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银行转型期,谁最苦X?

    米罗 来源:微信公众号 2017-04-12 10:55:33 转型 银行 江湖
    米罗     来源:微信公众号     2017-04-12 10:55:33

    核心提示在线上突围、线下转型之前,网点的负担太重,一线人员承担了太多的压力,背负了过多的指标,而有很多指标很值得商榷,也缺乏统筹

      微信公众号:莫道寻常

      去年年底的时候,一把手行长想搞个基层调研,主题是“渠道效能提升”,这事落在了我身上,跑了四家支行,收获了半笔记本的吐槽和抱怨。

      年后开门红到了关键阶段,为了本条线背负的指标,又跑了四家支行,又收获了半笔记本的吐槽和抱怨。

      一

      我觉得我的笔记本从此是个宝贝,什么时候心情舒畅乃至于放声歌唱时,轻轻得打开,瞅两眼,绝对秒颓、立萎、瞬蔫。其实,一线的支行行长、网点主任们,还是表了忠心的,拍着胸脯说,“请领导们放心,保证完成任务”。但现实是残酷的,如果拍胸脯管用的话,大猩猩就不用冒着生命危险爬到高高的摩天大楼上打飞机了。

      我有一个观点,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换位思考,所思所做,都是以屁股为基准点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所以,在基层行转悠时,我一贯的做法就是,等正式的寒暄和表面的沟通结束之后,我都要拉着支行行长或网点主任的小手,悄悄得来到某个阴暗的角落,他点上一根烟,我拎一瓶矿泉水,从今天天气好糟糕、你家孩子几年级扯起,一直扯到真正的痛点。

      “米总,咱行搞网络金融这么多年,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给全面讲解银行为啥要搞网络金融。”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下级看上级是大爷,上级看下级是傻瓜。

      有些银行甚至管理层都有这样的想法,给下级下指标、下任务就好了,不需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这种想法本质上没有把一线员工看做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是看做拉磨的驴或者拉车的牛了。

      放在几年前,或许还没啥问题,那个时候银行是绝对的甲方,一个小小的信贷员基本不用出去跑营销,就有无数个企业围绕,而今,供求关系颠倒了,信贷员需要没日没夜得跑出去,绞尽脑汁得搞营销,企业还不一定买账。

      到了今时今日,就需要给一线人员赋能,并非熟能生巧的技能,而是“能够给客户带来增值的服务能力”,并且这种能力仅靠简单培训无法达成,需要持续的、深入的、真诚的与一线人员进行“与银行转型发展患难与共的情感沟通”。

      这段时间我但凡到一家支行,基本上是开场四段论,首先讲咱们银行到底为啥要搞网络金融,银行账户与第三方支付账户之争,还有商品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以及银行的被动脱媒,线下到线上的突围,再讲网络金融在银行的角色和定位,战略部门还是边缘部门,与其他条线的关系,其次才是具体业务或产品的指导,末了再补上一段风险提示、风险偏好。不管怎样,还是解了一些惑,并且网点主任和客户经理没睡着,还听得感兴趣,也算是不虚此行。

      “米总,这个考核指标,不是我不想完成,我实在是抽不出人来搞营销了。”很多人碰到支行行长或网点主任这样说,可能就发飙了,“你有时间营销其他,难道没时间搞我的业务?!”但实际上,就我看到的情况,的确没人搞营销了,尤其是非核心指标。

      提升渠道效能、提升网点效能,这是各家银行的共同话题,如何压降中后台人员,释放出来补充营销,这也是各家银行目前在做的事情,有些银行已经把柜台压降作为2017的重点工作。

      二

      年前的时候,我去深圳调研,已经有同业在搞智能柜台了。比较潮的做法是,一个网点就两个人,一个干练而美丽的理财经理,手持pad,一个雄壮而威武的外聘保安,腰插警棍,四周布设五六七八台智能设备,一天可以支撑四百的人流。这是网点转型的一个方向,撤去高柜,补充营销,客户自助,流程重塑,理财经理既可以搞授权,又可以搞营销,几乎所有的中后台都释放了。

      很多人觉得,这有什么呀?其实放在银行,这是了不得的改进,银行风险优先、追求稳健,在流程和人员角色上控制得很严,谁可以经办,谁可以复核,谁可以监控,谁可以营销,哪些环节必须双人,哪些岗位必须分离,都是几十年的血泪教训。而像刚才智能柜台的做法,基本是重构了中后台的运营控制,已经迈出很大一步了。

      但有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总行各条线的指标层层传导下来,到了支行、网点层面,大的网点二十几个人,小的网点十几个人,乃至于不足十人,背着各条线几百个指标,怎么办?即使是放弃某些指标,存款、贷款总归要搞的吧。假设把所有人员都释放为营销人员,也会有营销的天花板,铁打的汉子也架不住一群美娇娘。

      就是这些,倒逼着臃肿的银行在想办法,两方面。一方面为每一个一线员工赋能,就像漫威的钢铁侠(听说解约了),表面是一个人,其实他背后有强大的高科技支撑,让一个人可以服务更多人,更好得服务更多人。像上面提到的压降高柜、智能化,还有网点跨界、社区网点,等等,这是对线下的改造。

      另一个方面,就是线上的突围。银行也在思考,互联网公司没有网点啊,他们怎么营销与拓展?这就是直销银行、交易银行的动因,也是一些号称自己是“金融科技”的公司赚钱的机会。近期也有好多企业找过来谈这一块,想为银行赋能,一切都在尝试中。银行尝试着自己在线上获客,尝试与第三方合作,尝试着在线下之外找到线上支撑点。

      我跑支行、网点的时候,也经常脸不红、心不跳得说,不要总觉得咱们的科技差,咱们的产品烂,这需要一个过程。

      时代的滚滚车轮碾压而过,谁也无法躲避,整个市场、客户的需求会形成一种倒逼的能量,让决策者、高位者不得不放下架子,不得不去调整,不得不去倾听,这就是我们的机会。并且,一旦我们开始掉头了,规模化效应提升很快,还不一定谁碾压谁……

      话虽这样说,但我自己其实心里还是蛮忐忑的,未来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不可预测,但行今日事,莫问来日,且行且尝试。

      三

      再一个方面,就是线下与线上边界将会逐渐模糊。我们倾向于认为,标准化的金融业务可以线上搞,这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先进科技发展的初期,或许如此,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对人们生活场景的嵌入实际上是不分线上或者线下的。这一块或许能体现银行的优势,在网点这个层面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联接,有很多的想象空间。

      我在某家行就看到过类似产品,有一家同业响应政策号召搞精准扶贫,搞了个平台。这个平台就依托了自己上万家网点、几十万员工,以网点为中心辐射周边扶贫对象,把扶贫农户的农产品挂在了平台了,每一个扶贫农户都有员工帮扶,其实是另一种意义的认证,解决了信任问题,行内员工就能提供一大部分流量,如果再对外开放,其实蛮有想象空间的。但如果把这样的平台让工会或者党务去搞,平台运营还交给行外机构,好吧,当我什么也没说。

      站在我的角度看,银行的转型,网点不但不是负担,反而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差异化就是核心竞争力,就看各家银行怎么搞了。

      但在线上突围、线下转型之前,网点的负担太重,一线人员承担了太多的压力,背负了过多的指标,而有很多指标很值得商榷,也缺乏统筹。上级要业绩增长,条线要凸显价值,30%、50%,层层加码,最终就是对一线的压榨,这是一个过渡期,我们也能看到潜移默化得改变,但在银行,还是慢了些。

      期待着由粗放到精细,由浅种到深耕,由交易到服务。

      网点主任们的活路,不在他们身上,在他们的上级,以及上级的上级,加快转型的脚步吧。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