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一些部族内部其实就是这么进行价值转移的,比如说那个知名的“雅浦岛石币”——人们并不会真的扛着石头去买东西,而是会在石板上进行相应的信息标记,表示所有权的易手,跟现在的电子汇款有异曲同工之处。毕竟石币就保存在岛上限定的地点,而且居民的活动范围也是被狭小的海岛所局限。

      这样看来,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带着实物货币和纸币来回跑的交易模式,它其实反倒像是人类资产保管能力和信息记录能力在没跟上活动范围扩张速度的情况下的一个临时手段。举个例子:比如说在18世纪,一个欧洲商人想到亚洲去做生意,他必须带足量的黄金,否则没法证明自己拥有财富,毕竟他跑得实在太远,所以即便是在欧洲银行里有财富记录,当时的亚洲人也会因为信息闭塞而不会承认,而即便是20世纪下叶,银行之间信息畅通,消费者在购物的时候,也缺乏一个随时随地可以直接跟银行数据库交互的入口,所以依然是要带纸币出行,在用纸币进行多次的小额支付之后,最后把手里的钞票一次性存进银行里。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手机移动支付的普及,这两个问题现在都已经得到了解决——你在银行里的财富现在可以在全球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得到承认,而你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钱包来修改自己账上的数据。

    图:雅浦岛石币的理念与现代金融转账有共通之处
    图:雅浦岛石币的理念与现代金融转账有共通之处

      毫无疑问,“资金流=信息流”的本质,使得金融与货币首当其中地成为了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最先结合的细分领域,毕竟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存在的,那进行账本信息的修改自然是易如反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资金在互联网上的流动几乎无需任何的专用硬件,仅仅依靠手机电脑这样的通用设备,外加一些包括网关在内的安全设施就可以轻松完成。事实上,当我们纵观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历史便不难发现:在早年网址之家、搜索引擎、聊天软件这种“信息交互”类产品大行其道时,电商支付因为实现了与物理世界的交互,给人一种“助力实体经济”的感觉,但实际上仔细研究下来便不难发现,电商支付其实做的也是“信息交互”的事,只不过相关企业的创始人早就看透了货币与财富转移的本质就是可以高度电子化的账本修改,而实物类的钱币存在必要性正在逐渐降低,所以才研发出了相关的产品,最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创新感。

    区块链2.0的尴尬:媲美电气化的智能合约只能用在金融领域?

      3、场景观察:当繁琐的金融业务实现一站通

      在了解了为什么“区块链+智能合约”最可能通过金融行业来助力产业经济之后,我们来看相关的案例。在前面笔者已经提到过,所谓的“智能合约”,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在经济社会中,交易与交涉行为的自动化。所以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它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结合,大部分体现为“if A then X给Y转账”,其中A一般为金融行业中比较繁琐冗余的、可以电子化的多个步骤。具体来说,“区块链+智能合约+金融+实体经济”组合的方式包含了以下几种:

      1)跨境支付。

      有过商品外贸经验的朋友们应该都有所了解:高昂的手续费和漫长的转账周期一直是跨境支付的痛点。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外汇管制政策的问题,更是由于现有的跨国清结算系统(SWFT)是一个非常低效的组织。首先,人们需要经过代理行建立关系,比如欧洲的代理行要通过欧洲SEPA 转账系统进行转账。同时中间方之间也需要相互建立信用关系。由于中间代理层级多就产生了延时问题,跨境汇款经常需要2~3个工作日的时间,资金的流动性由于延时大幅度下降。二是费用问题。汇款费用贵的原因在于基础设施方面: 固定费用、金融伙伴、审核制度、全球机构和运行一个全球的支付网络。而“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使得银行和银行之间可以直接打造点对点的支付方式,省去第三方金融机构等中间环节,通过智能合约来制定个性化的放款条件,一旦条件触发,便可以实现资金流动。从而实现全天候支付、实时到账、提现简便以及没有隐形成本,有助于降低跨境电商资金风险及便捷性需求。

    区块链2.0的尴尬:媲美电气化的智能合约只能用在金融领域?

      2)资产证券化ABS。

      ABS是目前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一种金融操作,而其与区块链也存在很大的结合空间。需要指出,这里的“结合”并非是将资产代币化,而是利用智能合约,实现加速清偿和违约事件的实时判断。也就是说,如果有底层资产的财务动态表现触发了加速清偿或违约事件等条件,合约条款将被自动强制执行,并将加速清偿或违约事件实时通知各方,使处置工作能及时和透明地展开。例如:在循环期内,若底层资产余额连续30日未能达到特定阈值,此时智能合约将自动执行,触发加速清偿事件,并提前进入项目摊还期。而且项目参与方——计划管理人、托管机构、资产服务机构——都将同步接收到加速清偿通知,并同步启动相应流程。另一方面,智能合约还可以辅助计划管理人实现每日循环购买、自动对账,简化投后管理工作,缩减管理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区块链2.0的尴尬:媲美电气化的智能合约只能用在金融领域?

      3)保险行业的自动化赔付。

      在大约十几年前,坊间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人卖保险,全家都丢脸。”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偏见已得到较大改善,但它背后仍然折射出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国的保险赔付占灾害损失比重远低于国际上30%的平均水平。这其中的原因,与传统保险的加入、举证、验证成本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在出现重大责任事故后,本来寄以厚望的保险公司居然拒绝赔付,自然让人对这一行业印象直线下降。而智能合约的出现,则有望让被保险人摆脱这一限制,只要理赔条件触发,赔付与放款过程就会立刻由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来执行,无须任何中心化机构的审核。举个例子:乘飞机的延误险,当投保乘客信息、航班延误险和航班实时动态均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存储在区块链上时,一旦航班延符合赔付标准,赔偿款将自动划账到投保乘客账户,保单处理十分高效,保户不需要跟工作人员费口舌举证、争论计赔时间等问题。再如车险,智能合约可以记录相关政策、驾驶记录和驾驶员报告,如果互联网车辆在发生事故后,满足理赔的相关条件,智能合约将会立即执行索赔。

    区块链2.0的尴尬:媲美电气化的智能合约只能用在金融领域?

      4、数字技术线:物联网短期内恐难大规模落地

      总体来说,在金融领域,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推进还是比较顺利的。这方面的频频捷报,使得人们对数字技术拉动经济的预期骤然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双十一交易额的连续冲高,更是大大冲击着人们的认知,就如同比特币的价格暴涨让人们注意到区块链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便把目光转向了金融以外的其他行业。在他们看来,金融这么中心化的硬骨头都能啃的下来,还有什么是我们做不到的?

      于是在2015年,我们便看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一数字经济的顶层设计,其中提到要“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给人一种产业数字化浪潮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然而很可惜,从后面的情况来看,这些突入其他细分行业的互联网与区块链先驱者们,很多都是志在必得地进场,灰头土脸地离开。不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实在过于低估了自己所面对的行业的数字化难度,或者说得准确一点,是高估了自己此前所完成的“金融数字化”的难度。那种感觉,就跟某支球队险胜一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落寞老牌劲旅之后信心爆棚一样,还真的以为自己的实力已经可以跻身一流行列,结果遇到真正的强队,就会被分分钟教做人。

      图:没错,“互联网+”的共识正是来自于节节冲高的双十一交易额(图中为阿里),正如同“区块链+”的共识是来自于2万美元的比特币一样。

    区块链2.0的尴尬:媲美电气化的智能合约只能用在金融领域?

      具体来看,金融以外的很多行业之所以很难进行数字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方面除了研发软件产品之外,还要花很多的时间在硬件等重资产的采购和投放上。毕竟,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智能合约“if A then B”的完成,需要专用的设施来实现A从物理世界中的输入,以及B从数字世界中的输出。金融由于资金流本身就是信息流的特性,依仗着手机和电脑等通用的电子设备实现了这一点,但其他行业就远没那么幸运,无论是相关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以及与之配套的供应链、交运、占地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难题。而这却正是很多互联网和区块链领域的轻资产精英们所不擅长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几年,科技公司在每一次进行物联网重资产的投资时,都伴随着股东和观察者们的无限争议。远的不提,就拿最近几年业内热度颇高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网购、共享单车)来说,这其中的后两项,都跟重资产数字化有关——网购需要铺设高效物流、共享单车需要投放大量单车,而相关的投资,也遭受了非常大的争议和阻力:京东和亚马逊依靠着创始人极高的企业内威望和执行力,才下决心斥巨资建造了数字化的物流线,由此承受了多年的亏损、直到现在这两大巨头”功成名就“之时,是否应该继续扩张并升级物流设施,仍然是股东们争论的焦点。共享单车就更不用说了,打从诞生起,就一直处于社会舆论的漩涡中心,就没有人能说得清,企业在单车这种重资产上花多少钱才算是合理。少了分分钟被竞争对手挤垮,多了的话又有浪费之嫌,而且还会招来监管部门的注意。随着现在共享单车行业陷入整体性危机,相关资产的处理问题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毕竟跟烂尾的软件不一样,废弃的固定资产由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特性,它所引发的视觉冲击和社会争论是非常之大的。

    图:共享单车现在留给社会的更多是争议
    图:共享单车现在留给社会的更多是争议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产业数字化的道路上,绝大多数公司在投资重资产的时候,态度都趋向于越来越保守谨慎——如果号称“新四大发明”的、最成功的重资产数字化案例也不过如此,那其他的后来者又能做到什么程度呢?谁敢保证自己会是下一个亚马逊、京东、Mobike和ofo?毕竟我们不要忘了,产业数字化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变现途径,要么你能够在资本运作方面找到接盘侠,要么你能够在企业经营方面盘活收集到的大数据,然而在资本运作方面,随着创业“黄金十年”趋向终结,现在的风投在收购公司上已经越来越谨慎,大数据公司的估值早已不复当年,甚至更多的时候干脆就是有价无市;至于在企业经营方面,产业数字化所收集到的大数据如何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就更难说了,按照标准的流程,产业数字化的变现途径应该是“铺设物联网→获得大数据(物理世界进入数字世界)→数据自用/加密交易→打磨AI解决方案算法变现(数字世界改善物理世界)”,但问题在于:现在数据的加密交易和AI解决方案技术不成熟,这使得数字世界很难反过来改善物理世界,而上面的盈利链条也就无法成立。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资本运作和企业经营两条路径都很难获得预期收益的情况下,科技公司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投资铺设物联网设施的意义真的不是很大。由此,其他行业何时能够变得像金融一样高度数字化,从而能够与“区块链+智能合约”进行顺利对接,也是一件很难预测的事,就现在来看,笔者看不到绝大多数领域短期内进行大规模重资产数字化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可预期的一段时间里,“区块链+智能合约”还将应用在以金融为主的细分领域,而暂时不会扩张到其他行业,毕竟即便是上面的两项关键技术(大数据加密交易和AI解决方案)明天就出现重大突破,要让它们实现商用并将利益通过相关的链条传导给投资物联网的企业,也是需要一个传导的时间差的。

    区块链2.0的尴尬:媲美电气化的智能合约只能用在金融领域?

      5、尾声:数字货币或是体现区块链真正价值的唯一希望

      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不容乐观,对于区块链的拥趸们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这标志着之前被人们众星捧月的这项数字技术、及其如影随形的智能合约,现在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它无法像传统的科技一样,能够等着物理世界的信息映射到数字世界中,至少在金融行业以外的领域很难,这也是很多声音目前非常看空区块链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很少有人想到,区块链有一个跟这些人之前见到的所有黑科技(包括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内)最大的不同。事实上,我们仔细回想一下便不难发现:无论是传统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它们都是在产品出来之后,才普遍获得社会的认可的,在此之前,当它们仅仅以一个概念存在的时候,并没有太高的关注度,而区块链却不然,与其他各项技术相比,它可能是唯一一个还处于空气状态、或是没有爆款产品出现的时候,就吸引了如此之多社会目光、或者说影响了物理世界的新生技术,那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答案很简单:数字货币。

    区块链2.0的尴尬:媲美电气化的智能合约只能用在金融领域?

      而这正是区块链最为巧妙的地方所在:它是数字领域唯一一个不用物理世界映射、仅凭自身特点就能够影响外界的技术,可以说:能否恰当地使用数字货币,是决定区块链技术以及行业成败的关键点之一:用好了,区块链技术就会从实验室里破门而出,主动改造传统商业的组织形式与生产关系;用不好,则会变为一个展览物似的奇技淫巧,像VR和AR一样只能活在游戏行业的小圈子里。那么,数字货币要怎样才能拯救低迷中的区块链呢?这项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数字化技术,难道真的只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吗?这一切的答案,都将在我们下一期的《区块链应用三部曲》之三中,予以最后的揭晓。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