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做到这三点,银行才算真正开放

    来源:一本财经 2018-10-29 18:03:14 开放银行 数字金融
         来源:一本财经     2018-10-29 18:03:14

    核心提示未来的银行会是什么样子?金融科技与银行将是什么关系?

      整理  | 米格 比萨 棘轮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近些年来,在金融领域,这一大势,无疑就是金融科技。

      在重压之下,被称为“沉睡的大象”的银行,已经醒来,并抖动身躯,开启征程。

      未来的银行会是什么样子?金融科技与银行将是什么关系?在一本财经2018金融科技与银行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多位银行与金融科技代表,深入探讨了上述问题。

      以下为部分嘉宾的精彩发言。其余内容将陆续推出。

      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开放式平台、开放式银行的时期

    新网银行行长、执行董事 赵卫星
    新网银行行长、执行董事 赵卫星

    1

    开放式银行

      三年的数字化银行打造,让我有了非常多的体会。事实上,架设在开放的平台、大数据上,一些银行已发生很大的改变。

      底层架构上,行业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了,甚至与主流银行完全不同了,如在数据仓库、分布式等应用架构上。我们已适应一个在线化的模式。也就是说,现在很多思维都变化。

      第一个,客户去哪儿了。

      近期,大家在各种场合,频频听到“开放平台、银行”的说法。这个说法到底基于什么原因?以往的银行,就不是开放式的银行吗?这个问题与现在金融科技的变化密切相关。正是因为这样的变化,我们开始考虑到客户在哪里。

      过去,线下网点、场景是客户的聚集方式。而现在,大量客户存在于线上。虽然现在大家聚集在会场中听演讲,但大家的心可能还停留在手机移动终端上。

      而这样的变化,一定需要金融的改变。

      也就是说,当下金融机构首先要考虑的,是开放式的银行与平台。

      第二个,客户的需求是什么?

      实际上,过去的金融,或多或少背离了客户的需求。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我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客户所需。

      走到今天,大家再思考“客户的需求是什么”时,会发现客户需求不在金融端,或者这种需求不是大部分客户的需求。而客户的真正需求,是在生活、经营中。

      也就是说,金融应该回到本源上,服务生活、生产与经营。

      事实上,在这样的两层架构下,现在确实到了一个开放式平台、开放式银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新网银行可能是一个数字银行的范本。

      在早期,新网银行打造了一个非常“瘦”的体系,只管客户和账户。而平台基础化的设施和平台的要素,全部架构在开放式平台上。

      这样的平台优势是什么?

      新网银行曾接待过一位基于车位分期的创业公司。这家公司已跟12家银行进行了洽谈,但都无法针对这样的特殊场景,进行特殊的授信。实际上,当用户车位分期后,可能还会有汽车消费贷款的需求,也可能衍生其他方面的需求。而银行是否可以逐一配套呢?

      这在开放式银行的架构上,能非常简单地达到。

      开放式银行的架构,意味着把信贷六要素往底层切分。

      现在,有大概上百个要素已在开放平台,进入接口式的“公路”了。这意味着,创业者没必要跟银行谈那么多的东西,只需要进入到开放银行,调用想要的元素,组合成他想要的产品。这是未来一家数字化银行该走的路径。这个路径,也就是指它们在基础层的风险管理能力、基层开放能力以及基础层的任意搭建能力。其中,包括基础性风险管理能力。

      我们用一张图就能很简单地表述现在数字金融科技下,风控与以往的差别。

    做到这三点,银行才算真正开放

      现在,风控是Java式的控制能力,以往却是Word的能力。

      Word风控能力是基于银行在某一些行业中的认识,以及宏观经济背景下,行业变化所带来的风险管理。比如,2018年风险大纲规定,限制什么行业,鼓励什么行业,鼓励行业达到几年的规模生产,多少销售收入,多少人员,以及负债。

      而今天的数字化金融机构,绝对不会用这种方式。我们用相关性决策、机器学习的模型、各类决策树的模型。

      从人员的构成可以看出,新网银行是一家特殊的数字化银行。传统银行三分之二在销售、网点,三分之一在运行、中后。而新网银行恰恰相反,目前有约三分之二的人员用于科技,六分之一人员用于风险建模,剩下不到六分之一的人员用于销售的前台。

    2

    新网银行

      新网银行已形成了一个很鲜明的金融科技化的银行架构。

      新网银行搭建了三个风险体系:反欺诈的体系、数字化模型的体系、实施决策的体系。用这三个体系来识别数字化或金融科技之后,最需要先识别的是真实的人、真实的意愿、真实的设备。现在,新网银行已经能够实现识别的准确性。

      最近,央行公布了声纹标准,这种以真实性为基准的金融要素,在开放性领域有越来越多的变化。

      实际上,金融科技有非常多的工具。比如,基于社交网络体系的反欺诈行为,基于以生物特征为体系的行为,基于智能终端精准识别的方式和方法,来构建整个的反欺诈体系。

      这个基于人的维度,在横向和纵向各算了十层后,决策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与在座各位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精准地来计算。

    做到这三点,银行才算真正开放

      这样的优势是什么?

      很多专家和学者说,弱数据相关的人怎么样进行金融风险识别?

      实际上,现在基于金融科技,机构可以计算横向、纵向十层的关系,很快速地识别风险趋同相关性的,以及快速识别弱数据相关的人的违约率。

      而现在的数据化金融,可以产生大量的用户标签。

      比如,新网银行实现了168个用户标签,不仅仅在金融领域运用,在商业领域运用都非常有效。很多标签已经开始逐步向商业领域的应用,如高端招聘,以及智慧医疗等领域。

      风险计量,更多的是运用大数据和机器计算的模型,来实现实时决策。

      目前为止,我们是国内唯一一家使用GBDT在线模型,实现整个风险防控的。

      整个新网银行发展到今天,余额达到500多亿的体量,以秒级的速度进行实时的风险计算,平均审批时长40秒,反欺诈全年防攻击160万次,自动化审批率达到99.6%。

    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打造金融智能银行

    腾梭智能董事长 胡亮
    腾梭智能董事长 胡亮

    1

    银行业面临寒冬

      过去的十几年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黄金期,但从去年年底开始,银行业开始面临寒冬。

      2017年,银监会连发七个文件,对银行提出了全面风险防控要求,规范其理财业务、同业业务,对银行业市场乱象进行整治。监管骤严,给银行业务创新带来了很多限制。资管新规、理财业务及表外业务的回归,不仅带来了资本充足力能力上的要求,也带来了中间业务收入减少的客观挑战。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发展,中国经济压力巨大。实体经济是银行业的血液,银行业必然受到很大影响。随着对房地产业务、P2P业务的限制越来越大,从各大银行的半年报上可以看到,息差收入变窄,银行业对企业及政府的业务上也遭受了空前的压力。

    做到这三点,银行才算真正开放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同质化经营与竞争模式的问题被放大,银行转型升级压力增大。个人业务做得比较好的银行,开始慢慢凸显出优势,反之则面临危机。

      近几年来,新晋的金融科技公司对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网贷行业做了这么多年,总的资产规模才两万亿而已,业务上不会对银行业产生本质性的挑战。那挑战来自于哪里?金融科技公司把用户从银行手里夺走了。

      用户第一次接触到银行业务时不是接触到银行,而是接触到金融科技公司,接触到它们提供的场景、服务。用户使用金融服务也不是去银行直接办理,而是在使用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时,用到了银行的资源而已。

    2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

      商业银行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应对:

      1.构建移动应用场景。

      很多银行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做得最好的是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

      2.构建智能化的渠道。

      当前银行业柜台服务的柜面脱离率已经到了80%多,银行网点流量越来越低。在很多银行,用户可以直接在机器上完成办卡,人脸识别等技术,取代了原来的人工环节。

      但在现实中,银行移动金融APP客户的发展任务,往往还由网点承担。这严重限制了APP的创新营销,很难做到地、州、市、县各级网点周边金融场景资源的分布式发展。

      需要构建智能化渠道,用智能化的技术对银行原有的渠道进行升级换代。用线下网点结合线上移动应用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已是势在必行。

      3.提升服务质量。

      目前银行的私人业务越来越多,但商业银行正处在流程化银行的转型途中,个性化服务尚未成型。

      银行业依然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利润考核为先,客户经理重产品销售,轻后续客户跟踪和增值运营,难以真正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是员工思想观念落后,体制内员工普遍年龄较大,对借新事件、新理念、新技术开展客户营销的接受度较弱。

      三是银行客户维护体系落后,沟通方式以上门走访、信息推送、电话联系为主,人员调整后经常导致银行某类业务停滞。

      未来银行要做的是打造精益银行,实现网格化管理,“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精益化管理、智能客服、网点机器人及标准化服务,提升客户体验。

      3

      用智能技术打造金融智能银行

      1.构建智慧场景。

      银行构建消费场景,提高了银行互联网产品的存在感,但并不是最佳策略——银行不可能用自己的短板,和互联网公司、应用场景公司的长板比拼。

      相比之下,不如利用开放银行的概念,把自己的金融服务变为API,嵌入专业智慧场景,对不同渠道的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

      2.提供大数据的精准服务。

      银行以往对客户,无非是根据资产级别、交易活跃程度等,做比较粗放的分层。

      但只有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跟场景数据的结合,才能针对每一个人,提供具体场景、定价、额度、期限和体验上的差异化服务。互联网公司在这方面已经非常成熟了,可以真正做到千人千面。

    做到这三点,银行才算真正开放

      银行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更好的营销能力。卓越的数字营销能力是智能银行的基础能力之一。

      3.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能力。

      传统风险管理是Word,根据几条大纲,根据专家对整个经济形势和行业的理解,制定的一些粗线条的风控规则和政策。

      而精准的、数据化的风控,在过去几年经过众多金融科技公司的实践,被证明非常有效。几秒甚至毫秒级别的风险决策,在金融科技公司里也很常见。银行应根据最新的技术趋势,改进风险管理。

    4

    银行也有很多成功要素

      当前的监管条件下,银行也具备很多成功要素。

      首先,银行天然拥有金融牌照,客户对银行的信任程度远高于金融科技公司。

      其次,银行是整个行业里面拥有最强数据的公司,拥有交易数据、金融数据这个巨大宝库。个人数据之外,银行还是中介机构,掌握很多公司的数据。

      此外,在监管方面,怎样准确把握监管的要求,以及跟监管部门沟通,银行是有自己的理解的。

      在这些天然的成功要素下,怎么把优势转变为真正的业务优势,是各个银行真正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的。

    数据孤岛、流量成本渐高、监管趋严,金融科技面临三大挑战

    百信银行研发团队总经理 周竣涛
    百信银行研发团队总经理 周竣涛

    1

    金融科技既要有量,又要有质

      前两年,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非常凶猛,规模也很大。但从去年到今年,金融科技的热度却在下降。

      金融科技是什么?首先是金融电子化,用电脑取代人工工作。此后,这些线下的工作逐渐转移到线上。这一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

      后来,金融行业进入加速发展期,来到了互联网金融时代。有一年,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原因不难理解:老百姓越来越有钱,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逐渐丰富,但可选择的渠道却很少,只能在线下网点购买。互联网金融将原有金融产品搬到线上,其体量迅速增大。

    做到这三点,银行才算真正开放

      一个新的市场机会自此诞生,但大家却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很快,我们发现各种各样的产品覆盖线上。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互联网金融爆发后,金融产品的数量激增,质量却没有保证。

      金融科技是什么?我们希望金融科技能够借助技术的力量,既有量,又有质,保质保量地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2

      金融科技行业的三大挑战

      金融科技行业,如今正面临数据孤岛、流量成本渐高、监管趋严三大挑战:

      1. 数据孤岛

      五年前,大数据概念刚刚兴起。如今,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银行、政府、电信企业、医疗企业,都积累了大量数据。但大家都把数据圈在自己的体系内,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数据孤岛。

      现在很多人想获取这些数据,却发现数据并不是免费的。这些数据的所有者应该是每一个人,而不是掌握数据的公司。有人可能会想:“凭什么我的数据要卖给别人赚钱?”

      区块链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金融行业对风控需求很高,我们也在尝试建立区块链黑名单。如果所有企业将自己的黑名单共享,大家都可以减少很多风险。

      2. 流量成本渐高

      当几大互联网公司几乎垄断全部流量入口后,流量的获取成本已经非常高了。

      我们也在思索,如何使用技术手段,更深、更精地在某一领域做到最好。这样,用户就会离不开我们,从而无需考虑流量成本问题。

      3. 监管趋严

      大家都注意到,为了保护老百姓的资产,监管层从去年到今年发了很多的监管条例。

      在监管方面,我们也在探索将人工智能、区块链运用于反洗钱领域。这些技术可以把孤立事件分析出来,并递交给监管部门,进行更准确的判断。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