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银行系正发起一场存量“活”客与智能“获”客的革命

    来源:新浪财经 2017-09-26 09:04:49 银行系 智能 银行动态
         来源:新浪财经     2017-09-26 09:04:49

    核心提示中国消费市场巨大的消费增量需求促进了消费金融的发展,面对消费金融这个大“蛋糕”除了传统银行,互联网巨头也迫不及待纷纷入局,致使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来源:上海金融信息行业协会

      中国消费市场巨大的消费增量需求促进了消费金融的发展,面对消费金融这个大“蛋糕”除了传统银行,互联网巨头也迫不及待纷纷入局,致使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消费市场每年都有数万亿元的消费增量,巨大的消费增量需求促进了消费金融的发展,中国居民消费信贷也呈现高增长态势。根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境内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余额高达49312.86亿元,同比增长20.3%,较2010年余额增长了4倍多,居民消费信贷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

      2017上半年,中国居民消费信贷余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为4.65%,虽然这一比重有了明显提升,但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约30%的标准仍有很大差距,这足以证明中国居民消费信贷仍有极大提升空间,消费金融行业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面对消费金融这个大“蛋糕”除了传统银行,互联网巨头也迫不及待纷纷入局,致使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以阿里与腾讯为代表的新兴势力在手机支付端的迅速崛起,曾一度让传统银行陷入被动的局面,但随着这场“史诗级”对抗进入后半段,传统银行的部分优势将渐渐显现,在消费金融未来格局划分中仍将大有作为。

      非息业务异军突起,银行业的厚积薄发

      众多银行为应对净息差的进一步收窄以及信贷风险的严峻形势,都转而将轻型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行业呈现轻资本、轻资产、轻成本的新兴热潮。这在商业银行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商业银行的非息收入增长迅猛,信用卡、托管、资产管理、零售代理业务成为增长新热点。

      由此可见,银行业向服务型方向发展初见成效,这也是非息收入增长弥补当前形势下利息净收入增长缓慢造成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环境下将促使更多的传统银行不得不轻装上阵寻求多维度发展。

      而在众多非息业务中零售业务承载了消费金融的根基,银行业早有人嗅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时至今日,商业银行正在通过更加智能化的消费金融移动端APP,开启一次基于前期客户资源深厚积累与战略布局的针对线上市场的反扑。在消费金融未来的发展中布局相对较早的商业银行,其深厚的客户资源、线下服务网络积累的优势在后期将日益显现。

      数据的天然“试金石”

      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崛起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游戏规则,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客户获取、机构竞争力,甚至银行业格局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互联网金融却并没有摆脱银行存、贷、汇、理财等四项基础业务的金融本质,因此双方在客群上存在交叉地带,而早期互联网金融填补了传统银行在客户群和服务空白的缝隙,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对小微贷的扩张。然而后期随着银行业的觉醒与客群的下沉双方“客群交叉地带”逐步扩大,加剧了传统银行与新型互联网金融双方的谋变压力。

      在场景应用上互联网金融企业具备线上优势,依托强大的数据法则将防控的范围进一步缩小,而银行在这方面的大数据运用相对薄弱。虽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看重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如何利用好大数据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一点在金融领域体现的尤为明显。

      金融是周期性行业,对波峰和波谷的把握要亲身经历才能有更为深刻的体会,而互联网金融数据更新快、种类多,但往往缺乏实际经验的支撑,数据的可信度需要时间的检验。

      现阶段传统银行虽然缺乏对挖掘数据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对客户行为分析的能力。但却有先天的场景化应用的优势,海量数据,快速更新、各式多样已让传统全面的数据清洗在大数据应用场景中失去意义。实践依旧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换而言之数据质量是在实际应用中得以提升的,而不是简单管出来的,在这一点上传统银行具有先天的优势。

      资金供给的天然优势

      传统银行除了客户基础强、风险管理体系成熟,其资金成本低且金融链上的资源整合能力强,相较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与互联网机构具有资金供给的先天优势。

      从资金成本来看,没有银行系做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多依赖于同业借款,这一模式的成本相较于同业拆借和金融债券都较高,维持在5%~10%之间。虽然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完善,降低了部分融资成本,但其成本优势仍不及传统银行。

      对于资源整合能力,在近些年大火的PPP项目中体现尤为明显,以“一带一路”为例,作为中央提出的重点发展区域和经济带“一带一路”企业项目、投资人所提供的一系列综合融资,以及项目拓展,无论是海上还是陆地都为境内外联动创造了好的机会,尤其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能给银行带来新的机会。

      国内多家银行针对“一带一路”发起万亿级投融资项目,同时设立专项基金并以沿线多个海外分行为发行主体,向境外一些沿线主权国家在境内市场和境外市场发行了主题型人民币债券。国内银行的这一产品创新吸引了超过一千家国际的投资者,发挥了银行业在资金供给与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地位。

      线上线下融汇共通,技术驱动全新变革

      根据波士顿咨询发布的聚焦报告《The Bionic Bank》,以客户为主导的市场正驱动着银行业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而数字与人工服务相结合的混合体验将成为客户体验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渠道的创新不只体现在客户的体验层,还有产品信息的交付层。传统的线下物理渠道和线上电子渠道的协同互动和优势互补,强化渠道的整合力度依托于新技术打通线上线下将成为未来银行业与消费金融共同的发展趋势。

      1、线下场景优势

      传统银行依托现有的线下网点、金融便利店、社区银行等作为辐射基础,构建综合化的服务网络体系,提高客户接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同时,结合消费信贷业务和商户的渠道方进行定点对接,前端商户成为银行进行客户的挖掘和导流的先遣军,银行负责消费后端的支付和结算服务。在支付端引进数字化的支付方式进行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利用无缝快捷的结账方式为客户提供高端的支付体验。

      2、线上渠道互补

      虽然在移动支付中互联网企业取得了先期优势性地位,但银行在资金通道上的支持作用仍是移动支付前行不容忽视的动力。同时传统银行与电商、第三方支付平台加强线上合作,

      以蚂蚁金服(支付宝、花呗、借呗)、腾讯金融(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经过前期的沉淀,其平台已覆盖上亿级别的线上及线下用户量,且已培养好消费者的支付习惯,而银行卡绑定作为不可替代的发展基础,也为银行业获得了激活用户的新机会,二者相辅相成。

      未来银行将向集约化、精简化方向发展,由电商、互联网企业提供用户连接、用户画像、精准营销等一系列工具,帮助银行后台配置线下营销活动,深化模式创新匹配金融产品与客户群实现精准化市场推广。

      3、技术驱动下的变革

      传统银行正在经历一场存量“活”客与智能“获”客的革命,开放的心态加大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使银行更好的适应了用户习惯变化,提高存量客户活跃度、获取新客户,在提升交叉销售方面激发了巨大潜能。

      在未来的场景应用中银行智能APP成为金融+科技的新融合体,记录客户的消费习惯和喜好,围绕消费生活随时随地提供客户所需要的服务,与客户在商业场景中产生深度的互动,创建另一种以用户诉求为核心的生活方式。探索“网点+银行APP+场景”获客新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的方式,破解零售获客和经营难题。

      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创新应用,使传统银行通过金融科技在消费场景中的应用,提高客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获客能力,未来消费金融市场中传统银行的地位仍不可替代。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