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人工智能“上位” 百万银行人职位会被替代?

    魏倩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7-12-29 08:56:45 人工智能 金融科技
    魏倩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7-12-29 08:56:45

    核心提示人工智能正在搅动银行业“一池春水”

      在Fintech(金融科技)浪潮下,在行业竞争白热化趋势演变下,诸多银行今年以来纷纷以时不我待之势、加速拥抱高科技与大数据,携手挺进人工智能(AI)时代。

      人工智能正在搅动银行业“一池春水”。随着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在各银行的落地,人脸识别转账、语音配置理财等智能化银行服务已成为趋势。无论是从客户体验度提升,还是从银行成本与效率改善的角度来看,都是双赢。

      一个大胆设想由此而来:百万银行人会否面临失业的窘境?传统银行网点又该何去何从?甚至有报告预测:到2030年时,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可能会消失。事实真会如此么?

      AI扑面而来 银行业悄然改变

      近年来,越来越多银行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来提升客户体验、削减经营成本,智能化正在一步步向行业渗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银行业的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

      临近年底,浦发银行高调发布国内首款智能APP,并推出融合智能算法等技术的升级版“浦发极客智投”。这款智能APP引入了智能语音交互、人脸识别、指纹等生物认证技术,将其应用到账户登录、转账汇款等场景。

      据了解,今年以来,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四大行,到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等股份银行,都在积极地布局人工智能,将银行业务快速整合至移动端。原来需要到柜面办理的业务,诸如个人开户、理财、转账汇款、信用卡办理、账户查询等,现在均可通过手机银行、电子银行自助办理。

      目前,国内银行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更多是在线上渠道和运营方面。具体来看,今年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标配”动作,快速推出和升级智能投顾;二是人工智能手段的加速融合,比如人脸、指纹识别等技术。

      应用效果开始逐步显现。以招商银行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在该行网银、ATM、VTM、网点等所有渠道中,高达79%的流量来自于手机App;其智能投顾规模达80亿元,平均回报率为7.85%;指纹识别在手机App上的应用,每月高达8323万次。

      人工智能未来在银行业的应用空间不限于此。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记者,目前银行人工智能等技术切入点主要在客服和智能投顾等环节,这也是因为零售端更具有数据基础。“这只是起步阶段,未来人工智能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等领域,都会有广泛的应用。”

      “机器”员工来了 要和柜员客服抢饭碗?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人工智能几乎可以渗透至银行传统业务的所有环节,一些改变正在支付、渠道、投顾、客服、风控等业务流程上悄然发生。

      这不禁让一些业内人士忧心忡忡:未来大量“机器”新员工,会不会要和柜员、客服等银行人“抢饭碗”。记者拿到的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上海市银行业人才规模出现大幅下降,净流失将近8000人。该报告认为,这是银行不断拓展电子渠道,改变网点形态,提高业务自动化办理水平等的结果。

      不过,物理网点缩减、银行减员,真的就只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吗?有业内人士表示,离柜业务率上升、物理网点减少、减员等与人工智能的促进作用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是银行业主动适应新形势,调整人力资源结构、推进流程银行建设、加快自身改革的结果。

      业内的一个共识是: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冲击下,那些劳动力重复、需要大量计算的岗位会容易被取代,比如银行柜台业务、呼叫中心客服等。以正在建设智能大脑的建行为例,其客户服务工作已主要由“小微”智能客服系统承担,背后便是“小i”机器人。数据显示,“小微”的服务能力已相当于9000个人工座席的工作量,在效率得到快速提升的同时,也释放出人力空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所有业务都会被科技手段所取代。比如,银行对公业务,这类业务实际上很难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线上化,以一个投行项目来说,必须要有人凭借经验去实地尽职调查,把好风险控制第一道关。而中后台的预算、运营等工作,可以通过科技手段优化流程,但也并不能完全被替代。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银行网点也不会完全消失,其更多的职能是从传统的交易处理型向服务型、营销型场所转变。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