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谁能为“二维码”套上安全的枷锁?

    严奇 来源:中国网 2017-02-08 10:23:18 二维码 安全 金融安全
    严奇     来源:中国网     2017-02-08 10:23:18

    核心提示在网购风潮泛滥的情况下,扫码支付对于不少网友而言,如同“拿出钱包现金支付”一般简单,又有多少人会意识到其中涉及的安全隐患呢?

      春节前后,人们在买年货、买车票、旅游、发红包时,都少不了用手机支付。《工人日报》记者日前走访发现,手机支付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诈骗分子提供了机会。其中,最为常见的诈骗方式是以二维码为载体,诱导人们“扫一扫”,然后骗取钱财。(2月4日 《工人日报》)

      其实,“扫一扫”诈骗并不是最新鲜的网络诈骗手段。但近几年来,随着民众网络生活意识的不断提高,不少对于二维码支付这类的新型支付手段已熟练运用,由“扫一扫”引发的安全问题也更为凸显。

      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线购物,36%的消费者每周至少网购一次。在网购风潮泛滥的情况下,扫码支付对于不少网友而言,如同“拿出钱包现金支付”一般简单,又有多少人会意识到其中涉及的安全隐患呢?

      全球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网络犯罪手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而进步。当下,我们不少人每天都会受到一定数量的诈骗短信,其中有不少是通过诱导消费者点击“非法链接”而施行犯罪的,而随着宣传教育的普及,关于诈骗新闻的层出不穷,这类犯罪手段已逐渐走向没落。因此,不少犯罪分子开始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展开网络犯罪,“扫一扫”只是其中的一类,但也是现阶段尤为需要注意的一类。

      当前,扫码付款已十分普及,超市、地铁、门票、安检等等,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找到扫码支付的渠道。而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日新月异,扫码的用途也会越来越广。换而言之,不法分子利用“扫码诈骗”获取利益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同时,在便捷支付的背后,不少民众还没意识到“扫一扫”与非法链接的本质是一样的,且“扫一扫”较之非法链接,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不少民众对二维码的安全认识还比较滞后。

      让我们回顾《工人日报》的这则新闻,网店店主诱导受害者扫码的同时,让受害者提供身份信息和银行卡号,并将手机验证码告知,致使受害者被窃取数千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受害者所提供的各类信息,若缺了其中任意的一项,不法分子也不会轻易得手。可见,扫码并不是最关键的要素,关键的是,只是有不少人没有注意到了其中涉及的诈骗手段。

      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信息化教育是分不开的,当下我们不少企业在推出新型网络服务时,重视的往往是技术手段的所带来的效益,对有技术手段引发的安全风险谈之甚少,“重用轻防”的状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近年来,移动支付经济突飞猛进,网络诈骗风潮也愈发严重,其中有犯罪分子的因素、有消费者的因素、有支付平台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时代的因素。面对不断拓展的信息化服务,我们不少城镇中老年人的信息化知识跟不上时代变化,不少贫穷地区人口的信息化素养跟不上时代需求,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在信息化浪潮下显得十分脆弱,他们也成为了网络诈骗的高发群体。

      使用和安全是相伴相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必须跟上网络经济步伐,安防教育只能走到最前面。“扫一扫”的诈骗犯罪只是当前网络犯罪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部分,随着网络经济的繁荣发展,支付手段的不断更新,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也会越来越多。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诈骗风险,我们必须着眼时代特征,在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全面性、深入性上下功夫,鼓励互联网企业加入安全教育的活动当中,推开网络安全教育在各层级教育中的普及,让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深入人心,这才是降低网络犯罪的安全枷锁。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