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银行刷脸这件“小事”,能否搞出大事情?

    王超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8-06-12 10:11:29 刷脸支付 人脸识别 原创
    王超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8-06-12 10:11:29

    核心提示东风已至,大事可成矣。

    银行刷脸这件“小事”,能否搞出大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银行刷脸这件“小事”

      近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北京、浙江等地部分ATM上线“刷脸取款”功能。实现了“无介质化”,用户不需带卡和手机,只需站在ATM前,看一眼摄像头,再输入手机号、取款金额、交易密码,ATM自动吐钞,全程仅需15-20秒,操作简单快捷。可以说,刷脸正在让用户觉得复杂的事情变成一件“小事”。

      要在古代,人们一定很难想象今天的人们会将涉及财产交易的密码信息直接挂在脸上,但一张脸现已成为诸多场景的通行证,还是人们进行资金交易的重要密匙。当然,刚开始干这件事儿的还是那些敢于冒险的互联网公司,还有少量的外资银行。

      9月1日,支付宝打响第一枪,宣布商用刷脸支付。9月6日,汇丰银行宣布使用人脸识别技术。9月7日,京东苏宁开启刷脸支付,一张脸拿走货物。

      在国内,银行早期的刷脸应用主要还是在各营业网点。常见的服务应用是ATM机的开卡服务。只是这种刷脸并非自动完成,还需要后台有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远程审核。同理,一些小的社区银行在开展柜台开卡服务的时候,也需要同样的步骤。显然,这样做的最主要目的在于节省银行的一些成本。

      为了把这件“小事”的“福利”带给用户们,银行又在ATM机上发展出刷脸取款服务。

      2017年9月,中国农业银行便开始在ATM机实现“刷脸取款”。用户无需携带银行卡,只需要站在农行ATM机前,看一眼摄像头,进行一番简单操作后便可拿走现金。

      更早些时候,招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也实现了“刷脸取款”功能。不过,为了防范相关风险,取款金额一般限定在3000元左右。

      有观点认为,银行实现刷脸取款功能之后,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刷脸支付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因为第三方支付无法实现取现功能。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个优势可以忽略不计。因为,现在的交易场景中,现金的作用越来越微弱。在能使用移动支付的情况下,现金支付的方式往往不被用户“待见”。因此,仅仅依靠刷脸取款功能,是搞不出什么大事情的。

      银行如何想和第三方支付开展充分竞争,就需要将场景延伸到网点之外,移动终端之中。让支付功能随处可用,金融服务随处可享。只有这样,银行才有可能搞出更多事情。

      而在央行发布288号文之后,银行在刷脸应用方面的机会来了。

      银行全面布局刷脸支付场景

      央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优化企业开户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7〕288号 ),对新设企业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服务提出意见。鼓励银行将人脸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嵌入开户业务流程,作为读取、收集以及核验客户身份信息和开户业务处理的辅助手段。

      至此,银行开始全面布局刷脸应用。

      而建设银行是较早尝试刷脸支付应用的银行之一。早在2016年11月8日,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在暨南大学推出校园e银行时就上线了刷脸支付功能。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建行将“刷脸支付”的技术变得更加完善成熟,并开始铺设到“无人银行”之中,而“无人银行”一经推出,便成为行业的热点。

      据称,“刷脸支付”在建行的计划中仅是第一步,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0付”。即是摆脱一切外在工具,用人体生物特征来取代手机、密码、银行卡。这意味着在未来,用户所有的生物特征,都有可能成为改行的识别依据。

      民生银行于今年3月中旬推出手机银行人脸登录与支付功能。 用户通过支持人脸ID的移动设备登录民生手机银行或进行支付时,可使用人脸识别进行身份认证,体验全新的“见面”登录、“刷脸”支付服务。

      今年5月,工商银行宣布推出刷脸支付,不过,该行的刷脸支付仍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只有部分用户可以使用。 在实际场景中使用时,用户需在选择商品后点击“人脸支付”按钮,输入完整的工银e支付绑定手机号码,人脸识别成功后即可取走商品。

      结语

      刷脸支付走向移动端解决的痛点不仅仅是方便,更重要的是将银行的金融服务延伸到更远更广的领域,这对防止银行金融服务场景被边缘化起到不小的作用。

      刷脸应用,从银行网点走进手机,也是将银行网点布局在了移动终端上,实现银行网点可移动,功能看拓展,服务人性化,不仅拓宽了银行的服务渠道,还方便了用户,这又让银行的金融服务有了更广阔的延展空间。可谓,东风已至,大事可成矣。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