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用信息安全与大数据打通普惠金融发展瓶颈

    陈硕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7-08-07 17:09:29 信息安全 大数据 金融安全
    陈硕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7-08-07 17:09:29

    核心提示大数据技术给征信系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它改变了传统的征信系统发展模式,征信机构通过互联网获得的信息维度更多。

      据估算,在中国大约8亿的经济人口中,拥有信用评估的个人仅有2.75亿。而信用的缺失恰恰是金融服务不能充分发展、金融业不够“普惠”的症结所在。在此背景下,30位国内金融科技一线的监管层人士、专家学者和企业领袖于2017年8月5日开启“2017中国首届信用科技与普惠金融论坛”圆桌对话,畅谈信用科技和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之道。在探讨个人征信监管中的核心内容——个人信息保护及如何利用大数据等信用科技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时,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助理总经理张行分享了相关实践经验。

    张行介绍征信数据风险防范
    张行介绍征信数据风险防范

      个人征信数据风险防范不容松懈,数据采集需加强监管

      近年来,个人隐私泄露事故频发,直接造成电信诈骗等犯罪行为的高发。而数以亿计的征信数据如果遭到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对此,张行认为要建立一套安全的标准体系,使得从事链条上的相关机构要守法,合理的使用数据,而不是变成黑色的环节。同时有效的技术手段(如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系统检测)仍是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及相关数据应用的基石。

      另外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要透明、要合法、要能够安全的传递,而不是被滥用,同时作为被征信的征信人来讲,要拥有许可权、知情权。例如,现在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在采集数据的时候会进行身份确认,到人民银行的征信中心官网上查询个人征信报告,另外是请征信人在一些智能终端上进行手写电子签名,以确认数据由本人提供并经过本人同意允许使用。

    圆桌对话聚焦信用安全与大数据
    圆桌对话聚焦信用安全与大数据

      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性、灵活性

      大数据技术给征信系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它改变了传统的征信系统发展模式,征信机构通过互联网获得的信息维度更多,征信报告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用性显著增加,且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加深,未来信息覆盖内容将更加广泛。

      例如:大数据技术可以采集网民群体和很难被传统征信机构覆盖的弱势人群,如未与银行产生借贷的自然人(学生、个体户等),准确识别其信用风险偏好,极大提高了其获得信贷的可能性,也就等于让金融服务更为“普惠”。通过科技手段建立普惠金融信用数据库,最终将形成一条从数据收集、整合、利用到授信的完整链条。

      目前,我国信用发展仍然面临地广人多、信息不完善和不对称等困境,让普惠金融无法实现“普”;而授信成本高、欺诈等问题,又让“惠”的商业可持续性难以达成。但与此同时,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也在快速发展,必将改变信用的表达、测量维度和评估手段。而作为我国网络信任体系的构建者之一,CFCA也将为中国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与业界同仁携手推动普惠金融触达更广泛的人群。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