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腾梭智能董事长胡亮:利用智能技术打造金融智能银行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8-10-27 17:30:46 智能银行 会议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8-10-27 17:30:46

    核心提示“对中小型的银行来说,跟广大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是一个更为主流,或者说更为低成本、高效率的手段。”

    腾梭智能董事长胡亮:利用智能技术打造金融智能银行

      我现在做的很重要的工作,是利用智能技术跟银行共同合作开展金融业务。

      如何利用智能技术?可以把智能技术应用在银行业哪些方面?

      可以说过去的大概十几年的时间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个黄金期,银行业有很多业务层面上的创新,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发展,总资产规模达到全球第一,达到250万亿的级别。

      从去年年底开始,银行业也开始面临挑战了。

      最主要的挑战是监管骤严,给我们在业务创新上带来了很多的限制。像资管新规、理财业务以及表外业务回归,带来了资本充足力能力上面的要求,也带来了很多像中间业务收入减少这样的客观挑战,更巨大的挑战是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发展,中国经济形势压力也是空前,对于银行业来讲,实体是银行业的血液,银行业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有一家股份制银行,在珠三角原本非常好的业务上面,上半年一次性产生了30亿的坏账,分管的副行长直接去催收了。

      随着对房地产业务、P2P业务的限制越来越大,银行业对企业以及政府的业务上遭受了空前的压力,息差收入的变窄,大家从各个银行半年报上看的很多,这个时候对个人业务做的比较好的银行开始慢慢地凸显出优势。

      对个人业务做的不是那么好的银行,面临一些挑战。市场的同质化,房地产好做大家都做房地产,客户的定位也很同质化,我们发现房地产公司、房地产的公司的老板们,都是同样的面孔,都是地方政府、有铁公鸡的项目。所有的用户和业务的同质化带来后果是,当这个行业变动时整个行业会发生非常一致性的波动。   

      更关键的是,在这几年新晋的金融科技公司对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当然也包括了新网银行,赵行长更认为自己是一个拥有银行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这个冲击其实更小地来讲不是业务上的冲击,网贷行业做了这么多年,总的资产规模才两万亿而已,业务上不会对银行业产生更本质性的挑战,它的挑战来自于哪里?

      不是业务拿走了,而是把用户拿走了。原来用户需要银行的金融服务时都是去银行网点办一个卡,去申请一笔贷款,我可以去某一个网点开展业务。

      现在,连卡都不用了,卡只是绑在支付宝某一个页面里面东西,对银行来说是把用户从手里夺走了,用户第一次接触到银行业务的时候不是接触到银行,而是接触到金融科技公司,接触到这些场景的公司,服务。我们使用的金融服务也不是直接办理一个金融服务,而是在使用这些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时,用到了银行的资源而已。

      尤其在个人业务上,对银行传统个人业务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银行的品牌变得隐性,这是和夺走你的用户相关联的。

      用户甚至都不记得我用的是哪个银行的服务,而只知道,我的钱存在银行卡里面,我这个钱可以随时使用,大家都知道借呗、花呗,但是不知道这个钱是从哪个银行里面借给你的。   

      商业银行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应对:   

      1,构建移动应用场景。

      不是说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把这个场景拿走了吗?我是不是也可以建立这些应用场景呢?那我自己也做一些电商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银行在这里提供了各种服务平台,银行业中做的最好是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打开掌上生活发现可以买东西,订酒店、机票,可以享受很多的服务。你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电商跟生活服务的综合体,既是淘宝,也是携程。构建这个应用场景,银行试图通过构建这个应用场景,把这个应用场景带来的客户掌握在自己手里面。

      2,构建智能化的渠道。

      当前银行业柜台服务的柜面脱离率应该已经到了80%多,在很多银行,办一张新的卡已经不需要柜面人工提供服务,而是提供一个办卡的机器,用户可以直接在机器上完成办卡,人脸识别等技术取代了原来需要人工提供服务的这些环节。通过智能化的技术对银行原有的渠道进行了升级换代,银行网点里机器越来越多,但无论采取什么技术还依赖于网点的铺设(网点的铺设是固定的成本),也受到了强烈的经营地域限制。

      3,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个性化服务对用户分层,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私人银行的业务开始变得越来越多了,像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以及私人银行管理的资产,其实已经占到了整个招商银行总资产规模非常大的百分比,看到这个百分比非常感慨,财富集中程度真的是太高了。但是无论怎样通过分层管理都没办法做到千人千面,对客户分九层,十层已经不得了了,已经达到了传统线下服务的极限。   

    腾梭智能董事长胡亮:利用智能技术打造金融智能银行

      怎么样利用智能技术改善、真正地把服务水平提升上去呢?

      1,构建智慧应用场景。

      2,利用大数据的方式提供精准服务。

      3,相应的配套一定要有相应的数据化驱动风险管理能力。   

       构建智慧场景

      银行自己构建一个消费场景,构建一个电商场景,是一个挺有效的手段,这个有效手段在于提升了银行自己的互联网产品,比如说APP产品应用时长,可以让用户有更多的时间想到打开自己的这个产品,但是从拓展业务的这个场景的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好或者说并不是一个最佳的策略。

      业务场景实在是太多了,银行不可能利用自己的短版争夺互联网公司、争夺应用场景公司的长板的业务,做电商再怎么做也做不过淘宝、京东、拼多多,做航旅服务很难做过携程甚至是美团。

      相比于自己建设数字应用场景,不如利用开放银行的概念,把自己的金融服务变为API嵌入到这些专业智慧场景里,而不是自己建立一个这样的金融服务场景。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自己原来的分销渠道非常细化地嵌入到每一个场景里面,给客户带来多渠道、多个应用场景结合的体验,对不同渠道的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我需要装修的时候有装修贷,需要航旅的时候用航旅的贷款,需要教育又有针对教育的贷款,双十一马上要来了,我需要购物的时候可能有针对购物消费型的贷款,通过跟这些智慧场景的结合真正实现银行服务在各个场景的覆盖。   

       提供大数据的精准服务

      银行以往服务客户的时候,对客户分层无非是根据资产级别,根据交易的活跃程度等做一些比较粗放的服务。我们知道,在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做精准服务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了,可以真正做到千人千面了。我们看到的新闻,在朋友圈看到的广告,在抖音上刷了每一条短视频,它的内容都是根据每一个人的特质精准筛选出来的,而不是说单纯地对客户做简单的一二三四五六七的划分。

      不要说千人千面,千人百面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差异化。只有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跟场景数据的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针对每一个人,针对到具体个人场景上、定价上、额度上、期限上和体验上的差异化服务。  

       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

      跟这些场景相匹配一定是需要数据驱动风险管理的。刚刚赵行长也提到了,传统风险管理和新的风险管理的区别。

      传统风险管理是Word,是根据几条大纲,根据专家对整个经济形势的理解,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制定的一些非常粗线条的风控规则、风控政策的导向,而不是根据精准的数据去做。

      而精准的、数据化的风控在过去几年经过了众多金融科技公司的实践已经被证明了是非常有效的,整个全网的数据整合经过了几年的努力,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而各种技术水平的提升,算法、算力的提升也让快速、精准、数据化的风险管理变得非常的容易。

      实现几秒钟,甚至毫秒级别的风险决策在金融科技公司里面是非常常见的应用场景,银行如果还不能够根据这种最新的技术趋势改进风险管理的话,实际上是不能在这种新的场景和服务下做好风险控制的。

      去年的政策(141号文)对金融业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这号文同时也给带来了很多挑战。核心的一点是:当前的监管条件下,银行已经具备了很多的成功要素:

      客户的信任。文中提到了一点,从事金融业务必须要有金融牌照。银行是天然具有金融牌照的企业,金融牌照背后对应着客户对这个机构的信任。

      客户对银行的信任程度远高于金融科技公司,银行和这些持牌机构在跟众多的场景合作时可以获得的信任,可以合作的程度也远高于一般金融科技公司。

      银行事实上是整个行业里面拥有最强数据的公司,互联网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拿到都是行为数据,拿到都是弱相关的数据,银行才是拥有交易数据、金融数据这个巨大宝库的公司。

      同时,银行是中介机构,掌握的不仅仅是个人数据还包括很多公司的数据,同时,在监管方面,怎样准确把握监管的要求,以及跟监管部门的沟通,银行也有自己的理解,这都是银行面对金融科技的竞争以及带来的挑战中具备的天然的成功要素。  

      在这个天然的成功要素下,怎么样执行好,把这个优势转变为真正业务优势?用怎么样的路径来做,是各个银行真正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   

    腾梭智能董事长胡亮:利用智能技术打造金融智能银行

      从去年6、7月份开始,四大行纷纷跟BATJ四家互联网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包括股份制银行也跟这些科技公司签订战略合作,被认为是银行往科技公司转型的信号。

      在今年传出很多消息,各个银行,尤其是一些大的银行在成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像建行成立的建信、民生银行成立的民生银行科技公司,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纷纷成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

      当然成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是有条件的大银行采取的应对措施,通过分拆金融科技公司的方式来规避行内很多不灵活管理机制。

      对更多中小型的银行来说:1,没有这么强的科技实力。2,没有那么强的资本实力专门去做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跟广大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是一个更为主流或者说更为低成本,甚至说还是更为高效率的一个手段。   

      通过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银行可以更快速、直接地建立自己基于最新技术、最新渠道的业务。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借鉴金融科技公司已经探索出来的经验。   

      我们现在跟四大行、股份制银行都有合作,帮很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台风控上做了很多的升级改造。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简单的例子:帮助中国银行升级交易反欺诈的业务,只花了不到两个月的实施时间,把交易欺诈识别率提升了10倍,原来需要300多笔交易中才只能筛选出来一笔可能性的欺诈交易,现在由于精准度的提高,30多笔交易中就可以筛选出欺诈的交易,同时欺诈识别范围缩小了十分之一。

      相应地也可以说,这个欺诈的识别的效益提升了十倍,这对银行在线业务场景下的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   

      我们跟一个股份制银行合作:帮助他们建立一整套基于线上大数据风控、互联网获客的贷款实现了最长三分钟风控审核,只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就上线了,整个成本非常低。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