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金融参与供给侧改革:行长支招须处理好三关系

    张静熠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7-06-21 09:01:57 金融 供给侧改革 银行动态
    张静熠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7-06-21 09:01:57

    核心提示从长期看,要坚持跨周期思维,真正走出扩大投资、产能过剩、去产能再投资、再过剩的周期性循环。

    金融参与供给侧改革:行长支招须处理好三关系

      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一直受到高度关注。而在这轮大潮中,金融业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服务和参与到改革中去,一直备受关注。此外,不断深化的改革进程还对金融服务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推进行业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成为金融业当下最为热议的话题。

      2017年陆家嘴论坛6月20日在上海召开,“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这一观点在会上被多次提及和着重强调。多位金融机构高管表示,金融业应通过提升融资效率、服务水平和供给效能,助推金融改革攻坚;同时还应处理好改革中的多方关系,包括平衡去杠杆和服务实体经济、降成本与金融价格调控、去产能与防范金融风险等关系。

      金融服务助力供给侧改革

      “货币中介、信用中介、信息中介既是金融机构的根本功能和属性,同时三者之间互为依托、互为促进。各金融机构真正在这三个功能作用上发挥出优势,就一定能够在供给侧改革中积极作为、大有作为。”在陆家嘴论坛期间,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李云泽如此总结道。

      与其观点相呼应的是,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也指出,在整个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供给侧改革推进过程中,同步统筹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不过,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用生就提出,我国经济仍面临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等突出矛盾,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区域分化加剧依然明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需求,也是长期艰巨的过程。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张克秋还指出,推动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先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包括:去杠杆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去杠杆应释放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降成本与金融价格机制的关系,要深化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既要有利于实现市场出清,又要避免结构错配;去产能、去库存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要坚持底线思维,合理把握节奏,防止出现踩踏式的抽贷。

      “从长期看,要坚持跨周期思维,真正走出扩大投资、产能过剩、去产能再投资、再过剩的周期性循环,这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前提和保证。”张克秋强调称。

      金融创新路径渐清晰

      助力供给侧改革,也对金融服务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又推进行业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是金融业当前最受关注的议题。

      李云泽就强调,贷款中介是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参与供给侧改革,就要按照改革方向来配置资金,即按照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有效供给、高效率地配置金融资源。除此之外,金融机构还应把握信用中介这一根本属性。尤其当前我国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应该通过发挥信用中介的作用,推动金融融资,拓宽主体的融资渠道。

      李云泽还指出,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大行积累了大量数据,应该进一步加大大数据的应用和归集,整合线上线下信息,打通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交易壁垒,畅通资源配置的渠道,加速资源流转效率,提升有效供给的客户体验。

      对于金融创新的改革路径,中国银行副行长张青松表示,金融业应用活各类资金,提升融资的质量与效益。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保证稀缺的资金投向服务于“三去一降一补”的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目标,避免资金空转,避免脱实向虚。还需要坚持效率的原则,要有针对性地提供信贷、股权、债券等多种资金来源,切实降低社会的融资成本,并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进行资源配置和资源统筹。

      张青松强调,金融业参与供给侧改革,要激活商业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包括进一步提升绿色产业基金、科技银行、信贷工厂等创新性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模式等。

      张青松还提出,金融机构需要加大盘活低效金融资源,提升供给效能。不仅包括促进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的发展,同时还需要针对暂时性困难的先进产能龙头企业及技改项目,探索债转股等模式,降低受困企业的成本,帮助其实现持续性的发展。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