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网贷价值仍是个被美化的幻影

    麦小花 来源:未央网 2018-08-13 10:09:58 p2p 网贷 金融科技
    麦小花     来源:未央网     2018-08-13 10:09:58

    核心提示2018年6月至今,中国的网贷行业从个别暴雷到系统崩跌。这不禁让人怀疑,行业的模式与价值等立身之本是否存在重大问题。

      2018年6月至今,中国的网贷行业从个别暴雷到系统崩跌。这不禁让人怀疑,行业的模式与价值等立身之本是否存在重大问题。

      笔者分析发现,网贷先天的障碍以及后天不当商业利益驱使——共同作用下的风险管理缺位,导致风险恶性积累、资产定价失灵。

      走过十年,P2P的风险管理能力,却远不足以支撑其应对外部风险压力、实现其商业企图;距离担起提高金融效率之责也很远。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投资者,都应该从美梦与无知中醒来:P2P模式被美化太多太久了。

      一、风险定价:P2P模式的痛

      P2P从事资金的融通业务,本质依然是金融,而金融的核心是风险定价。然而,笔者从两端客群、平台、风险补偿及市场因素分析发现,该模式缺少有效的风险定价。

      1. 两端客群决定风险被放大

      P2P平台的借款群体,多为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到的“小微企业主和个人”。比如连续3个月逾期或者6次逾期的人无法从银行借到钱,但可以从网贷借到;申请银行信用卡要有单位证明、收入证明、房产车辆等财力证明,但申请网贷借款就不需要。

      收入较低或不稳定、征信记录缺失、信用资质极度不全,让他们成为较高风险人群,被隔离在银行甚至借呗、微粒贷等较低利率互联网借贷产品之外,进而转向网贷渠道,同时也将高风险带进来。

      此外,网贷投资端的风险也在升高,因为网贷并不具备证券、私募、信托等对投资人明确的资质要求和风险评级制度,导致网贷投资人缺乏对风险的判断及承受能力。这次行业暴雷潮中,可谓生动上演。

      笔者接触的投资人中,很多认为投资网贷等同于“银行存款”,提前退出不了就是平台有问题,由此引发所谓的“挤兑”风险,而不知有投资契约约束,平台可以协助实现其流动性要求,但非必然;以为钱投给了平台,反复问的是平台会不会跑路,而不知即便平台不在、债权依然存在,债务人是另一端的借款人而非平台。诸多认知错误导致投资人对风险的心理预期出现偏差,导致风险非理性蔓延。

      所以,两端用户特点决定它先天自带更大的金融风险。

      2. 平台本身无能力进行风险定价

      不同风险的资产被定出不同的价格,体现在利率上,这是风险定价的逻辑,也是金融信用机构资产交易的核心。这一点并不因为P2P的信息中介定位而有所改变,P2P同样须有极强的风险定价能力,才能平衡金融风险。

      而反观目前国内的网贷平台,接不了央行征信、芝麻信用也不带玩儿了,百行征信只接了两家网贷,所谓的大数据只是零散的数据,完全不足以支撑对一笔资产资质的判断。基础设施欠缺直接导致风控成本上升。据风控人士介绍,目前网贷借款人的风控成本一般是2-4元,单是要核实是否为学生身份就要近2元,所以能接入的外部数据非常有限。如果要通过其他渠道接入人行简版征信,要2-3元,成本直接翻倍。所以,平台的风控目前只能做到:借款人是真实人,有基本还款能力,不在欺诈黑名单上;势必无法准确评估资产的风险。

      3. 不当商业逐利让平台无动力进行风险定价

      在风险管理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平台有一个惯用做法——提高利率以覆盖违约成本。比如某P2P平台,并非所有借款人的资质、违约概率都一样,但针对所有借款人的任何类型的借款产品的费率却完全一样。如,评为B级与评为A级的用户同样借了5000元,前者的违约概率一定高于后者;且次级用户的风险调查和管理成本也更高。但其高风险成本并没有体现在资金成本上,难道说让平台承担?不!平台通过统一提高利率覆盖坏账,靠好客户赚来的钱来为坏客户买单,设定的利率最终保证平台稳赚就行了。这种方法甚至比设置差异化利率的平台赚得更多,为什么还要费力去做风险管理和定价呢?

      此外,网贷还有杀入现金贷、暗含资金池、设置砍头息、拆分期限等“创举”,在明知高风险的情况下追逐不当利益。如果说用户特点与基础设施限制是先天不足,那么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一系列操作,就是后天的变异自残,让其更无动力进行风险定价。但实现短期获利、转移平台风险的同时,却增加整体风险。

      4. 灰色地带的风险补偿机制也被监管叫停

      网贷平台也知风险管理不足,于是设置风险准备金试图弥补。但基于网贷本身的信息中介定位以及准备金名大于实的补偿作用,网贷设置风险准备金本就是蓄积风险的行为。监管层叫停网贷风险准备金制,原本是释放风险、拨乱反正的举动;但又因长期以来,准备金成为平台和投资人共同的自我安慰,监管的叫停,显然还是让最后的补救稻草也蔫儿了。

      5. 市场刚兑惯性再减风险定价效力

      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国内首款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B计划”,打开了刚兑大门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在中国的理财市场上,无风险理财成为或明或隐的共识。你让我亏本?那我撤我闹。所以在近期的网贷暴雷潮中,投资人的反应一是强行提前撤资,二是向政府机构维权。在这种市场预期下,风险定价失去了运转的基础,进一步降低风险定价在P2P模式中的价值。

      从上面五个方面可以看到,P2P模式下,风险管理的诸多先天障碍以及后天急功近利的操作,导致P2P没有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并且较传统金融机构有更大风险。在这种状况下,网贷行业面临的是什么?

      二、P2P风险管理缺位,伤害的是商业可持续性

      1. 直接后果:风险积累、失控

      无人正视、无人认领,但风险永远客观存在。在风险管理缺位的情况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整体行业风险得不到良性释放、不断积累。这正是行业目前集体遭遇流动性危机、面对风险测试不合格的根本原因和必然结果:相似的借款人群(资产质量)、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差异化,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全员无力抵抗。有媒体统计7月16日至7月22日一周时间爆雷65家、截止7月23日,45天暴雷或退出133家。在此情形下,人人做金融,人人放大风险;一旦一角崩塌,没有普惠只有普损。

      2. 深层结果:没有高效匹配资产、支持实体

      在风险定价失灵的情况下,资产筛选与资金匹配自然陷入无效。这里的无效一是指无法界定资产的质量,挑不出好资产;二是无法按照市场价格机制给优劣质资产匹配高低资金成本。

      长期以来,P2P平台言必称支持小微经济,但事实满足的绝大多数是个人无场景无用途消费借贷,甚至是不良过度消费、多头借债的现金贷;而不是经营信贷。以拍拍贷为例,2017年10月招股说明书数据显示,同年上半年,占比达80.87%的标准贷款平均贷款额为2851元。其他信贷产品包括现金贷、分期消费贷款等,成为P2P资产类型的典型代表。如果涉及现金贷,资产质量更降N层,与支持实体相距更远。

      平台投资人群特别广,但本身缺乏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一旦出风险集体出逃?抱歉,这没体现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平台只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钱都给坏资产?抱歉,这也不叫提高金融效率。——目前P2P实操层面多与普惠背道而驰,与所宣称的提高资金匹配效率、支持小微经济发展,还有很大出入。

      3. 持久伤害:商业发展不可持续

      任何商业组织图生存、图利润,这是天性。网贷行业在商业逐利驱动下的种种扭曲操作,好像有了合理的解释。但可惜的是,事实证明并没有给行业带来真正的商业成长。经过10年发展,仍现今夏之坍塌,很多正常经营的平台也被拉入泥潭,投资人仓皇撤资、风险无回旋余地,这真的实现了平台追求的商业利益吗?若实现,也不过是短期只想捞一票的赌徒之利,伤害的却是整个行业长期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网贷并非没有价值。前不久,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提到,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普惠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两点正是网贷存在的基础和价值。但面对各种风险,还没找到良策的P2P,显然自我陶醉且被美化太多太久了。

    责任编辑:陈爱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