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联合近百家商业银行携手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电子银行年度盛典,将于2017年12月7日在北京举行。本届盛典主题为“科技赋能金融 智慧引领未来”,届时,近百家银行电子银行部、网络金融部和科技部相关领导,以及金融科技公司、学术研究界的大咖将齐聚一堂,共谋智慧金融的发展之策。
作为本届盛典的议题之一,直销银行的探索与前景备受业界关注,中国电子银行网持续跟踪报道直销银行动态,深度研究直销银行市场增长点。
据不完全市场公开信息统计,截至2017年11月,我国直销银行共114家。其中,城市商业银行直销银行是主力军,有69家;农商行/农信社直销银行有30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直销银行有11家;其他直销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等旗下直销银行)有4家。
直销银行的业务优势
直销银行模式的引进是由于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面临内忧外患,亟待改变。内忧包括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利率市场化带来行业盈利模式的改变等,外患最显著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快速发展,功能上覆盖零售银行部分业务,且做到用户体验更优。
而直销银行是相对于传统银行更“轻”、更互联网化的模式,如果其功能设计、产品开发、用户体验等方面均能达到理想状态,可以在用户获取、成本降低等多方面弥补传统银行模式的不足,和传统银行业务形成互补,直销银行模式包含如下优势:
直销银行的发展掣肘
虽然直销银行模式有诸多优势,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发展掣肘,主要体现在监管要求、市场环境和自身问题三个方面。
监管要求
2015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 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提出对银行账户实施分级管理机制;2016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落实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制度的通知》,对个人账户分类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在这两个文件的要求之下,直销银行在业务开展中需要满足五要素认证、绑定账户入金和理财面签三个监管要求,对业务的顺利开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市场环境
国内直销银行诞生之时,便面临着与国外直销银行发源地截然不同的市场环境,主要体现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至今,主要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
国外推出直销银行,是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1998年到2000年,因为发现互联网与传统银行业务结合能碰撞出不同的商业模式,而在国内这一商业模式被第三方支付公司实践,国内发展直销银行更多地是追赶第三支付机构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方支付APP功能已然完善的当下,即使直销银行能加速追赶上第三方支付APP的功能、用户体验,也早已错过了积累用户规模的互联网红利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银行相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优势、在下一城到来前积累最大的能力是当前更需考虑的战略。
银行内部机制问题
在外部环境因素之外,直销银行的发展同时面临着银行内部机制不适应互联网化模式的问题,包括团队架构和考核机制。
团队架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大多直销银行的业务调整、产品设计等问题需要层层审批,不适应互联网化发展模式。互联网公司多采取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主要原因是互联网产品设计需要快速迭代,为避免内耗带来的效率损失,多采取扁平化的工作模式和快速响应的工作机制。而银行出于安全性监管的考虑,组织架构层级较多,业务调整需要层层审批,这一体制适合传统银行业务,但不适应直销银行的互联网化定位。
第二是直销银行部分产品的产品开发、设计等权责由非直销银行部门负责,这为沟通和产品改进带来较大的效率损失。
考核机制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许多银行考核仍沿用传统的考核指标比如创收来衡量直销银行的贡献,并没有根据直销银行互联网的特性来制定新的考核机制;第二,直销银行部分产品业绩归于相应产品的权责部门,因此直销银行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去完善产品、改善用户体验。
直销银行的制胜法宝
面对上述三大掣肘,银行需要解答两个问题,第一,是否有必要开展直销银行业务;第二,如若必要,如何开展直销银行业务。
零售业务是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且在经济新常态、利率市场化等现状之下,零售业务在收益率、不良率等方面表现出相对于对公业务的优势,重要性愈发突出。当前,银行同业竞争加剧,互联网公司跨界经营迅猛,银行转型和创新的良机稍纵即逝,直销银行能否成为别开蹊径的有力增长点,需要银行综合思考其优势及掣肘,审慎抉择。
如若决定要开展直销银行业务,或已经建立直销银行,那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领先甚至制胜,“发展定位、获客能力、用户体验、运营机制和技术赋能”这五大法宝,或可左右直销银行的未来。
欲了解更多关于直销银行的发展统计、用户调研、测评以及五大法宝的信息,敬请关注中国电子银行网于12月7日在京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电子银行年度盛典”。长按/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年会直播页面,届时观看视频直播。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